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29篇
  2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18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利用61个SS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引物对筛选出的113份高抗大豆花叶病毒(SMV)病抗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113个抗源产生了387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引物可以扩增6.34个等位变异。采用Nei-Li公式计算相似系数,使用NTSYS-pc2.10 t数据分析软件,非加权组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抗源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295,说明鉴定的这些抗源遗传差异较大。113个抗源被明显地聚为7类,地理来源相同和亲缘关系较近的品种大多聚在一起。相似系数较小、聚在不同类群中的抗源可能携带不同的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42.
正2018年8月12日-15日,第27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在吉林长春召开。会议由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主办,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省作物学会承办,北京康普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协办,会议主题为"提倡绿色高效助力大豆产业发展"。来自全国28个省(市、区)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管理部门、推广机构及企业共190家单位的745位代表参加会议,全国大豆会参会人数首次突破700人。  相似文献   
43.
【目的】将抗逆相关转录因子ABP9基因导入大豆(Glycine max L.)基因组,并对转化系统条件进行探索,为提高大豆遗传转化效率提供依据。【方法】以农杆菌介导的半种法大豆遗传转化系统为基础,对目的基因进行转化;以健康外植体获得率、抗性丛生芽获得率和抗性芽伸长比率为指标,对转化系统条件进行优化。【结果】共培养时保证充足的光照和氧气,外植体生长情况最好;在共培养或诱导丛生芽培养基中加入600 mg•L-1的L-半胱氨酸可以使抗性丛生芽获得率由22.1%提高至32.6%;采用4种植物激素进行正交试验,诱导抗性芽伸长比率最高的激素配比为:6-BA为1.5 mg•L-1,GA3为0.75 mg•L-1,IAA为0.1 mg•L-1,ZT为1.0 mg•L-1。【结论】利用优化的方法进行遗传转化研究已获得转基因再生植株,经PCR和DNA测序等分子检测,证明目的基因ABP9已导入并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转化率为1.33%。  相似文献   
44.
大豆SMV 3号株系抗病基因的SSR标记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运用简单序列重复技术(SSR技术),采用改良的分离群体组群分析法(BSA法),对大豆品系中选95-5117(R)×HB1(S)的F5代重组自交系群体接种SMV 3号株系鉴定抗性,并进行抗病基因的分子定位.结果表明:中选95-5117对SMV 3号株系的抗性受一对基因控制.用Mapmaker/Exp3.0b进行连锁分析,该基因位于大豆染色体组的F连锁群上,并获得了与SMV3号株系抗病基因连锁的2个SSR标记Satt114和Satt362,遗传距离分别为2.3cM和8.6cM.标记与抗病基因间的排列顺序和距离为:Satt114-2.3 cM-RSMV3-8.6 cM-Satt362.  相似文献   
45.
大豆品种成熟期基因型推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不同来源中国大豆品种23份和国外引进的成熟期近等基因系35份进行SSR分析,目的是鉴定与成熟期基因型紧密连锁的标记,进而推测中国大豆品种的成熟期基因型。结果表明,(1)210对SSR标记中125对在成熟期近等基因型中具有多态性,推测与成熟期有关的标记有8个;(2)在Clark近等基因系中,筛选出成熟期基因E3/e3特异性标记Satt229,E4/e4的特异SSR标记Sct_010、Satt294、Satt247、Satt452和Satt156;在Clark和Harosoy近等基因系中,筛选出E7/e7的特异性SSR标记为Satt071、Satt178;(3)根据8个与成熟期相关的标记的分子数据,构建了国外大豆近等基因系的UPGMA聚类图,共聚为4类,背景来源相同或相似的材料被聚为一类,明显分为Clark近等基因系和Harosoy近等基因系。(4)与近等基因系成熟期基因(E7)分子标记比对,推测出25份中国大豆品种的成熟期基因。  相似文献   
46.
[目的]大豆分枝数与大豆株型及产量关系密切,检测世代间可稳定遗传的大豆分枝数QTL,为大豆株型和产量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基础.[方法]根据科新3号x中黄20杂交组合F2群体构建的分子遗传图谱,对F2:4群体进行QTL定位,并利用定位QTL两侧的标记选择残余杂合个体,构建残余杂合系,对分枝数相关的QTL进行验证.[结果]在F2:4 群体将分枝数QTL(qBN-cl-l)定位在Cl连锁群区间Satt294-Satt399,贡献率为12.01%,来自于科新3号亲本的加性效应为-0.51;用F2:5选出残余杂合系,将控制大豆分枝数QTL定位在Cl连锁群Satt399-Satt361区间,贡献率为11.16%,来自于科新3号的加性效应为-1.74,研究结果与F2:4群体一致,[结论]位于Cl连锁群的与分枝数相关的QTL在该遗传背景下可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47.
大豆核心种质和微核心种质的构建、验证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我国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中保存大豆资源2.3万余份,数量居世界之首。然而,在大豆新品种培育中的利用率仅为1%左右,导致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趋于狭窄。主要原因是缺少对其重要经济性状的鉴定,尤其是缺少多年多点的评价,难以有目的选择有重要价值的育种亲本。为了加速大豆种质资源的评价并促进其利用,在国家基础研究项目(973)的连续资助下,开展了“大豆核心种质构建(1998-2003)”和“大豆微核心种质基因多样性(2004-2009)”研究,目的是浓缩大豆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强化其表型和基因型鉴定,为发掘和利用大豆资源中的优异基因提供指导。本文在研究构建不同比例(占总体2%~5%)大豆核心种质和大豆微核心种质(占总体1%)的同时,介绍了核心种质补充和完善的研究进展。为了验证核心种质的代表性,在构建方法方面,从SSR位点、样本组成、取样比例、低频率等位变异4个方面对代表性进行了分析,并用随机抽样方法对核心种质代表性进行了检测和验证。文中还介绍了利用核心种质和微核心种质在新基因发掘、种质创新和育种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尤其介绍了与育种单位密切合作,建立基于核心种质的种质创新与利用体系的研究成效。围绕遗传多样性、核心种质利用方式进行了讨论,指出大豆核心种质为性状鉴定、新基因发掘、新种质创造和新品种培育等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材料基础,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实践证明,大豆种质资源的系统研究与利用,将促进我国大豆种质资源由数量保存型向研究应用型转变。  相似文献   
48.
利用大豆核心种质部分样本鉴定28K和30K过敏蛋白缺失材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核心种质是筛选优异基因的重要物质基础。本研究以栽培大豆(G. max)核心种质经聚类随机选择样本为主,以栽培大豆保留种质和野生大豆(G. soja)为对照,利用小鼠单克隆抗体Gly m Bd 30K(F5) 和Gly m Bd 28K(C5)分别检测大豆的30K和28K过敏蛋白抗原,目的是发掘过敏蛋白缺失的品种资源,明确其分布规律和特点,检测大豆核心种质的代表性,为资源和育种研究提供参考。鉴定结果表明,在参试的60份野生大豆和421份栽培大豆中没有发现30K过敏蛋白缺失的种质,但28K过敏蛋白缺失率分别为13.3%和37.8%。栽培大豆核心种质28K过敏蛋白缺失比率的变化趋势与栽培大豆保留种质总体规律基本相同,在3个生态区的缺失比率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核心种质在28K过敏蛋白缺失这个性状上具有代表性。SSR标记分析发现,在缺失过敏蛋白的种质中,80%相似系数在0.44以下,表明这些种质遗传基础较为广泛,可充分利用类群内或类群间差异较大的材料作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培育缺失28K过敏蛋白优质品种。  相似文献   
49.
选择243个多态性SSR标记, 分析轮回亲本Harosoy及23个携带大豆4个不同成熟期基因的近等基因系(near isogenic line, NIL), 共检测出导入片段266个, 平均每个NIL有导入片段11.6个。其中由携带E1基因的NIL检测出导入片段150个, 主要集中在第6号染色体;由携带E2、e3和E5基因的NIL各检测出导入片段55个、49个和73个, 分别集中在第20号、第12号和第20号染色体, 根据NIL的SSR分析结果聚类,具有相同熟期基因的NILs趋向聚在一起。通过对导入片段进行分析, 推测E1基因与第6号染色体的satt643~sat_312区间及第11号染色体的sat_095位点相关, E2和E5基因与第20号染色体的satt587~satt496区间相关, e3与第12号染色体的satt317~satt181区间相关。结果表明, 利用近等基因系不仅验证了已知E1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区间, 发现了一个新的标记位点与E1相关, 还鉴定出与E2、e3和E5基因相关的标记, 明确了轮回亲本中成熟期基因所在导入片段大小及其位置, 为成熟期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50.
油菜素内酯(BR)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抗、感疫霉根腐病的2个品种和一对矮秆突变体与野生型为材料,研究BR对抗大豆疫霉根腐病防御反应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目的是明确BR对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作用效果,鉴定矮秆突变体的抗性.酶活测定表明,接种使大豆叶片的POD和PAL活性显著增强,说明病原物诱导使植株产生系统抗病性;加BR接种处理(B P )比加BR不接种处理(B P-)的POD和PAL活性有一定的增强,表明BR对抗大豆疫霉根腐病有一定的抗性效果;挑战接种鉴定表明,东农42属于感病,而东泽11属于中间类型,施加BR后对这两个品种的抗性均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