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视角的县域尺度土壤健康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健康与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绿色发展息息相关,探索构建土壤健康评价体系,了解和定义土壤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关键。本文根据土壤健康的内涵,从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视角,学习生态系统级联演化过程,采用逆向思维,在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特性-质量维度-指标-健康"关系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土壤的肥力质量、环境质量和弹性质量三个维度的土壤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河南省温县为例,对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温县土壤健康状况整体较好,健康土壤占74.94%,仅25.06%为亚健康;土壤健康等别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以青峰岭为界,北部土壤本身肥力高,环境清洁,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强,应继续保持良好的耕种行为,维持健康水平;青峰岭以南的大部分区域耕地应采取必要措施改善土壤健康状况。文章建立的评价体系与方法对开展县域尺度耕地土壤健康评价有借鉴意义,它可清晰地展示土壤的健康状况,为土壤可持续管理模式和对策的选取与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
温室内因地制宜进行蔬菜穴盘育苗在长治发展势头强劲、市场前景看好,当地根据自身环境特点,及时总结出一套早春青(辣)椒日光温室穴盘无土育苗技术,通过温室的搭建、基质的配比及苗期肥水管理、温湿调控、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措施,不仅满足秧苗集中供应、远途运输的需要,还保证了较高的出苗率、整齐度且缓苗快、病虫少、省工省力,为当地设施蔬菜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3.
研究目的: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分析农户耕地功能认知水平及变化情况,探寻影响农户认知主要因素,以期为中国耕地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农户对耕地功能的认知趋于多元,但对基本生活保障、粮食安全保障、家庭经济贡献功能认可度最高,其认知水平主要受年龄、文化水平、家庭年收入和承包耕地数量影响。(2)景观文化功能、旅游观光休闲功能认可度上升明显,就业保障功能、生态环境保护功能认可度明显下降,影响其认知变化的主要因素为政策影响。研究结论:农户对耕地最直观的感受依然是种植粮食庄稼维持家庭周转,但开始意识到耕地景观文化功能与旅游观光休闲功能的重要性,同时认为就业保障功能与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在逐步弱化。 相似文献
24.
为探讨香悦葡萄栽培技术,对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NaHSO3溶液,结果表明:100mg/L、200mg/L、300mg/L、400mg/LNaHSO3处理均可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亚硫酸氢钠浓度越高,叶片叶绿素含量越高;200mg/L、300mg/LNaHSO3处理较利于提高叶片叶片净光和速率,而400mg/L则使净光和速率有所下降;喷施NaHSO3后,所有处理植株生长均起促进作用。因此,总体上以300mg/LNaHSO3浓度处理效果最好,有利于促进葡萄植株生理代谢过程,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5.
从神农架烟草种植地土壤中分离出1株对7株农作物病原真菌具有抗性活性菌株,命名为ⅡR21菌株。采用琼脂块法测定,该菌株对稻瘟病菌、立枯丝核病菌、腐霉病菌、禾谷镰刀病菌和黄色镰刀病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对该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和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初步鉴定ⅡR21菌株属于链霉菌属。经过有机溶剂萃取、硅胶柱层析、薄层层析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对ⅡR21菌株发酵液进行分离纯化,获得了1个纯度为90.34%的具有抗稻瘟病菌168菌株活性的化合物单体。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ⅡR21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全基因组序列分析,ⅡR21菌株基因组中包含克拉维烷的合成基因簇,并推测出克拉维烷的合成代谢途径。 相似文献
26.
梳理“非粮化”管控措施,探讨未来“非粮化”管控的重点方向,可以为“非粮化”管控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基于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总结“非粮化”的概念、类型、现状、原因、影响以及治理措施。结果表明:当前对“非粮化”的概念与类型尚未达成一致,我国“非粮化”现象呈扩大趋势且经济发达地区与南方地区“非粮化”率较大,“非粮化”原因主要包括种粮经济效益低、地区发展水平差异、耕地资源多宜性、政策执行偏差、农户自身因素;不同的耕地“非粮化”行为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存在较明显差异。针对“非粮化”问题所采取或建议的措施,包括法规措施、经济措施、破坏鉴定措施、规划措施,但是目前关于利用差别管控措施治理“非粮化”的研究数量与深度尚且不足。针对当前管控存在的法理说服力较弱与治理隐患性较大的问题,建议今后在耕地保护法律中设立相应条款,并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在县级划定粮用单元、食用单元、农用单元,制定各管控单元的生产经营活动范围与差别管控办法。 相似文献
27.
牡丹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牡丹的常见病害较多,下面举几例说明其特征及如何防治。 1.灰霉病:此病为害幼苗,及成苗的叶、茎及花等部位。幼苗被害时茎基部初产生不规则病斑,后呈水渍状腐烂,褐色倒伏;叶片受害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病斑近圆形,褐色或紫褐色,具不规则轮纹。天气潮湿时受害部位均产生灰色霉状物。此病常在施氮肥过多、植株 相似文献
28.
29.
据当前有关气象资料显示,2014年5月上旬,长治市平均气温在15.1~16.8℃,气温逐步上升,加上4月份雨量充足,土壤墒情好.5月4日和5日凌晨,长治市大部分地区气候异常,出现持续低温、霜冻及大风天气,对农业生产及农作物生长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
1 灾情特点
此次霜冻天气共涉及武乡县、沁县、沁源县、长子县、襄垣县、壶关县、潞城市7个县(市). 相似文献
30.
以陕北地区典型乡村——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为例,探究其在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因素,对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景观格局优化、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基于高西沟1986年、2004年、2022年遥感影像,借助ArcGIS、ERDAS和FRAGSTATS等软件,运用动态度、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并对其驱动因素展开探讨。结果表明:(1)林地和草地是高西沟的主导地类,约占区域总面积的80%,耕地、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水域和建设用地无较大变化;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逐渐降低,土地利用变化趋于平稳。(2)研究区林地转入面积最为显著,主要由耕地转入,林地整体增加112 hm2;而耕地主要由草地转入,未利用地则向草地转出。(3)林地为高西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中的最大优势斑块,且破碎程度最高,研究区各景观类型斑块形成较为稳定的连接,景观连通性较好;整体景观格局演变分散,各景观类型的面积差距越来越大,优势景观明显,整体破碎程度高。(4)高西沟土地利用变化受水土保持、产业结构和相关政策影响。水土保持是高西沟耕地减少、未利用地开发和林草大面积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政策与财力资助是高西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的辅助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