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68篇
  免费   739篇
  国内免费   1323篇
林业   1920篇
农学   2203篇
基础科学   1127篇
  2081篇
综合类   4376篇
农作物   788篇
水产渔业   644篇
畜牧兽医   1825篇
园艺   537篇
植物保护   929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342篇
  2021年   550篇
  2020年   491篇
  2019年   485篇
  2018年   356篇
  2017年   514篇
  2016年   464篇
  2015年   623篇
  2014年   598篇
  2013年   740篇
  2012年   942篇
  2011年   947篇
  2010年   880篇
  2009年   856篇
  2008年   871篇
  2007年   872篇
  2006年   769篇
  2005年   694篇
  2004年   358篇
  2003年   319篇
  2002年   243篇
  2001年   314篇
  2000年   336篇
  1999年   395篇
  1998年   310篇
  1997年   307篇
  1996年   267篇
  1995年   255篇
  1994年   213篇
  1993年   202篇
  1992年   162篇
  1991年   124篇
  1990年   98篇
  1989年   129篇
  1988年   85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6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81.
地统计学是探讨自然环境要素空间异质性的有效工具,它适合于定量研究区域化变量的空间结构变异特征。湿地土壤氮素是时空连续的变异体,不论尺度大小均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而其变量又属于区域化变量,同时具有随机性和结构性特征。因15N示踪技术能够示踪氮素物质的踪迹,而用15N标记的示踪体在湿地土壤中运移时所产生的丰度变化又具有空间异质性,故可考虑将二者结合起来来定量探讨湿地土壤氮素的空间运移。在此,就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982.
Lung cancer and indoor air pollution in Xuan Wei, China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In Xuan Wei County, Yunnan Province, lung cancer mortality is among China's highest and, especially in females, is mo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indoor burning of "smoky" coal, as opposed to wood or "smokeless" coal, than with tobacco smoking. Indoor ai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 burning of all three fuels. In contrast to wood and smokeless coal emissions, smoky coal emission has high concentrations of submicron particles containing mutagenic organics, especially in aromatic and polar fractions. These studies suggested an etiologic link between domestic smoky coal burning and lung cancer in Xuan Wei.  相似文献   
983.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狭胸天牛幼虫触角主感器及其下颚须和下唇须顶端感受器的形态,种 类和分布,并讨论了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触角主感器受肾形成唇形,长约98.0μm,宽约24.5μm。下颚须顶端感受器20个~25个,下唇须顶端约15个感受器,根据不同形态,大致分为3种类型;栓锥形,锥柱形和腔锥形。栓锥形和锥柱形感受器分别着生于下颚须和下唇须顶端表面,腔锥形感受器着生于它们的端节侧面。  相似文献   
984.
1989年进行了小麦、玉米施用CWV-22的苗期砂培试验。结果表明,在10~15mM NH_4~+的培养介质中,CWV-22能与小麦、玉米根系形成联合体;同Sp7比较,施用CWV-22的小麦株高,叶数,干物重和吸氮量分别增加4.6%,6.7%,20%和34%,玉米株高、叶数,干物重和吸氮量分别增6.5%,2.2%,30%和17%,同不施菌的比较,施用CWV-22的小麦株高、叶数、干物重和吸氮量分别增加6.4%,9.6%,34%和43%,玉米株高、叶数、干物重和吸氮量分别增加21%,9.3%,16%和20%。  相似文献   
985.
干旱荒漠区核果类果树叶片水分生理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 2年生核果类果树早露蟠桃、仁用杏、牛心李、梨枣叶片的耐旱特性 ,通过对 4种果树叶片自由水、束缚水、比叶面积、肉质化程度、叶片保水力等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 :仁用杏、牛心李叶片具有较强的保水能力 ,而且仁用杏的束缚水含量最高 ,6月份仁用杏的束缚水含量是早露蟠桃的 1.5 0倍 ,牛心李的 1.35倍 ,梨枣的 1.0 5倍 ;8月份时是早露蟠桃的 1.94倍 ,牛心李的 1.2 8倍 ,梨枣的 1.0 6倍。 4种核果类果树的束缚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大小顺序为 :仁用杏 >梨枣 >牛心李 >早露蟠桃 ;比叶面积 :早露蟠桃 >梨枣 >仁用杏 >牛心李 ;叶片肉质化程度 :仁用杏 >牛心李 >梨枣 >早露蟠桃。因此 ,仁用杏具有较强的耐脱水能力  相似文献   
986.
在厌氧恒温培养条件下 ,测定了添加 EDTA、黄腐酸及醋酸盐对 4种不同水稻土中铁还原的影响。为了探讨不同土壤中微生物对铁的还原能力 ,以添加人工合成的 Fe(OH ) 3作为对比。结果表明 ,添加黄腐酸及醋酸盐对铁还原的影响在不同水稻土中表现不同 ,其中吉林和广东水稻土的变化明显 ,并且醋酸盐的作用大于黄腐酸 ;四川和江西水稻土添加黄腐酸及醋酸盐后铁还原量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添加 Fe(OH) 3在吉林水稻土中能够引起铁还原的滞后现象 ,但最终的铁还原量与四川及江西水稻土相似 ,都较对照有明显的增加。在 2 5℃条件下培养 ,不同土壤中易还原氧化铁的数量不同 ,表现为吉林水稻土 >四川水稻土 >广东水稻土 >江西水稻土 ,其中广东水稻土中具有很大的铁还原潜力。  相似文献   
987.
研究了不同饲料添加剂对皖南花猪×杜洛克杂种猪产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添加剂对生长肥育猪产肉性能的影响十分明显,13—90千克的生长肥育猪,以添加高铜、铁复合添加剂效果最好,全期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高24.42%;而25—90千克期间的日增重则以合饲复合添加剂H—4为最高达712克,超过对照组28.99%。不同添加剂组平均日增瘦肉和脂肪产量有显著差异,但对猪胴体组成无明显影响。本文还研究了不同添加剂对猪肌肉中各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8.
对1981—2005年间广西杂交育成的大豆品种及有代表性的杂交育成品系进行了亲本来源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共祖先度方法分析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这17个大豆品种(系)共涉及25个原始亲本,其中广西地方品种8个,外省品种14个,外国品种3个,平均每个品种含有2.9个原始亲本。大多数亲本只衍生一个品种,衍生品种最多的亲本为“靖西早黄豆”(7个),其次为“北京豆”(6个)、“平果豆”、“杂交混选”和“矮脚早”均为3个,“青仁乌”和“玉林大豆”均衍生2个品种。杂交方式以单交为主,17个杂交育成品种中,采用单交方式杂交选育的有16个,仅有1个为复合杂交育成。祖先度分析阐明了原始亲本和杂交育成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远近,可为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9.
广东35个荔枝品种资源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连续夹心式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脉法,对广东35个荔枝品种的叶片进行过氧化物酶(PER)同工酶谱的测定,观测到广东35个荔枝品种的PER同工酶酶带的相对迁移率(Rf)在0.14-0.68范围的12个位置上,可分为3大酶区:第Ⅰ酶区,Rf范围为0.14-0.26;第Ⅱ酶区,Rf范围为0.32-0.52;第Ⅲ酶区,Rf范围为0.62-0.68。各品种出现酶带数为5-11条不等,通过聚类分析,把广东35个荔枝品种分为9类,即桂味、大造、六月雪、海垦2号、妃子笑、青皮甜、红皮、Ⅰ类(扫绿类)和Ⅱ类(黑叶类),可分别作为1个基本种,Ⅰ类、Ⅱ类可进一步,Ⅰ类分为3组,即挂绿组、怀枝组和中山状元红组;Ⅱ类分为4组,即尚书怀组、黑叶组、糯米糍组和三月红组。  相似文献   
990.
Despite extensive evidence for regions of human visual cortex that respond selectively to faces, few studies have considered the cortic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appearance of the rest of the human body. We present a series of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studies revealing substantial evidence for a distinct cortical region in humans that responds selectively to images of the human body, as compared with a wide range of control stimuli. This region was found in the lateral occipitotemporal cortex in all subjects tested and apparently reflects a specialized neural system for the visual perception of the human bo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