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23篇 | |
综合类 | 67篇 |
农作物 | 1篇 |
园艺 | 1篇 |
植物保护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 t)近缘于蜡状芽胞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在其芽孢形成过程中产生B t杀虫晶体蛋白。B t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生物杀虫剂之一,其杀虫原理也被广泛应用于转基因抗虫育种实践中。转B t基因作物的外源基因表达产物B t杀虫晶体蛋白可通过根系分泌物或作物残茬等方式进入土壤[1,2],其残留会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平衡[3]。纯化的B t毒蛋白可被黏土矿物、腐殖酸和有机矿质复合体等活性颗粒快速吸附,且不易解吸[3~5]。吸附后毒素蛋白仍具有杀虫活性,毒性甚至较游离态的还强[6];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表明,吸附后毒素蛋白结构仅有微小变化[4]。毒素 相似文献
2.
磷酸盐和低分子量有机酸盐对红壤胶体和矿物吸附DNA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NA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基础。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动植物和微生物主动分泌或细胞死亡裂解释放的DNA分子可迅速被土壤黏粒吸附固定,从而对核酸酶降解产生抗性而在土壤中持久存在,并能被某些合适的宿主细胞所接受[1]。土壤胶体固定的DNA被称作是“环境中的隐性基因”,对微生物的生态、生物多样性及遗传进化有着重要的影响[2~4]。低分子量有机酸(Low-Molecular-Weight OrganicAcid,LMWOA)是土壤中普遍存在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主要来源于植物根系的分泌以及有机物质残体的分解,特别是在土壤根际,LMWOA浓度可达到10~20 mmol L-1[5]。土壤中养分(磷酸盐、硫酸盐) 相似文献
3.
稻麦秸秆焚烧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一是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造成搬运秸秆因难;二是机械收割留茬较高且机械深翻推广力度不够;三是有部分群众认为焚烧秸秆可减轻田间杂草和病虫的危害。秸秆焚烧的后果是浪费资源、恶化生态环境、破坏土壤结构且偶发事故不断。为减少和避免秸秆焚烧,建议:大力推广种植业的集约化经营;政府加大农业机械投入力度,增加土壤深翻覆草的比例;提高机械操作人员素质;搞好秸秆还田的示范推广工作;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秸秆转化;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4.
5.
堆肥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上茼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堆肥施入重金属Cu、Cd污染土壤后对蔬菜品质和产量的影响,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堆肥用量下茼蒿品质、产量和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堆肥用量的增加,茼蒿产量、粗蛋白、Vc、P和K含量先显著增加后降低,而茼篙可溶性糖含量呈先显著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堆肥量的增加显著降低茼蒿中Cu含量,比对照最多降低35.5%.茼蒿地上部Cd、根部Cu和Cd含量呈先显著降低又上升的趋势.茼蒿地上部Cd含量在堆肥用量为20 g·kg1时达最低,根部cu、Cd含量与对照相比最多分别降低20.1%和39.5%.对于污染地区的茼蒿种植,试验堆肥的适量施用是切实呵行的. 相似文献
6.
7.
8.
秋马铃薯覆草简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选用良种,适期播种秋马铃薯生育期短(一般只有80~100天),种薯应该选休眠期短的早熟品种,例如中薯3号、东农303等。这2个品种既可作秋薯栽培,又可利用秋薯作春马铃薯用种,且两季薯均无须催芽。2004年试种的中薯3号秋马铃薯最大的单个重达0.85千克,667平方米产量达1800千克。2施足底肥,合理密植前茬作物收后将田块进行旋耕,整平。667平方米施粪水2000千克、硫基复合肥50千克作基肥;同时挖好田间一套沟,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因秋马铃薯播种时处于高温季节,出苗率偏低,应适当增加播种量。每667平方米增加到6000株左右。8月下旬播种时,将种薯按… 相似文献
9.
团聚体是土壤的基本组成单元,影响着土壤水、气、热及养分的保持和运移。胶结物质在团聚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但不同类型胶结物质在土壤团聚体中所起作用与机理尚缺乏系统总结。本论文回顾了土壤团聚体相关的关键理论,梳理了不同地理环境与人为活动下土壤团聚体中胶结物质类型、形态、转化与作用机制,探讨了胶结物质对土壤团聚体结构与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胶结物质驱动的土壤团聚体自组织形成过程模型,阐明了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转化机制。最后对土壤团聚体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特别是在土壤团聚体的原位分析方法、土壤团聚体形成过程的定量化描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在景观尺度上的空间结构、良好土壤结构体培育的产品与技术研发等方面还有待加强。这些工作的开展将对培育良好土壤团聚体、揭示土壤物质循环与演化过程、提高土壤质量和生产力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生产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土壤健康是维持植物、动物和人类生命系统及陆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保证。原生动物在土壤中分布广泛,可调控土壤微生物组、养分循环、污染物去除等众多生态过程,在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及土壤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壤原生动物捕食及杀菌机制与哺乳动物巨噬细胞免疫机制类似,其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与病原菌的胞内共生关系,是影响病原菌毒力、扩散传播及感染风险的重要环境选择压力。本文总结了原生动物对病原菌毒力、进化、传播扩散的影响,以及病原菌在原生动物胞内的存活和进化机制,为预防环境病原菌富集、扩散和传播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对维持土壤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