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0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46篇
林业   297篇
农学   180篇
基础科学   222篇
  234篇
综合类   1266篇
农作物   171篇
水产渔业   211篇
畜牧兽医   874篇
园艺   221篇
植物保护   116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183篇
  2010年   189篇
  2009年   193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84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聚合物包膜尿素溶出动力学特征及其与包膜层通透性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聚合物包膜尿素(PCU)在30℃纯水中的溶出试验,精确描述了PCU尿素溶出的动力学特征。将PCU尿素溶出过程分成4个阶段:滞后阶段、溶胀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同时,基于Fick扩散第一定律,确立了PCU尿素溶出速率与包膜层通透性的关系方程,并根据此方程,推断出PCU尿素溶出过程中包膜层通透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溶胀阶段,溶出速率系数K(包膜层通透性的量度)逐渐变大;在稳定阶段,K为一稳定值;在衰退阶段,K随时间t变化可以用公式K=mt~(n-1)表示(式中m和n均为常数)。当n>1时,包膜层的通透性逐渐增大,肥心尿素溶出加快;当n=1时,包膜层通透性稳定,肥心尿素以一级动力学方式溶出;当n<1时,包膜层通透性逐渐减小,肥心尿素溶出变慢,导致明显的“尾留效应”。  相似文献   
972.
试论种子认证制度的建立和质量管理体制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子认证是产品认证 ,是现行国际种子质量管理和贸易的基本制度。通过对种子批的遗传、物理质量的确认和监控种子扦样、标识、封缄活动 ,确认种子批质量是否符合认证的标准。笔者讨论了种子认证制度的起源、发展过程 ,论述了我国建立种子认证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提出了建立种子认证制度的思路规划等。  相似文献   
973.
云南地方稻种的多样性及优异种质研究   总被引:58,自引:4,他引:58  
 以5285余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为研究对象进行云南地方稻种的多样性及优异种质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和生态多样性中心及其天然宝库,不仅性状间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更重要的是地州间的多样性差异也十分明显,云南稻种资源的多样性大致可划分为多样性中心区、多样性扩散区和多样性贫乏区。(2)云南是中国稻种优异种质的富集中心, 云南地方稻种是开展中国稻种资源核心种质研究的最佳材料。(3)以云南地方稻种为研究对象开展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库的构建工作,不仅可以构建理想的核心种质库,而且可以明确核心种质的系统发生规律和建立优异核心种质动态基因库  相似文献   
974.
近年来,各式各样的茶制品登上了货架,袋泡茶、速溶茶、奶茶、茶面包、茶月饼、茶瓜子,以及功能性含茶制品,茶多酚胶囊、含片等都已成为消费者的新宠儿。茶多酚等系列产品是天然抗氧化剂,是食品行业使用抗氧化剂首选原料。这些茶制品的大量涌现标志着茶产业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即对茶叶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975.
通过对新疆7 500 kg·hm-2籽棉范例的气候特点、产量结构、管理模式与山西棉花生产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的比对,以及多年棉花高产试验结果分析表明:黄土高原植棉区植棉密度9.0万~13.5万株·hm-2,总成铃最多只能达到112.5万个·hm-2左右,在目前生产条件下,再想增加单位面积成铃数难度较大;要想棉花再高产,铃重是产量的决定因素。针对黄土高原棉区光热资源特点,提出通过选用大铃品种,调节株行距配置,提高第1、第2节位成铃率,培肥地力,同步运筹水肥,增加叶面营养和调节剂的应用等措施提高棉花铃重,形成“大群体、小个体、高铃重”的7 500 kg·hm-2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976.
云南稻核心种质矿质元素含量及其变种类型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了在云南省新平县同时繁殖的653份云南稻种核心种质糙米中的P、K、Ca、Mg、Fe、Zn、Cu和Mn共8种矿质元素的含量,比较了云南稻种核心种质8种矿质元素含量与变种分类性状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高产多抗育种、多样性降低与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高产和多抗水稻品种的K、Ca、Mg、Mn含量明显增加,P、Fe、Zn、Cu含量则明显降低,这与水稻矿质营养的遗传和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云南稻种核心矿质元素含量存在地带性分布, P、Fe、Zn、Cu含量高低可能与多样性中心有一定联系。核心种质矿质元素高低及其多样性与籼粳关系不大,但在水陆、粘糯、光壳与否、米色、米味、软米与否之间差异明显。这些结果间接支持了“亚洲栽培稻种—籼粳亚种—生态群—生态变种群—品种类型”五级分类系统的生态变种群。  相似文献   
977.
为了解澳洲坚果叶茶的品质特征及香气成分,以春季澳洲坚果一芽三叶为原料,依据炒青茶的制作方法加工成澳洲坚果叶茶,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结合GC-MS分析澳洲坚果叶茶的香气组成,同时结合感官审评和化学分析测定其品质。结果表明:澳洲坚果叶茶外形匀整饱满、滋味浓、口感厚重、香气浓醇、有特殊香气;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其总灰分为(5.00±0.09)%、水浸出物为(39.00±0.27)%、多酚为(5.90±0.14)%,游离氨基酸(2.80±0.01)%,且不含咖啡碱,饮用品质良好。澳洲坚果叶茶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38种,根据化学结构差异可分为醛类13种,醇类6种,酮类6种,吡嗪类5种,酚类3种,脂肪酸类2种,烃类、吡咯类和呋喃类各1种,并以酚类、醇类、醛类、吡嗪类为主,相对含量分别为36.86%、20.98%、18.35%和14.46%;2°,4,4°,-三甲氧基查耳酮(20.25%)、2,4-二叔丁基苯酚(11.88%)、顺-2-戊烯-1-醇(10.52%)、1-戊烯-3-醇(6.71%)、壬醛(6.64%)是澳洲坚果叶茶中含量最高的5种挥发性成分。特征香气成分分析表明,醇类、醛类、酮类、吡嗪类等可能对澳洲坚果叶茶香气品质构成产生重要影响,而无特殊香气的酚类等对澳洲坚果叶茶香气品质的贡献程度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78.
为确定光温敏无雄穗系玉米育性转换的生态因子,筛选不育特性稳定的两系材料,选择合适的播期进行制种,以光温敏无雄穗系I17、I478、Ptvt3和Ptvt2为材料,以自交系478、B73为对照,在湖南省浏阳市进行田间分期播种试验,对9个播期玉米的雄花育性、雄穗性状、生育期和产量性状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光温敏无雄穗系育性转换的主要影响因子是苗期的日均高温;I17对环境敏感的时期在V2—V6期间;I478对环境敏感的时期在V2—V4期间;Ptvt3对环境敏感的时期在V2—V4期间;Ptvt2对环境敏感的时期在V2—V5期间;I17适合在播期1、8、9播种,进行自交制种,在第1—6播期播种,作为两系不育系进行杂交种子生产;I478适合在播期1、2、8播种,进行自交制种,在第5—7播期播种,作为两系不育系进行杂交种子生产;Ptvt3适合在播期1、8、9播种,进行自交制种,在第2—7播期播种,作为两系不育系进行杂交种子生产;Ptvt2适合在播期1和播期2播种,进行自交制种,在第3—7播期播种,作为两系不育系进行杂交种子生产。Ptvt3相比I17、I478和Ptvt2具有繁殖产量高、生育期长等优点,且不育特性稳定,适合作为两系不育系进行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979.
为研究甘加型藏羊(Ovis arise)发情周期内血浆雌激素的分泌规律及其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α,ERα)在下丘脑-垂体-卵巢(Hypothalamic-pituitary-ovarian axis,HPO)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选取发情周期内健康且未孕甘加型藏羊32只,运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  相似文献   
980.
施用SODm增效剂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设置不同SODm增效剂施肥量梯度,研究SODm增效剂对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转换的影响,结果表明SODm增效剂分别较普通肥处理和复混肥处理可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6.8%和5.04%。施用SODm增效剂可以显著提高水稻抽穗前后干物质生产,以及抽穗后物质转运效率,相对于普通肥处理增产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