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6篇
  7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红富士苹果树为试验材料,在幼果套袋前喷施代森联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农药,通过测定其果实、叶片、枝条、土壤中的农药残留,跟踪研究代森联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农药在苹果中的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套袋可分别减少苹果中代森联和高效氯氟氰菊酯80%以上和28.6%~47.4%的残留量;喷药2,3,4次对苹果中代森联、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没有显著差异,果实中农药残留量远低于国家标准限量;2种农药残留随着苹果成熟度的增加而减少;代森联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果皮中的残留量分别是果肉中的80.7~477.6倍和2.5~10.6倍;苹果树喷药10 d时,代森联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叶片中的残留显著高于土壤与果实。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产出的成熟苹果中代森联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残留量远低于国家标准限量,可以放心食用。  相似文献   
12.
乔雄梧 《农药学学报》2020,22(5):727-733
文章从中国制定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和进行农药残留膳食暴露评估常用的术语及模型出发,就相关研究及数据选择中易出现的问题,如定义不准确、数据选择偏差、模型模糊、结论依据不足等进行了分析评述,提出了作者的见解和观点,以期加深理解,达成共识,正确应用风险评估原则,完善风险评估研究方法,从而提高风险评估对食品中农药残留管理的支撑水平。  相似文献   
13.
广谱拮抗菌B96-II的分子鉴定及GFP标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PCR方法扩增的广谱拮抗菌B96-II的16S rDNA经序列测定和BLAST同源序列比较,结合传统的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确定了B96-II分类地位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将含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和氯霉素抗性基因标记的大肠杆菌一枯草芽孢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NW33N-gfp-B96-II-N)通过原生质体法转化B96-II,获得表达GFP的4株标记菌株,在荧光显微镜下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室内平板抑菌试验结果表明,GFP标记对B96-II的广谱抑菌活性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毒死蜱在梨和土壤中的残留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毒死蜱在梨果上的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试验,用带有火焰光度检测器的气相色谱测定其残留量。其最小检出量为0.1ng,在梨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5mg/kg。在梨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5%~98%,变异系数为0.88%~3.23%,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研究结果表明,毒死蜱在梨上的半衰期为5.2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5.6d。毒死蜱按推荐剂量250a.i.mg/L和推荐剂量的2倍500a.i.mg/L使用2、3次,末次施药距收获间隔7~28d,毒死蜱在梨中的残留量为0.05~0.347mg/kg,土壤中为0.05~0.102mg/kg,残留量低于我国规定的毒死蜱在梨中的MRL值1mg/kg,欧盟、日本规定毒死蜱在梨上的最高残留限量0.5mg/kg,美国规定毒死蜱在梨上的最高残留限量0.05mg/kg。建议毒死蜱在梨上按推荐施用剂量250a.i.mg/L,施药2~3次,安全间隔期为7d。  相似文献   
15.
以GB 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为依据,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度法等检测方法,对山西省中部、南部水果主产区的苹果、梨、桃和枣共70个样品进行了铅、镉、砷、铬和镍5种重金属元素的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5种重金属铅、镉、砷、铬和镍在苹果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0%,100%,23.3%,100%和60%,在梨中的检出率分别为20%,0,0,100%和50%,在桃中的检出率分别为20%,100%,30%,100%和90%,在枣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0%,25%,0,100%和75%;其中,4种水果铅和镉的超标率均为0,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由少到多依次为镉砷铅镍铬。套袋特别是套塑料袋能减少梨重金属的含量;4种水果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梨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最低,桃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最高;靠近公路的苹果样品中重金属的含量较远离公路的样品中重金属含量高,其中对铅含量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三唑磷原药及其中相关杂质治螟磷的水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气-质联用定性、气相色谱法定量,对三唑磷原药中的三唑磷及其相关杂质治螟磷在不同温度和不同pH值下的水解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唑磷属于水解不稳定化合物,在50℃时5 d的水解率在pH为5、7、9时分别为48.0% 、70.7%和79.4%;杂质治螟磷则均大于86%,较三唑磷更易水解。 三唑磷和治螟磷的水解速率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升高,半衰期缩短;pH值增大,三唑磷水解速率明显加快,而pH值对治螟磷水解的影响不明显。相同条件下,三唑磷的水解速度比治螟磷慢,其水解半衰期是治螟磷的1.4~6.0倍,差异随温度升高和pH值变大而减小。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三唑磷的水解特性介于易降解到中等降解之间,治螟磷呈易降解特性。  相似文献   
17.
山西红枣质量安全风险因子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红枣质量安全风险分析原则,对山西红枣质量安全风险因子(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和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进行了调查研究。2015年对采自山西运城、临汾、晋中、吕梁等地的100个红枣样品农药残留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共检出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氯菊酯等9种农药,平均检出率为10%,残留超标率均为0;重金属污染检测结果显示,重金属铅、镉、砷、铬和镍检出率分别为10%、25%、0、100%和75%,其中,铬超标率为5%,其余4种超标率均为0。2017—2018年,对采自山西大同、太原、晋中、临汾、长治、吕梁等地的100个红枣样品的表面微生物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3种致病菌都有检出,检出率分别为3%、19%和5%,超标率为1%~5%,其他杂菌检出率为81%;2017—2018年对从农贸市场和土特产商店采集的枣夹核桃20个产品的表面微生物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平均检出率分别为70%、60%和55%,超标率分别为70%、20%、55%,其他杂菌检出率为100%。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芦笋主要病害的为害程度、侵染规律、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对芦笋生产中污染因素如盲目用药、大气和酸雨、土壤、肥料等的污染进行分析,提出了芦笋安全生产技术,包括选用抗病品种、选择适宜的定植田、科学合理的病害防治、平衡施肥、合理灌溉、搞好大田管理以减少发病因素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庾琴  秦曙  王霞  乔雄梧 《农药学学报》2006,8(2):147-151
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啶虫脒、吡虫啉在温度、光照和生物因子作用下在油菜叶面的消解趋势。结果表明:在14、25、35℃下啶虫脒在油菜叶面消解的半衰期分别为19.3、6.6和5.2 d,同一条件下吡虫啉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8.7、3.8和2.9 d, 两者的消解速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消解趋势有所不同;在光照强度为500、3 000、6 000 lx条件下,啶虫脒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9.1、10.4 和6.6 d,吡虫啉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6.9、6.2和3.7 d,两者消解速度均随光强的增加而加快,但光强变化对啶虫脒消解影响更为明显。25℃时,自然叶面、消毒处理叶面啶虫脒消解半衰期分别为6.6 和 8.1 d,吡虫啉为3.8和3.5 d,表明叶面微生物稍加快了啶虫脒的消解,而对吡虫啉的消解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6%吡·丁硫微乳剂防治苹果蚜虫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静  朱九生  乔雄梧 《植物保护》2006,32(5):117-119
在山西省危害苹果树的蚜虫主要是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又名苹果蚜、苹果黄蚜,此虫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危害苹果幼芽、幼枝顶端及幼叶背面,严重时被害叶的叶尖向背面横卷或向下弯曲,导致新梢生长受阻,削弱树势。为了寻求有效的防治苹果蚜虫的药剂,2003-2004年在山西太原进行了6%吡·丁硫微乳剂防治苹果蚜虫田间药效试验,收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1材料与方法1.1供试农药6%吡·丁硫微乳剂,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双收农药分公司产品;20%丁硫克百威乳油(对照农药),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产品(2003年)或山东盛邦鲁南农药有限公司产品(200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