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8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利用1960—2017年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计算了各地年负积温,并运用线性趋势系数法、方差分析周期法、累计距平和信噪比法以及相关系数法,分析了石羊河流域负积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负积温与气温和冻土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海拔高度、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和天气系统的影响,石羊河流域负积温具有明显地域特征,负积温平均和极值为绿洲平原区高于荒漠区,荒漠区高于山区。负积温正常年份最多,概率在60%以上,依次向两端迅速递减。年、年代负积温总体呈升高趋势,古浪升高趋势最明显。年负积温的时间序列存在7~9 a的准周期变化,古浪负积温在1986年发生了气候突变,其他各地没有发生气候突变。各地负积温初日、终日、负积温期有一定的差异,最早负积温初日(2003年8月15日)和最迟负积温终日(1986年6月26日)均出现在天祝,负积温期最长258 d(1972年)在天祝,最短100 d(2001年)在民勤。石羊河流域年负积温与年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负积温的升高与年温度的上升具有较好的同步性。石羊河流域冻土的变化对负积温的响应敏感,负积温每升高100 ℃,冻土日数减少6.2 d,平均冻土深度减小4.5 cm,最大冻土深度减小6.9 cm。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人们认识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利弊关系,把握影响粮食生产主要气象因子,适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趋利避害,达到粮食高产稳产的目的,依据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1970-2009年的资料,将资料分为2个阶段1970-1989年,1990-2009年,然后分别统计年、月、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1-次年2月)四季平均气温、降水、积温、无霜期日数等相关资料进行前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9年较1970-1989年,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0℃,升温春季 > 冬季 > 夏秋季;年降水增加了5.7 mm,在月季分布上6月减少了7.1 mm,7月增加了4.4 mm,且时空分布不均;同时农耕期的有效积温明显增多,无霜期日数增加,使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玉米、葡萄、棉花等喜温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春小麦、春油菜等喜凉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小麦收获后剩余积温增加,热量对套种、复种品种的限制作用大幅降低,使当地农业生产由过去一年一熟朝着一年两熟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3.
干旱是甘肃武威市致灾最严重灾害天气.利用甘肃武威市1960—2019年降水资料和1970—2019年粮食产量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武威市气象干旱和粮食产量的变化特征以及干旱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春旱、春末夏初旱、伏旱频数的空间变化比较一致,均为北部荒漠区多于绿洲平原区,绿洲平原区多于南部山区.(2)春旱...  相似文献   
14.
石羊河流域中部太阳辐射变化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7-2010年石羊河流域中部观测的太阳辐射资料,结合下垫面和天气变化状况,应用数理统计,综合分析太阳辐射相关因子变化。结果表明:近年来年平均总辐射、反射辐射、地表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和净辐射总量分别为6 030.9 MJ•m-2、1 596.1 MJ•m-2、11 764.7 MJ•m-2、8 892.8 MJ•m-2和1 563 MJ•m-2。年内相关辐射变化均呈单峰形,夏季(6-8月)处于高位,冬季(12月和1-2月)相对较低。地表反射率随着下垫面植被的增加逐步减小,冬季最大值为0.329,秋季(9-11月)最小值为0.241。晴好天气下除大气逆辐射近似波动的一条直线外,其余呈单峰形,一般地表长波辐射的峰值在中午前后滞后于总辐射的峰值1~2 h;阴雨雪天气,短波和长波辐射的日变化比较复杂,呈现多个峰值和谷值。春季和夏季阵性降雨后,云间大气透明度好,出现总辐射瞬时值异常增大,超过太阳常数的现象,最大超过159 W•m-2,云对辐射具有附加效应。云量影响辐射量的变化,大气逆辐射在同一季节,典型晴天值要小于多云和阴雨(雪天)天气,净辐射在日出日落前后均出现正负值之间的跳变,但云可以减少跳变的幅度。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0—2017年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计算各地年负积温,并运用线性趋势系数法、方差分析周期法、累计距平和信噪比法以及相关系数法,分析了石羊河流域负积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负积温与气温和冻土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海拔高度、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和天气系统的影响,石羊河流域负积温具有明显地域特征,负积温平均和极值为绿洲平原区高于荒漠区,荒漠区高于山区。负积温正常年份最多,概率在60%以上,依次向两端迅速递减。年、年代负积温总体呈升高趋势,古浪升高趋势最明显。年负积温的时间序列存在7~9年的准周期变化,古浪负积温在1986年发生了气候突变,其他各地没有发生气候突变。各地负积温初日、终日、负积温期有一定的差异,最早负积温初日(1972-9-2)和最迟负积温终日(1969-6-9)均出现在天祝,负积温期最长258天(1972年)在天祝,最短100天(2001年)在民勤。石羊河流域年负积温与年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负积温的升高与年气温上升具有较好的同步性。石羊河流域冻土的变化对负积温的响应敏感,负积温每升高100℃,冻土日数减少约6.2天,平均冻土深度减小约4.5 cm,最大冻土深度减小约6.9 cm。  相似文献   
16.
河西走廊东部不同类型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甘肃省武威市气象局1980-2004年对多年生植物旱柳和中国槐物候期、1981-2008年对一年生植物春小麦和玉米发育期的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膨化相关、SPSS统计软件进行逐步回归和方差分析,建立了关键物候期的气候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在分析期内,多年生木本植物相同物候期最晚与最早出现日期相差达20~38d,一年生草本植物达11~30d,反映出物候期对气象条件年际变化非常敏感。(2)分析期内多年生植物春季多数物候期提前(线性倾向率-2.008~-3.246d/10a,P〈0.05),秋季物候期推迟(线性倾向率6.631~7.108d/10a,P〈0.01)。一年生植物的春、夏季物候期均有提前的趋势(线性倾向率-1.494~-4.122d/10a,P〈0.05),秋季物候期推后不显著。(3)从各物候间隔期变化看,多年生植物绿叶期延长速率为1.046~7.738d/10a,营养生长期延长速率为0.877~8.454d/10a,干物质积累期延长速率为4.392~7.738d/10a,秋季生长期延长速率为0.477~3.015 d/10a。一年生植物春季营养生长期缩短速率为2.17~3.41d/10a,秋季生殖生长期延长速率为3.322d/10a。(4)对多年生植物而言,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20cm、80cm、160cm地温是影响春、夏、秋季物候期的主要气象因子,温度越高春季物候期越提前,夏、秋季物候期越推迟。对一年生植物而言,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20cm、80cm、160cm地温也是主要影响因子,气候变暖,春、夏、秋季物候期均提前。  相似文献   
17.
武威市霜冻气候特征及预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武威市1960-2009年4个气象站霜冻(最低地温≤0℃)资料,系统分析了该区霜冻的时空分布、强度和持续性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武威市霜冻天气主要发生在北部山区和沙漠边缘;年、年代霜冻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霜冻主要发生在5月上、中旬和9月下旬;各种强度霜冻日数的变率较大,随着霜冻强度的增强,霜冻日数逐渐减少;霜冻天气具有持续性特征,持续2d以上的霜冻次数占总次数的56.4%~65.1%,强霜冻日大多出现在持续霜冻时段内。运用2003-2007年的5月和9月逐日20时ECMWF数值预报格点场资料,采用Press准则进行预报因子初选,逐步回归预报方法进行预报因子精选,使用最优子集回归建立最低地温预报方程,采用CSC双评分准则确定5月、9月各站最低地温预报全局最优的显著性方程。预报方程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回代拟合率为56.7%~66.7%,预报准确率为51.8%~60.0%,达到了一定的预报水平,可为当地霜冻预报服务。采用最大靠近原则确定了霜冻预报临界值和霜冻预报、预警的级别。  相似文献   
18.
干旱区不同灌溉模式和播期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武威荒漠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设滴灌、喷灌、漫灌三种灌溉模式和4月10、20、30日三个播期,共九种处理,分析了不同灌溉模式和播期对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并从中找出最适宜当地玉米节水、增产的灌溉模式和播期。试验结果表明:滴灌、喷灌、漫灌3种灌溉方式中喷灌最有利于提高玉米干物质总量(较滴灌提高11.2%~26.2%,较漫灌提高13.9%~53.9%),且喷灌模式下的器官干物质转移分配率较高,果穗重最大(较滴灌提高9.0%~25.9%,较漫灌提高19.2%~59.3%)。3个播期中第二播期是试验区最适宜的播种时期,其干物质总量较第一播期提高0.1%~53.5%,较第三播期提高8.8%~22.0%;这一播期下的叶片转移分配率较高,果穗干物质积累较高(较一期提高0.2%~54.7%,较三期提高10.4%~18.8%)。  相似文献   
19.
为制定气候变化情景下农作物种植应对措施,采用分期播种法,研究高海拔旱作区春油菜产量对土壤有效贮水量和热量的响应。结果表明,高海拔旱地土壤有效贮水量在油菜生长前期较多,后期较少。出苗期和开花期土壤有效贮水量对油菜产量的影响较小,薹花期和角果发育期土壤贮水对产量影响较大,薹花期、角果发育期油菜产量与土壤贮水量正相关显著,薹花期土壤贮水每增加10 mm ,产量增加71.7 kg·hm-2;角果发育期土壤贮水每增加10 mm ,产量增加30.13 kg·hm-2。热量也是影响油菜产量的重要因素,油菜产量与日平均气温、积温负相关显著,日平均气温每升高1℃,产量减少163 kg·hm-2;积温每升高50℃·d ,产量减少251.15 kg·hm-2,根据不同气候条件和油菜生长特点,从品种、播期、技术与结构等方面提出了种植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2003年武威市气象灾害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 2 0 0 3武威市发生的主要气象灾害 :大风沙尘暴、龙卷风、霜冻、干旱、雷暴、冰雹、洪涝、连阴雨、寒潮、雪灾、病虫害十一种类型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