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6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12篇
水产渔业   32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2005年我国获得了体细胞克隆猪的成功,但是在体细胞转基因克隆猪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猪的转基因克隆在农业和医学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在农业上可以提高猪肉品质和培育抗病猪种等;医学上可以为人类异种器官移植、疾病模型和新药筛选提供理想材料。体细胞核移植结合基因组修饰技术,是目前生产转基因家畜的一种有效方式。供体细胞的类型是影响转基因克隆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供体细胞的类型决定着体细胞转基因效率和重组胚的发育潜力。目前所知,较成功用于生产转基因克隆猪的供体细胞仅限于胎儿成纤维细胞,因为它易培养、增殖期限长、重构胚的发育能力高。此外骨髓间充质细胞,一种成体干细胞,作为转基因克隆猪的供体细胞有着巨大的潜力,国内外仅有个别报道。前脂肪细胞,一种易于获得的体细胞,有报道称利用成年猪前脂肪细胞为核供体构建的克隆胚发育能力和胎儿成纤维细胞相当,并且获得了克隆猪的后代。而利用猪前脂肪细胞生产转基因克隆胚胎,将为后续组织工程研究奠定基础。因此本研究选择猪胎儿成纤维细胞、骨髓间充质细胞和前脂肪细胞为转基因克隆的供体细胞,目的是比较不同类型转基因供体细胞对生产克隆胚胎效率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建立了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WZSP)胎儿成纤维细胞系(FF)、新生猪骨髓间充质细胞(MSCs)系和成年猪前脂肪细胞系(PreA)。采用组织块法建立胎儿(27日龄)成纤维细胞系;髓间充质细胞从新生猪后腿骨冲取骨髓,加入到Percoll分离液中离心,吸取中间界层面细胞,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原代细胞,培养基为低糖DMEM。对间充质细胞向脂肪细胞进行诱导分化,油红O染色鉴定;前脂肪细胞从猪的皮下脂肪取样,用0.1%胶原酶消化法建立前脂肪细胞原代细胞,并对前脂肪细胞进行诱导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油红O染色鉴定。为了获得转基因细胞系,利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Invitrogene)介导的方法将质粒pEGFP-N1转染了胎儿成纤维细胞、骨髓间充质细胞和前脂肪细胞,经过800μg/mL G418筛选后均获得了阳性细胞株。分别以3种类型转基因和未转基因细胞为核供体进行猪的体细胞核移植,比较克隆胚胎的发育能力。结果如下:(1)比较了3种类型非转基因细胞的重组胚的囊胚发育率,发现胎儿成纤维细胞(8.2%)、骨髓间充质细胞(7.1%)和前脂肪细胞(8.8%)囊胚发育率差异不显著(P>0.05);(2)比较了3种类型转基因细胞的重组胚的囊胚发育率,发现胎儿成纤维细胞(9.6%)和骨髓间充质细胞(9.9%)最高,前脂肪细胞(3.7%)最低,前两者与后者差异显著(P<0.05);(3)分别比较了每一类型供体细胞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对重组胚的囊胚发育率的影响,转基因对胎儿成纤维细胞(9.6%vs 8.2%)和骨髓间充质细胞(9.9%vs 7.1%)的重构胚囊胚发育率影响不大(P>0.05);前脂肪细胞转基因重组胚的囊胚发育率显著降低(3.7%vs 8.8%,P<0.05)。以上结果表明,某些供体细胞类型转基因与否对猪克隆胚胎的早期体外发育影响不明显,有些细胞类型转基因对克隆胚的发育能力影响较大。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和骨髓间充质细胞可以有效地生产猪转基因囊胚,但前脂肪细胞转基因克隆胚胎的囊胚发育率能否进一步提高,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   
52.
53.
人工林定向培育密度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林定向培育密度控制的研究吴济生,刘恩海(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张万荣,张增福,王双东,杨静(尚志市一面坡林场)人工林的定向培育在立地选择和种源选择之后,对生产力影响最大的因子就是密度。林业工作者通过密度调节,控制林分小环境,促进树木生长发育。工...  相似文献   
54.
虎嘉鱼食性及食物消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5.
筏式养殖海带收获装置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带养殖国。目前,养殖海带的采收主要依靠人工完成,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成为制约海带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随着劳动力成本攀升,从事艰苦作业劳动力短缺,迫切需要发展海带机械化收获技术。本文主要针对筏式养殖海带的机械化收获装置的研发现状进行综述与分析。在介绍筏式养殖海带模式特点及手工收获海带过程的基础上,对各种海带收获装置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归纳了海带收获装置的行进、苗绳捕获及分离、传输和加工等核心模块及其功能特征,分析了海带养殖形式对海带收获装置的结构和设计的影响,提出需要综合考虑海带形态特点、生长环境和养殖模式的特殊性来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海带收获装置,探讨了海带收获装置开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6.
信息枝法和量化开花强度法预测樟子松球果产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用信息枝法和量化开花强度法预测球果产量。试验结果表明,用这两种方法预测球果产量,精度较高,适用于樟子松林分。信息枝法的预测方程为y=26.1907+22.2727x;量化开花强度法的预测方程有两个;(1)稀疏林分为y=103.9150+12.5474X1;(2)中密林分为y=53.6004+3.4356x。  相似文献   
57.
试验的目的在于研究玉米和豆粕中不同碳水化合物组分的瘤胃降解和小肠消化.应用瘤胃尼龙袋技术和小肠液冻干粉消化试验,结合康乃尔净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体系的剖分原理,对玉米和豆粕全样、瘤胃非降解残渣、小肠液冻干粉消化后的残渣的碳水化合物组分进行了剖分,并探讨了不同组分的瘤胃降解和小肠消化特性.结果表明,玉米和豆粕干物质的瘤胃降解率分别为59.1%和72.7%;碳水化合物的瘤胃降解率分别为69.6%和66.2%;瘤胃非降解残渣的干物质小肠消化率分别为40.8%和68.0%;碳水化合物小肠消化率分别为40.4%和62.7%.瘤胃尼龙袋和小肠液冻干粉可以用来作为反刍动物消化研究的方法.结合CNCPS进行组分的剖分可以很好地研究碳水化合物及其组分的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58.
肖俞辰  周成  万荣  张同征  王禹程  谢程兰  张禹 《水产学报》2023,47(3):039719-039719
为了解鱼类在人工集鱼装置(FADs)周围的集群特性,基于2021年我国金枪鱼围网船在中西太平洋的回声探测浮标数据,对FADs投放后鱼类首次到达FADs的时间以及聚集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探究。利用U检验和H检验分析了鱼类首次到达FADs时间的差异性,利用广义加性混合模型(GAMMs)分析了金枪鱼类聚集生物量随FADs海上漂流时间和漂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鱼类首次到达FADs的时间为(8.9±9.0) d,其中金枪鱼类为(3.8±4.2) d,非金枪鱼类为(16.0±8.9) d;(2)金枪鱼类在不同水下长度FADs下的首次到达时间存在显著差异,而非金枪鱼类无显著差异;(3)金枪鱼类在FADs周围的聚集生物量随FADs海上漂流时间呈现动态变化,约在其投放后第25天到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4)金枪鱼聚集生物量随着FADs漂流速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5)随机效应表明,水下长度为80 m的FADs下金枪鱼类聚集生物量一般最高,其次是60 m,90 m最低。研究表明,FADs投放后金枪鱼类往往先于非金枪鱼类到达,其首次到达时间与FADs的水下长度有关;具有较浅水下长度和缓慢漂流速度的FA...  相似文献   
59.
2014年是湖北省近4年稻瘟病发生最严重的一年。稻瘟病总发生面积约62.02万hm2,其中叶瘟42.09万hm2,穗颈瘟19.93万hm2。一般发病田块病叶率在10%左右,严重发生田块病叶率达80%以上,少数田块"坐蔸";穗颈瘟发生严重田块病穗率达70%,一些田块绝收。我们对部分稻瘟病发生严重的县市进行了调研,并将调研情况、日常田间调查情况及收集的相关材料进行了整理,就2014年稻瘟病的局部流行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0.
以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为研究对象,基于连续时间的随机剩余产量模型(a stochastic surplus production model in continuous time,SPiCT),分析了6种方案下参数估计的变化及其对资源评估的影响。对比6种方案中阿根廷滑柔鱼的产量和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的估计值与观测值间的最小残差平方和,方案3(设置了K、r、q的先验分布)为最适方案。相应的资源评估结果显示,2010年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捕捞死亡系数小于最大持续产量时捕捞死亡系数F_(MSY),渔获量小于最大持续产量MSY,预期平衡生物量EEB大于最大持续产量时的生物量B_(MSY),这表明该资源在2010年尚未被过度开发利用。SPiCT模型综合考虑了环境因子、种群间相互作用和网具选择性等因素引起的观测和过程误差,较S、F-EDSP、S-F-EDSP模型及其他离散模型对数据要求低,计算方法简单,更适合数据有限、短生命周期渔业种类的资源评估。另外,可捕系数q值的设置严重影响了SPiCT模型K、B的估计,优化估计可捕系数q将有利于提高其资源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