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186篇 |
免费 | 659篇 |
国内免费 | 110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43篇 |
农学 | 670篇 |
基础科学 | 760篇 |
1250篇 | |
综合类 | 6436篇 |
农作物 | 898篇 |
水产渔业 | 511篇 |
畜牧兽医 | 1983篇 |
园艺 | 940篇 |
植物保护 | 55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8篇 |
2023年 | 271篇 |
2022年 | 613篇 |
2021年 | 613篇 |
2020年 | 585篇 |
2019年 | 576篇 |
2018年 | 399篇 |
2017年 | 613篇 |
2016年 | 417篇 |
2015年 | 673篇 |
2014年 | 594篇 |
2013年 | 772篇 |
2012年 | 1113篇 |
2011年 | 1146篇 |
2010年 | 1113篇 |
2009年 | 973篇 |
2008年 | 1003篇 |
2007年 | 838篇 |
2006年 | 727篇 |
2005年 | 590篇 |
2004年 | 300篇 |
2003年 | 192篇 |
2002年 | 196篇 |
2001年 | 216篇 |
2000年 | 190篇 |
1999年 | 64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65年 | 1篇 |
1962年 | 2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将420只体质量为(15.32±2.01)g的雌性昆明系小鼠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设7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各处理组分别腹腔按体质量注射10、15、20、25、30mg/kg的醋酸铅溶液,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灭菌生理盐水,每隔2d注射并称重1次,共注射10次,期间记录小鼠体质量及临床表现。当小鼠体质量达到25g以上时,分批对各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超排处理,腹腔注射10IU马绒毛膜促性腺激素(PMSG),47h后注射10IU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并与公鼠合笼。合笼后87~96h内颈椎脱臼处死小鼠,观察卵巢、子宫形态,并统计胚胎数,同时制作卵巢、子宫石蜡切片,观察其病理组织学变化,研究醋酸铅对雌性小鼠卵巢、子宫组织结构及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1)当醋酸铅染毒剂量≥20mg/kg时,可明显抑制小鼠体质量的增长,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小鼠体质量增加明显趋缓,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2)染铅组母鼠早期胚胎发育受到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回收胚胎总数以及受精卵发育到桑椹胚和囊胚的总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各染铅组退化胚、延迟胚数和未受精卵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染铅组卵巢中的初级卵泡、次级卵泡、成熟卵泡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原始卵泡、闭锁卵泡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4)染铅组小鼠卵巢和子宫形态发生明显畸形,当醋酸铅染毒剂量≥20mg/kg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且上述变化均呈明显的剂量一时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醋酸铅暴露剂量≥20mg/kg时,可对小鼠生长发育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使母鼠生殖器官卵巢和子宫的结构造成严重损害,并影响其生殖功能与早期胚胎发育。 相似文献
102.
为了探讨不同精粗比下谷草与苜蓿配比对绵羊日粮组合效应的影响,本试验以谷草与苜蓿为粗饲料,采用体外产气法测定精粗比为40:60时,谷草:苜蓿为60:0、50:10、40:20、30:30、20:40、10:50及0:60,精粗比为30:70时,谷草:苜蓿为70:0、60:10、50:20、40:30、30:40、20:50、10:60及0:70的15组日粮及谷草、苜蓿和精料补充料分别培养2、4、6、9、12、24、36、48、72、96 h的产气量(GP),并通过24 h产气量(GP24 h)及其加权估算值计算出各日粮的组合效应值(AE)。结果表明:①精粗比为40:60时,比较各组GP24 h,50:10组极显著大于10:50组(P<0.01);40:20、60:10组显著大于10:50组(P<0.05);各组AE值均为正值,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50:10的GP24 h、b、a+b均为最大,其AE最优。②精粗比为30:70时,比较各组GP24 h,50:20、60:10、70:0组显著大于0:70组(P<0.05),40:30、20:50组有大于0:70组的趋势(P=0.063,P=0.064);各组AE值无显著差异(P>0.05);40:30组的GP24 h、b、a+b均较大,其AE最优,其次是20:50、10:60组。综合以上结果,谷草与苜蓿配比为50:10(精粗比为40:60)和40:30、20:50、10:60(精粗比为30:70)时,可以获得较高的AE。 相似文献
103.
本试验旨在评估普通骨板内固定治疗玩具犬桡尺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回顾了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使用普通骨板(圆洞骨板或兽医可剪裁骨板)开放式复位和内固定治疗桡尺骨骨折的玩具犬的病历记录,并对这些病例进行回访。入选病例满足以下条件:体重不超过7 kg;回访时间大于12个月;病例信息记录完整。结果显示:共纳入63只犬的64例桡尺骨骨折,49例(76.6%)术后无跛行,7例(10.9%)术后勉强可见到跛行,6例(9.3%)存在轻度跛行,2例(3.1%)存在中度跛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是6.3%,轻微并发症的发生率是27%。试验表明,普通骨板内固定能有效治疗玩具犬桡尺骨骨折,该方法临床效果良好,且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4.
105.
利木赞牛杂交改良对草原红牛肉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纯种草原红牛和含1/2利木赞血缘的改良草原红牛各16头在相同营养水平和饲养条件下进行10个月的集中舍饲育肥,研究了2组牛生长速度、产肉率及眼肌面积、大理石花纹和嫩度等肉质水平。结果显示, 改良牛的体高、体长、胸围、体质量、增重、屠宰率和净肉率等极显著或显著地高于草原红牛(P<0.01或P<0.05),改良牛的眼肌面积比草原红牛增8.39%,大理石花纹等级和嫩度剪切力值也略大于草原红牛,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利木赞牛对草原红牛的肉用性能改良效果显著,且对草原红牛的肉质没有明显影响,草原红牛保持了其原有肉质好的品种特性。 相似文献
106.
桑天牛卵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有孤雌生殖现象,其后代几乎为雄性。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是广泛分布于节肢动物体内的一类共生菌,参与多种调控寄主的生殖活动机制。通过对外膜蛋白基因(wsp)、细菌细胞分裂蛋白基因(ftsZ)和核糖体16S rDNA基因的特异性扩增,在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 Stainton)的DNA中分别扩增出约600、1000和900 bp的片断,验证了米蛾体内已感染了Wolbachia;而在桑天牛卵啮小蜂的DNA中未扩增出任何片断,表明Wolbachia在桑天牛卵啮小蜂体内未被感染或感染率极低。 相似文献
107.
中草药添加剂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试验旨在探讨夏季在育肥猪日粮中添加中草药添加剂对其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200头体重约60 kg的杜长大(杜洛克×长白×大白)育肥猪,随机分为4个组(处理),每个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对照组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0 mg/kg维吉尼亚霉素(50%)的对照日粮,Ⅰ、Ⅱ、Ⅲ组为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1.0%、1.5%中草药添加剂的日粮。试验结果表明,与抗生素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1.5%中草药添加剂显著提高育肥猪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P<0.05),各试验组均有改善料重比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日粮中添加中草药添加剂与抗生素对照组相比,干物质、总能、粗蛋白质、钙、磷等表观消化率均有提高的趋势;育肥猪日粮中添加中草药添加剂与抗生素对照相比,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及补体C3、C4的浓度均显著提高(P<0.05)。由本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日粮中添加中草药添加剂明显改善了育肥猪的生产性能、养分消化、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8.
异针茅在不同生境下补偿生长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的补偿生长受放牧扰动和生境资源的共同影响,但何种条件易于引起植物发生超补偿生长是长期以来争论的问题。在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3种生境(畜圈、牧道、封育)设置扣笼和无扣笼对比样方(不放牧和放牧处理)研究了异针茅(Stipa aliena)的补偿生长特性。结果显示,异针茅分株各部分中除根系在牧道生境为等量补偿外,叶片和花序在畜圈和牧道生境均为低补偿。异针茅的分株密度、高度以及生长分配在封育生境最高。分株各部分的相对生长率在畜圈生境最低,在牧道生境最高。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对异针茅补偿生长和相对生长率影响最大的因子是采食率。尽管畜圈生境具有良好的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但仍不能抵消该生境家畜重度采食和践踏对异针茅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异针茅分株种群补偿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放牧强度,而土壤资源获得性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9.
以51头西门塔尔和鲁西黄牛的杂交后代作为试验动物,扩增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CTSD)基因部分外显子,通过DNA测序方法检测到该基因第5、6、8外显子共4个SNPs(T581C、T599C、A861T、A1128G)的遗传变异。SAS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线性模型,将几个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与牛肉质、胴体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位于CTSD基因外显子5的T581C突变与大理石纹性状呈显著相关(P<0.05),BB基因型显著优于AA和AB基因型,这为T581C作为肉牛大理石纹的分子标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