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44篇
  免费   312篇
  国内免费   745篇
林业   813篇
农学   1048篇
基础科学   483篇
  1149篇
综合类   1963篇
农作物   460篇
水产渔业   249篇
畜牧兽医   829篇
园艺   246篇
植物保护   461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218篇
  2021年   305篇
  2020年   245篇
  2019年   236篇
  2018年   193篇
  2017年   259篇
  2016年   183篇
  2015年   286篇
  2014年   271篇
  2013年   365篇
  2012年   359篇
  2011年   421篇
  2010年   404篇
  2009年   373篇
  2008年   407篇
  2007年   374篇
  2006年   363篇
  2005年   312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46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73篇
  1999年   184篇
  1998年   167篇
  1997年   125篇
  1996年   121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96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基于电磁阀的喷嘴直接注入式农药喷洒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一种喷嘴直接注入式农药喷洒系统。通过与传统喷雾机械比较,简述了喷嘴直接注入式喷雾系统的结构和喷雾执行单元。为了实现农药定量注入,设计一种基于电磁原理的快速响应阀,并论述其工作原理和闭环控制方式。通过试验测试了喷雾执行单元的喷雾特性和喷杆组内各喷雾单元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在一定喷洒速率范围内,喷雾执行单元的喷水量和水压强存在多项式关系,农药注入量和PWM信号的高电平时间存在指数关系,其决定系数均高于0.9,并且同一喷杆组内6个喷雾单元的喷雾效果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132.
基于LVDS传输线延时检测技术的土壤含水率传感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坤  徐兴  俞龙  岳学军 《农业机械学报》2016,47(12):315-322
为实现土壤含水率的快速准确监测,设计了一种基于LVDS差分传输线延时检测技术的土壤含水率传感器。该传感器将高频振荡信号分路为两通道LVDS差分信号,一个通道用于测试土壤含水率,另一个通道用于提供参考信号。由于土壤中水分的变化改变土壤介电常数,从而导致测试通道LVDS差分总线上信号传输延时的变化,则传感器检测该通道信号的传输延时就可以确定土壤含水率。为了获得LVDS总线设计线宽和线间距的最优值,以LVDS总线阻抗值均方误差最小化为目标,构建了线宽和线间距的最优化计算模型,并通过遗传算法求解出了最优线宽为0.178 9 mm和最优线间距为0.223 8 mm。试验表明,根据该参数设计的传感器在50 MHz频率时,对体积含水率8.31%以上的砖红壤土和黄壤土的预测模型为线性模型,决定系数R2为0.964 2,绝对预测误差在2.45%以内。  相似文献   
133.
黄花梨果实冷藏适温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花梨果实在0℃、4℃、8℃下进行贮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低温可以抑制果实的呼吸作用,延缓呼吸高峰的出现,减少果实营养物质的消耗和色素的降解,延缓果实的成熟衰老;黄花梨果实的冷藏适温是4℃,在本试验条件下可贮藏60d,基本上保持原果的风味、颜色和品质,好果率仍保持100%,失重率1.50%;冷藏出库后采取逐渐升温或加抗氧化剂处理,在常温下7d内可有效地延长果实货架寿命,尤以加抗氧化剂处理效果显著;无包装的黄花梨果实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贮藏时间的延长,果实的失重率增加;而用聚乙烯薄膜袋包装则能显著地减少水分损失  相似文献   
134.
桃树茎部施药的生理基础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了茎部施药对桃树的生长及生理基础的影响,并运用灰色系统方法阐述了农药种类,深度及施药方法对叶相对生长率,新梢相对生长率,果实体积,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防治效果等各考察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茎部施药效果普遍优于叶面喷药的处理,其中又1:3的久效磷进行茎部施药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5.
利用计算机视觉定量描述茶叶色泽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选择HIS颜色系统描述茶叶颜色,并对颜色描述系统模型进行了改进,使之能更好地模拟理想颜色模型。在此基础上对自然存储条件下不同年份生产的龙井茶的茶叶色泽和汤色进行定量测量,测量结果:利用计算机视觉能定量地茶叶色泽随储藏时间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6.
土壤氮矿化-固持周转(MIT)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彩艳  陈欣 《土壤通报》2003,34(5):473-477
土壤氮矿化-固持周转(MIT)过程与土壤供氮力及氮素损失间存在密切关系。本文概述了近年来MIT过程的研究方法及其相应的模型;对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生长状况以及有机、无机肥的施用等影响MIT过程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较详尽地阐述,并展望了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7.
不同粒径黄绵土的溅蚀规律及表土结皮发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程琴娟  蔡强国  胡霞 《土壤学报》2007,44(3):392-396
溅蚀是土壤侵蚀过程的开始,为侵蚀发展提供了物质来源。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对侵蚀过程的深入了解。本文选择了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的黄绵土,通过对不同粒径的土样进行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土壤颗粒的溅蚀规律和表土结皮的形成过程,以及溅蚀率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不同粒径土样的溅蚀量差异明显,粒径在0.15mm附近的土壤颗粒最易被溅蚀;在一定的降雨历时内不同粒径土样的表土结皮发育完善程度不同,据此可以很好地解释溅蚀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8.
菜心对邻苯二甲酸酯(PAEs)吸收途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采用玻璃室处理和污染土壤覆盖原土壤来控制PAEs来源进行盆栽试验,应用GC/MS联机检测技术初步研究了菜心对PAEs的吸收途径。结果表明:污染土壤处理与污染土壤上覆盖原土壤处理相比,前者菜心茎叶中DBP和DEHP的含量均高于后者,但相差不大,表明菜心茎叶可以吸收污染土壤中挥发出来的DBP和DEHP,而根系吸收运移是菜心茎叶中DBP和DEHP的主要来源途径。玻璃室处理增加了菜心茎叶和根系中DBP的含量,而对DEHP的影响趋势不明显。DBP与DEHP相比,前者更易被菜心根系吸收并向地上部(茎叶)运移,后者主要滞留在根部。  相似文献   
139.
刘迪林  蔡杰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Z2):221-224
该文综合分析国内外有关近地面臭氧伤害作物,臭氧污染呈上升趋势的资料,以及对温室臭氧状况做尝试性监测后认为,因光化学反应,温室环境会存在臭氧污染,其浓度有可能达到伤害作物的程度.温室臭氧规律有待深入调查.温室中使用臭氧气体防治病虫害是个错误.  相似文献   
140.
Evolution of toxicity upon hydrolysis of fenoxaprop-p-ethyl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ydrolysis of fenoxaprop-p-ethyl (FE), a widely used herbicide, was studied in aqueous buffer solutions at pH ranging from 4.0 to 10.0. The degradation kinetics, strongly dependent on pH values, followed first-order kinetics. FE was relatively stable in neutral media, whereas it degraded rapidly with decreasing or increasing pH. In acidic conditions (pH = 4, 5), the benzoxazolyl-oxy-phenyl ether linkage of FE was cleaved to form ethyl 2-(4-hydroxyphenoxy)propanoate (EHPP) and 6-chloro-2,3-dihydrobenzoxazol-2-one (CDHB). While in basic conditions (pH = 8, 9, 10), herbicidal activity fenoxaprop-p (FA) was formed via breakdown of the ester bond of the herbicide. Both the two pathways were concurrent in neutral conditions (pH = 6, 7). Toxicity studies on Daphnia magna showed that FE was most toxic to D. magna with 48 h EC(50) of 14.3 micromol/L, followed by FA (43.8 micromol/L), CDHB (49.8 micromol/L), and EHPP (333.1 micromol/L). Mode of toxic ac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EHPP exhibited toxicity via polar narcosis, whereas CDHB belonged to reactive acing compound. The mixture toxicity of CDHB and EHPP was nonadditive and can be predicted by a response addition model. Therefore, the evaluation of overall FE toxicity to D. magna in the aquatic systems needs to consider the degradation of F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