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3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3篇
  25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22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21.
本试验对西洋参荫棚内温度日变化进行观测,同时对不同棚式和不同遮荫材料进行温度和光照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发生日灼病株的叶面温度至少比健株叶面温度高0.08℃,午后,参棚内温度急剧下降,晴天叶温高于气温和土温,阴天土温低地叶和气温。  相似文献   
22.
青海湖防沙治沙区土壤微生物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了青海湖防沙治沙措施区,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实验分析,对该措施区及流动沙区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垂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微生物总数量为沙岛半固定沙丘> 克土丘间地> 克土灌丛> 沙岛灌丛> 湖东种羊场草方格区> 流动沙丘> 克土沙棘草方格> 克土青杨草方格> 示范区近年设置的草方格区。(2)早期治理区,植被覆盖较高,微生物数量垂直分布表现为上层的高于下层,微生物含量也较其他点高。(3)流动沙丘及草方格治理的沙丘,微生物数量非常少,而且下层的稍高于上层,这是因为流动沙丘下层土壤水分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23.
基于2001—2006年极轨气象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和农业气象观测站的旬土壤墒情资料,同时根据安徽省淮北地区干旱特点,利用距平植被指数与20cm土壤墒情建立了干旱监测模型,分别为y春=0.221x 54.375,y冬=0.4474x 81.447;各指数值反演土壤墒情分布,对模型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春季和冬季距平植被指数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24.
无锡市变型拖拉机管理自1997年开始,发展至今日趋规范完善。全市现有农机安全监理机构7个,在编农机安全监理员207名;拥有检测变型拖拉机的农机安全检测中心3个,分布在无锡市区、江阴和宜兴市,检测中心各配有固定式平板农机检测线1条,江阴市另配移动式平板农机检测线1条;全市农机培训机构共有3个,具有培训资格证的教员21名,训练用机13台。  相似文献   
25.
为改善常规木材干燥窑能耗大、送风不均匀和效率低等不足,研制了干燥窑风机回转送风装置和可调控引导送风装置.实践表明,这两种装置可使送风气流量增加,木材干燥窑节电60%,干燥周期平均缩短2天;省去挡风板,使干燥窑高度降低约0.5 m,节省了干燥窑初期投资约2万元;材堆装卸简便,设备维护保养方便.  相似文献   
26.
水分胁迫对冬小麦抗性物质可溶性糖与脯氨酸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盆栽方法,通过人工调控土壤含水率,设置轻度T1(相对含水率65%~70%)、中度T2(相对含水率55%~60%)和重度T3(相对含水率45%~50%)三个水分胁迫水平,研究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对冬小麦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通过测定与分析,认为冬小麦旗叶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与水分胁迫密切相关,是保障冬小麦在干旱条件下正常生长的抗性物质。轻度水分胁迫对可溶性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生长前期,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全生育期可显著提高可溶性糖含量,特别是乳熟期,中度和重度水分处理分别比CK增加78.6%和144.0%,因此可溶性糖可能是对种子成熟有特别作用的抗性物质。水分胁迫加强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说明脯氨酸也是重要的抵抗干旱的活性物质。在冬小麦全生育期中,开花期脯氨酸含量比正常含量高1倍左右,说明脯氨酸可能是保障正常开花的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27.
选择青海共和盆地威连滩沙地冲沟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沉积物样品采集和分析,结合1982年航片和2006年快鸟影像数据,分析研究区地质历史时期风水交互作用的环境变化和沙地冲沟风水交互侵蚀的现代特征。结果表明:全新世初期,研究区由水成沉积环境逐渐过渡到风成沉积环境,并有小的沉积旋回,到了全新世中期,气候变得较温润,风沙活动减弱,风成沙逐渐生草成土,但弱砂质古土壤层较薄,从全新世晚期至今,风沙活动有所增强;冲沟形成后,沙地冲沟发生着风蚀水蚀交互作用。起伏的沟岸和弯曲的谷底发生风积,为流水侵蚀增加了沙物质。风沙流对冲沟的形成有再塑造作用。同时冲沟侵蚀也影响着风沙活动,每年冲沟侵蚀约达8.3×104 t泥沙,是沙丘不断增长的一个重要物源。冲沟的狭长地形,其"狭管效应"加大了风蚀作用,增强了风沙灾害天气。  相似文献   
28.
安徽省“三绿工程”建设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三绿工程”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就安徽省“三绿工程”建设现状提出了“三绿工程”建设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9.
戴佳伟  钱坤  陈琛  严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981-19982,20014
[目的]探讨安徽淮河流域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特征。[方法]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安徽淮河流域地区主要农作物油菜和小麦田的CO2排放通量以及水稻田的CH4排放通量,并探讨了该地区农田CO2和CH4排放通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农田土壤温室气体CO2、CH4的排放通量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农田土壤CO2、CH4的排放通量整体上与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空气相对湿度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因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0.
农田休闲期垄作地形对近地表风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垄作是旱作农田常用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而其防风抗蚀的机制尚需研究。通过野外试验,对垄脊高25cm,垄沟宽1.5m的垄作田上风向、垄间及下风向地带0~4m的风流场进行了同步观测,对不同观测位置的时均风速、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摩阻速度和风速脉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垄间和下风向近地表0~1m内时均风速比上风向平坦地表明显降低,其中高0.3m处降低幅度最大。水平方向上风速降低幅度、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摩阻速度均随观测点与垄作地表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受风速递增的影响,风速的绝对脉动强度随高度呈对数关系递增。风速的相对脉动强度在0~1m内随高度增大而降低,1m以上基本无变化。高0.05m处风速的相对脉动强度在水平方向上随与垄作田距离的减小而增大,其中垄间最大,时均风速相同时对地面剪切力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