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3篇
  2篇
综合类   85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44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7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泰国斗鱼的胚胎发育及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泰国斗鱼Betta splendens受精卵的形态和胚胎发育的过程,研究了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温度组(20、23、26、29、32℃),记录各温度下胚胎发育历时、孵化率和畸形率,共重复5次。结果表明:水温为20~32℃时,泰国斗鱼受精卵均能孵化,最适孵化温度为26~29℃。孵化温度T与孵化时间t呈负相关,相关方程为t=18878T-1.8528(R2=0.9811);泰国斗鱼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1.08℃,有效积温为659.39℃.h。  相似文献   
82.
东亚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内测定了东亚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结果表明,供试温度下,东亚小花蝽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对西花蓟马若虫、成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捕食上限分别为163.9头/d和51.3头/d。  相似文献   
83.
对山东省10多个玉米主产区的玉米越冬害虫种类和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天敌寄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查明了玉米越冬害虫有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高粱条螟( Chilo acchariphagus)。大部分地区越冬害虫以亚洲玉米螟为主,但也有个别地区个别年份例外。同时显示亚洲玉米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有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 )、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玉米螟厉寄蝇(Lydella grisescens)等。白僵菌在各地均有发生,以费县为最高,寄生率在60%以上。苏云金杆菌在各地的发生率相对较低。腰带长体茧蜂在滨州、商河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白僵菌感染率相对较低的栖霞、即墨两地,厉寄蝇的寄生率则相对较高,分别为32.58%、17.89%,而在济宁、商河则未发现。  相似文献   
84.
莱芜地区桃小食心虫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2012两年间对莱芜地区桃小食心虫成虫田间消长规律进行系统调查,发现该虫在莱芜地区一年可发生1~2代,越冬代成虫的发生受5月份降水量的影响,降水量影响成虫羽化高峰期的出现时间以及持续时间。用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8 500倍液,12%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水乳剂5 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3 000倍液,2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1 000倍液喷施防治效果均可达到80%以上,可在果园中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85.
2012年山东省二点委夜蛾发生情况调查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12年7-9月对山东省17个地市夏玉米田、大豆田等地块二点委夜蛾的发生危害情况做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该虫在全省各地市均有分布,发生范围进一步扩大,以烟台发生最重平均虫口密度为3.27头/m2,其次是潍坊、临沂、莱芜和聊城,平均虫口密度分别为1.87、1.77、1.74和1.62头/m2。最大虫口密度达到16头/m2。7月中下旬,3、4龄幼虫发生达到高峰。二点委夜蛾幼虫喜欢栖息在有麦秸、花生秧、杂草覆盖的潮湿地表中。  相似文献   
86.
棕榈蓟马成虫在日光温室菜椒上的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棕榈蓟马成虫在日光温室的分布特征,2011—2012年,在山东省济南市采用植株调查和蓝板诱集方法研究了其成虫在日光温室菜椒上的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自4月中旬,棕榈蓟马种群数量逐渐上升,6月中旬达种群高峰,平均虫量最高6.02头/花。蓝板对棕榈蓟马成虫的诱集量7:00~15:00逐渐增多,13:00~15:00是活动高峰,平均诱集数量占全天的29.42%,之后逐渐减少。空间上,棕榈蓟马成虫数量由西向东逐渐减少,平均诱集数量比例从21.58%逐渐减少到6.93%;由南向北逐渐增加,南边、中间、北边蓝板诱集数量比例分别为21.48%、27.30%和51.22%;垂直方向上,在菜椒植株上部的棕榈蓟马成虫数量(76.58%)显著高于中部(21.77%)和下部(1.65%)。因此,日光温室棕榈蓟马防治的关键期是4月中旬,关键位置为日光温室西部、北部菜椒,喷药时间以早上或傍晚为宜。  相似文献   
87.
对山东省济阳、茌平、曹县、郓城棉花叶、茎、铃的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棉叶的内生真菌定植率最高。4个地区共分离出79个菌株,归属于16个属。依据内生真菌相对分离率,济阳棉叶的优势属为链格孢属(37.50%)和毛球腔菌属(37.50%),棉茎的优势属为镰刀菌属(28.55%),棉铃的优势属为中国炭疽菌属(100.00%);茌平棉叶、棉茎、棉铃的优势属均为链格孢属(57.14%、33.34%、100.00%);曹县棉叶、棉茎、棉铃优势属均为链格孢属(66.67%、100.00%、100.00%);郓城棉叶、棉茎的优势属为链格孢属(80.00%、100.00%),棉铃的优势属为黑孢子菌属(44.44%)。4个地区叶、茎、铃的Shannon-Weaver指数(H)、Evenness指数(E)、Margalet丰富度指数(R)高低顺序不一致。各地棉花叶、茎、铃的内生真菌相似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88.
本研究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13种小花蝽属Orius Wolff昆虫进行了鉴定,进行了59条COI基因序列碱基组成及种内、种间遗传距离的分析,采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贝叶斯推论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小花蝽属昆虫COI基因序列碱基组成与典型的昆虫线粒体DNA一致,A+T平均含量(66.4%)明显高于G+C含量,密码子的第3位A+T含量高达90.7%,碱基替换多为同义替换;13种小花蝽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8,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28,种内、种间遗传距离没有重叠区域。3种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的聚类分析与形态学鉴定结果基本一致,除微小花蝽Orius minutus(Linnaeus)可能存在隐存种现象外,其他同一种群的不同个体单独聚为一支。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小花蝽属昆虫进行物种快速分子鉴定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9.
采用网格式取样200株玉米,整株剖秆调查亚洲玉米螟、桃蛀螟和棉铃虫在玉米上的数量,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和模拟它们在田间的水平分布;采用生态位理论分析3种害虫在玉米植株上的生态位和种间竞争。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桃蛀螟和3种鳞翅目害虫整体在玉米田中的水平分布分别适合球形、高斯、球形模型拟合,均属于聚集分布。Kriging插值模拟图显示,亚洲玉米螟和桃蛀螟为核心分布型;在垂直分布上,雌穗上3种害虫数量最多,占总虫量的69.82%。亚洲玉米螟的基础生态位宽度最大,在整株玉米上都可危害;桃蛀螟则主要在玉米中、上部;棉铃虫基础生态位最窄,只在雌穗附近危害。3种害虫在玉米茎秆上种间竞争激烈,异种害虫无法共存;雌穗上种间竞争程度小于茎秆,异种害虫可以共存。  相似文献   
90.
本研究设置凹唇壁蜂授粉区、隔离授粉区,在试验过程中统计梨的花朵数、花序数、坐果数,计算花朵坐果率、花序坐果率;采用蜜蜂依存度市场估价法,计算凹唇壁蜂的授粉服务价值。结果表明,凹唇壁蜂授粉区的花朵坐果率、花序坐果率比隔离授粉区的分别增加了12.58、3.61倍;凹唇壁蜂对梨的授粉功能量超过100万t,所带来的授粉服务价值超过50亿元。总之,凹唇壁蜂授粉有利于提高梨树产量,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我们应重视对凹唇壁蜂在梨树上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