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铃薯晚疫病CARAH预警模型在四川春马铃薯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明确马铃薯晚疫病CARAH预警模型在四川春马铃薯上的适用性,选择在四川不同海拔高度的马铃薯种植基地运用CARAH预警模型监测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进行防控指导。结果表明,海拔高度越高,马铃薯晚疫病侵染程度越低,海拔3500 m以上时,主要以轻度侵染为主,海拔3500 m以下时,主要以中度和重度侵染为主。不同品种出现中心病株时的马铃薯晚疫病侵染循环代数不同,相同品种在不同地区出现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时所处的侵染循环有所差别,可能与不同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致病力存在差异有关。利用马铃薯晚疫病CARAH预警模型指导药剂防治,5种药剂仍表现出较高的防治效果,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4.
四川马铃薯晚疫病生理小种鉴定及品种抗病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3~2007年,采用离体叶片测定法,利用Black等生理小种与鉴别寄主基因型关系对四川省9个市县的241个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测定;对马铃薯品种(系)进行了抗病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①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由11种类型组成,即为3,4号、3号、4号、1,3,4号、2,3,4号、2,4号、2,3号、1,2,3,4号、1,2号、0号和2号。优势种群为3,4号小种,占53.53%,次优势种群为3号小种和1,3,4号,分别占18.67%和10.79%。②新都区、彭州市和什邡县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组成较复杂,有6~7种生理小种类型,而昭觉县、普格县、茂县和彭山县生理小种组成简单,只有3,4号和3号两种生理小种组成。③室内抗性鉴定中,3,4号优势小种菌株作为接种物鉴定,鉴定结果更接近田间鉴定结果。4.通过室内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发病鉴定,推荐的抗性品系有011-47、215-20、80.2、2115-15、215-1、013-8、218-5和9201-9,其中通过了四川省审定和省生产试验的品系有011-47、215-20、80.2、2115-15、013-8和015-2等。 相似文献
5.
6.
科学利用抗性品种及抗性基因是控制黄瓜霜霉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文章对黄瓜霜霉病菌及其抗病性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综述,总结了黄瓜霜霉病菌的侵染和流行规律,比较分析了国内外不同学者在接种和抗霜霉病性鉴定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论述了抗病基因定位的主流方法和最新技术,指出控制霜霉病抗病基因目前尚存在单基因、多基因的不同结论。提出今后应加强轻简化和标准化的抗病性鉴定方法研究,明确霜霉病抗性基因,筛选和创制出更多、更优异的抗性品种和资源。 相似文献
7.
为绿色防控马铃薯晚疫病,2012-2015 年将四川省通过审定的马铃薯(Cucumis sativus)抗晚疫病新品种在昭觉县、布拖县和盐源县等10 个县进行品种比较展示试验,结果表明,抗病品种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明显低于主栽品种‘米拉’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产量明显高于‘米拉’的产量,抗病品种增产、增收。在防治晚疫病方面,抗病品种可以减少用药量25%左右。2014 年,引进比利时CARAH模型,在叙永县设置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试验点(观察圃),采用Hobo测量仪定时收集气象数据,探索马铃薯晚疫病的预测预报。田间调查的晚疫病初次发病时间是5 月30 日,CARAH模型分析得到的初次发病时间是5 月31 日,两者结果基本一致。2015 年,将晚疫病预测预报扩展到四川省7 个县市,结果表明CARAH模型可以用于晚疫病的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8.
进行了小麦与大麦、小麦与蚕豆间栽和不同小麦品种混播,研究不同栽培技术在控制病害中的作用。选用不同的抗小麦锈病品种,与生产上常用的大麦品种和蚕豆品种进行间栽和混播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间栽和混播技术都能持续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小麦条锈病的危害。在小麦全生育期,间栽对小麦条锈病的控制有效率在28.02%~65.5%之间,并推迟条锈病的发生3~25d;小麦混播对条锈病的控制有效率在40.94%~62.57%之间,推迟14 d发病。小麦与蚕豆间栽,蚕豆叶斑病的病情指数下降,控制有效率在29.3%~57.9%之间。间作和混播对作物产量也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生理小种、甲霜灵敏感性 及mtDNA单倍型组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1年采集自四川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生理小种及mtDNA单倍型进行分析。【结果】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以A2交配型为主,占测定菌株的62.5%,A1交配型和自育型菌株的发生频率分别为18.8%和18.4%,A1交配型菌株集中在九龙县和普格县。192个菌株中共测定出55个生理小种,其中生理小种1.2.3.4.5.6.7.8.9.10.11发生频率最高,99.48%的供试菌株含有多个毒力基因。甲霜灵敏感性测定发现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包含抗性、中抗和敏感菌株,分别占测定菌株的63.0%、22.0%和15.0%,敏感菌株分布于普格县、道孚县和九龙县。检测到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有Ⅰa和Ⅱa两种单倍型,分别占测定菌株的97.4%和2.6%,为第二次全球迁移后出现的“新”群体,Ⅰa单倍型马铃薯晚疫病菌广泛分布于四川各马铃薯产区,其中存在A1交配型、A2交配型、自育型和未知交配型菌株。【结论】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组成日趋复杂,亟待发掘新抗源和培育水平抗病品种,以及合理布局已有抗病品种和利用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科学防控马铃薯晚疫病。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