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篇
  5篇
综合类   1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从采自我国烟草主要产区的38份土壤样品中分离获得放线菌296株.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从中筛选出对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和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有拮抗活性的菌株227株,其中对青枯病菌拮抗活性较高的YYD3-17、YYD3-19、YYD3-29、YYD3-32和HLL4-9菌株抑菌圈直径达45 mm以上;对黑胫病菌拮抗活性较高的BXⅡ3-1、BXⅡ5-4、BXⅡ5-5、BXI21-1和YYD1-4菌株抑菌圈直径达25 mm以上.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这10株放线菌进行初步坚定,结果显示它们均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 myces spp.).其中YYD3-17、YYD3-19、YYD3-29和YYD3-32属于灰红紫类群;BXⅡ3-1、BXI21-1同属于吸水类群;而BXⅡ5-4、BXⅡ5-5、YYD1-4和HLL4-9分属白色亚群、白孢亚群、金色亚群和绿色亚群.BXⅡ5-4和BXⅡ5-5分别被坚定为白色链霉菌种(S.albus)和阿布拉链霉菌种(S.aburviensis).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对田间土壤中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的定量检测,本研究构建了土壤含菌量与玉米苗枯病病情指数的回归模型。基于禾谷镰孢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基因CYP51C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HQ1-F/HQ1-R,利用引物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体系,选取4个玉米自交系品种进行室内苗枯病接种试验,调查其病情指数,利用RT-qPCR体系检测土壤禾谷镰孢含菌量,并对病情指数和土壤禾谷镰孢含菌量进行回归。结果表明,仅禾谷镰孢扩增出目的条带并且可从多种病原菌土壤中检测出。RT-qPCR的熔解曲线具有单一吸收峰,扩增曲线的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扩增效率为104.7%,标准曲线为y=-3.2137x+34.9560(R~2=0.9968),最低可检测到1 pg/μL的DNA。随着土壤禾谷镰孢接菌量的增加,单位土壤禾谷镰孢含菌量呈线性增加,即y=13.603x-85.370(R~2=0.9998)。4个玉米品种的病情指数与土壤禾谷镰孢含菌量的回归曲线分别为y=0.0789x+22.0590(R~2=0.7949)、y=0.0304x+7.8686(R~2=0.9579)、y=0.0458x+23.7540(R~2=0.5420)、y=0.0471x+32.0760(R~2=0.6753)。  相似文献   
3.
尖镰孢菌枯萎病是意大利西北部芝麻菜栽培品种(Eruca vesicaria)和野生品种(Diplotaxis spp.)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常引起严重的损失。为评价芝麻菜品种对尖镰孢菌枯萎病的抗性,2004年6~11月,选用了44个栽培及野生品种资源在玻璃温室进行抗性试验,使用浓度为1×10~6cfu/ mL的孢子悬浮液蘸根法人工接种30天苗龄的芝麻菜幼苗,以分离自芝麻菜两个不同野生品种的菌株Fus.Ruc.9A/02和Fus.Ruc.13/03,以及分离自栽培和野生品种的32个菌株混合(MIX),分别作为抗病试验接种体,每次接种试验设A、B、C三个重复。整个试验重复进行2次。调查病害引起的死苗率(%)和病情指数(DI),作为评价芝麻菜品种抗性差异的两项指标。研究结果显示,这两项指标间的相关性极显著(P<0.01),即表明可采用其中一项指标评价芝麻菜品种对尖镰孢菌枯萎病的抗性。供试的44个栽培及野生芝麻菜品种中,多数品种抗尖镰孢茵茵株Fus.Ruc.13/ 03,而对菌株Fus.Ruc.9A/02及菌株混合MIX表现为易感性,而且这些易感品种在菌株Fus.Ruc.9A/02及菌株混合MIX两试验中的抗性表现较为一致,Fus.Ruc.9A/02和MIX的毒性也更强于Fus.Ruc.13/03菌株。芝麻菜品种12/03和品种20/03高抗菌株混合MIX,品种6/03和品种7/04高抗菌株Fus.Ruc.9A/02,而品种9/02、2/03、5/03、6/03、7/03、9/03、11/03、12/03、20/03、21/03、24/03、3/04、6/04、7/04和11/04高抗菌株Fus.Ruc.13/03。  相似文献   
4.
以根肿菌侵染的茎瘤芥(榨菜)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根肿菌侵染对茎瘤芥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肿菌侵染后茎瘤芥根系玉米素(ZT)含量和吲哚乙酸(IAA)含量均明显升高,ZT 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45~60 d 时远高于健康植株,其峰值出现在第50 天,约为健康植株根系ZT 含量的3 倍;IAA 含量则在55 d 后开始升高,其峰值出现在第70 天,约为健康植株根系IAA 含量的4 倍;侵染后第85 天,发病植株根系ZT 含量和IAA 含量均下降至与健康植株相近。  相似文献   
5.
烟草内生细菌Itb57的鉴定及其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Itb57是一株分离自健康烟草植株的内生细菌,室内测定表明,该菌株对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具有很强的拮抗作用.为了进一步明确其分类地位和生物防治潜力,结合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GQ153538)比对分析,鉴定Itb57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浸种和灌根接种测定结果显示,Itb57可定殖在烟草植株体内,且在不同部位的含菌量不同,以根部最高(3.72×104cfu/g FW),茎部次之,叶片中最少;Itb57发酵液对烟草黑胫病的温室防治效果为69.28%;2007和2008年的田间小区防治效果分别为61.25%和72.49%,与对照化学药剂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刺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不同等级的布氏田鼠社群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布氏田鼠社群个体的观察表明:个体的攻击行为因序位和性别有明显差异,高序位雄鼠攻击性最强;不同序位和陌生鼠被容忍的概率也有差异,低序位雌鼠较易被鼠鼠接受;低序位雌鼠进入陌生鼠群后有较多提高序位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五种甲基溴土壤消毒替代技术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实验在山东省青州市示范点种植番茄的4个温室中进行,以筛选出符合中国生产条件的,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可行的甲基溴土壤消毒替代技术。实验选择了5种不同的甲基溴替代技术:甲基溴+不透气膜(MB+VIF);威百亩(MS);威百亩+不透气膜(MS+VIF);太阳能+生防制剂(SS+BCA);番茄抗性砧木(SIS-1,Lycopersicon lycopersicum ×L. hirsutum)。通过追踪测定土壤消毒效果、移栽后的幼苗死亡率、番茄生长状况、产量和品质以及田间根结线虫病害发生,对上述5种替代技术进行综合评价。2002~2003年的田间实验结果表明:从意大利引进的番茄抗性砧木(SIS-1)与本地品种嫁接是一种成功的甲基溴替代技术;威百亩作为一种甲基溴的替代技术是成功的;不透气膜(VIF)作为一种减少甲基溴施用量的过度性替代技术也是可行的;太阳能消毒加生防制剂不能成为一种可行的甲基溴替代技术。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实习模式,通过匿名问卷的方式,全面调查了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对教学实习课程掌握的情况,以及教师的指导水平。结果表明:学生对绝大部分实习项目掌握得较好,能够获得正确结果;学生的主观努力程度在90.0%以上;认为教师指导水平为"好"的学生占90%以上,其中,对"田间病害识别与采样""病原菌制片技术与鉴定""培养基(棉塞)制作与灭菌"3项实习内容评价为"好"的比例达100%。  相似文献   
9.
土壤生物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陈国康  曹志平 《土壤通报》2005,36(2):259-264
土壤生物是土壤圈的核心组分,对土壤的矿质营养循环起推动作用。土壤中食物资源的质量状况影响着各生物类群的数量动态和分布,归根结底是由田间管理措施改变了土壤的结构、营养和生物条件引起的。反过来,生物类群的结构和数量变动以及分布特点又可以反映土壤的状况及可持续性。本文逐次对土壤微生物、原生动物、线虫及小型节肢动物的生态学研究作了概述,并分析比较了各生物类群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国玉米根际土壤镰孢菌(Fusarium spp.)的种群结构及相对含量,为相关土传病害的发生提供早期预警。【方法】从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集的47份玉米田间土样中,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共分离到58个镰孢菌分离物,通过形态学、特异性引物及ITS、TEF-1α基因测序等方法进行鉴定,从GenBank以及镰孢菌数据库Fusarium MLST中下载标准参照菌株,利用MEGA 6.0软件以邻接法构建多基因位点系统发育树;挑选代表菌株利用玉米自交系黄早四分别进行幼苗、种子以及离体叶片的致病性测定;基于已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体系,提取土壤总DNA对玉米土样中镰孢菌属以及部分种的含量进行检测,针对不同玉米产区进行划分统计。【结果】共鉴定出9种镰孢菌,其中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22.41%)、木贼镰孢(F.quisete)(20.69%)、禾谷镰孢复合种(F.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18.97%)分离频率较高,其余为尖镰孢复合种(F.oxysporum species complex)、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单隔镰孢(F.dimerum)、锐顶镰孢(F.acuminarum)、茄镰孢(F.solani)和居群镰孢(F.commune),分离频率分别为12.07%、8.62%、5.17%、5.17%、3.40%和3.40%,相同镰孢菌与其参照菌株处于同一分支,不同区域的镰孢菌存在多样性;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除单隔镰孢外,其余镰孢菌均具有致病性,但致病力各不相同,同一镰孢种的不同菌株间致病性也不尽相同;其中居群镰孢为首次在玉米根际土壤中发现,并首次证实其对玉米具有致病性。RT-qPCR检测结果表明,玉米根际土壤中镰孢菌属、拟轮枝镰孢与禾谷镰孢复合种的含量分别为2.91—169.90、0.08—5.34和0.76—78.37 pg·g~(-1),各玉米产区的镰孢菌含量不同,其中禾谷镰孢含量均大于拟轮枝镰孢。【结论】玉米根际土壤中镰孢菌种类众多,其中拟轮枝镰孢、木贼镰孢和禾谷镰孢复合种为优势镰孢种,各地区的镰孢菌含量均不相同,其中西南山地玉米区的镰孢菌含量最多,黄淮海玉米区的禾谷镰孢含量高于其他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