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380篇 |
免费 | 1331篇 |
国内免费 | 241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917篇 |
农学 | 1641篇 |
基础科学 | 1077篇 |
2622篇 | |
综合类 | 11155篇 |
农作物 | 1806篇 |
水产渔业 | 1162篇 |
畜牧兽医 | 3144篇 |
园艺 | 1515篇 |
植物保护 | 10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8篇 |
2023年 | 445篇 |
2022年 | 917篇 |
2021年 | 1000篇 |
2020年 | 881篇 |
2019年 | 879篇 |
2018年 | 699篇 |
2017年 | 1028篇 |
2016年 | 741篇 |
2015年 | 1023篇 |
2014年 | 1084篇 |
2013年 | 1352篇 |
2012年 | 1943篇 |
2011年 | 1942篇 |
2010年 | 1875篇 |
2009年 | 1617篇 |
2008年 | 1658篇 |
2007年 | 1526篇 |
2006年 | 1359篇 |
2005年 | 1116篇 |
2004年 | 623篇 |
2003年 | 516篇 |
2002年 | 582篇 |
2001年 | 573篇 |
2000年 | 469篇 |
1999年 | 252篇 |
1998年 | 114篇 |
1997年 | 104篇 |
1996年 | 86篇 |
1995年 | 92篇 |
1994年 | 90篇 |
1993年 | 79篇 |
1992年 | 66篇 |
1991年 | 50篇 |
1990年 | 52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65年 | 2篇 |
1962年 | 5篇 |
1956年 | 5篇 |
1955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AHPND)严重影响了我国乃至全球对虾养殖业的发展。近期研究发现,致病菌毒力质粒携带trb型Ⅳ型分泌系统(type Ⅳ secretion system, T4SS)可在高菌体密度下介导毒力质粒发生接合转移,从而导致AHPND致病菌多样性。为探究群体感应与T4SS表达以及毒力质粒接合转移的关系,本研究以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群体感应系统的高密度调控子OpaR为研究对象,在致AHPND副溶血弧菌20130629002S01::cat(Vp2S01::cat)菌株基础上,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opaR基因缺失株Vp2S01::catΔopaR。比较了出发菌株和缺失株在生长性能、运动性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了opaR基因对T4SS基因表达量以及质粒接合转移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opaR基因缺失不影响细菌的生长特性和群集运动,但泳动能力显著增加,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下降;接合转移实验显示,opaR基因缺失显著提高T4SS表达水平和接合转移效率。本研究为解析群体感应系统调控AHPND致病菌T4SS表达以及毒力质粒接合转移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可为控制AHPND致病菌毒力质粒传播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讨食性对鱼类肠道菌群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并预测特定菌群对不同营养素的潜在功能。实验采用高通量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提取获得滇池高背鲫(Carassius aurat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鳜鱼(Siniperca chuatsi)、昆明裂腹鱼(Shizothorax grahami) 4种不同食性鱼类的肠道内容物,12个样品的16S rRNA,构建文库并测序,分析这4种鱼类肠道微生物的菌落组成和多样性。结果显示,鱼类肠道菌群多样性受到食性的显著影响(P<0.05),综合表现为杂食性(滇池高倍鲫) > 草食性(草鱼) > 滤食性(昆明裂腹鱼) > 肉食性(鳜鱼)。4种鱼类具有一些相同的优势菌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然而,优势菌群在属水平上存在一定差异,如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为鳜鱼的优势菌群,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为草鱼的优势菌群等。功能预测发现,鳜鱼肠道中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草鱼抗病潜力略高于其他3种鱼类;约氏不动杆菌(A._ johnsonii)、鲁氏不动杆菌(A. lwoffii)和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可能有助于宿主对蛋白质的消化,而拟杆菌属中的某些菌群可能有助于宿主消化纤维素。综上所述,食性是影响鱼类肠道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差异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分析食性与肠道优势菌群之间的关联,探讨特异菌群的功能,可为研究鱼类营养代谢的微生物效应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牛产业做为张掖支柱产业,近年来,为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产业的发展,暴露出很多短板弱项问题,对此,必须结合出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保障以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发挥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目前,家电产品种类繁多,管理困难,人工管理物料效率低、准确度差,导致产品成本高,现有的管理模型对于家电产品还不太适应。提出了基于GBOM的产品配置管理模式解决家电企业物料管理中的问题,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芍药属组间杂交种皮开裂种子的内部状态和胚培养成苗表现,为揭示种皮开裂种子的成苗潜力、提高组间远缘杂交育种效率提供参考。【方法】以24个芍药属组间杂交组合种皮开裂的种子为试验材料,解剖后观察并统计胚和胚乳的发育情况,通过离体培养观察胚的萌发和生长规律,分析不同组合种皮开裂种子发育和成苗差异。【结果】芍药属24个组间杂交组合中均出现了种皮开裂的杂交种子,平均种皮开裂率高达61.08%;1 767粒种皮开裂种子中,有11.09%的胚乳已腐烂;胚乳未腐烂种子中,约90%以上种子的胚乳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或病变,24.18%的种子内部未观察到可见胚。对解剖得到的1 185个组间杂种胚进行离体培养发现,有24.73%的胚不萌发,63.47%的胚生长异常,仅有4.47%的胚能正常生长,得到完整植株。胚培养得到的完整植株具备良好的活力,移栽成活率达到86.79%。24个杂交组合种皮开裂种子通过离体胚培养共得到46株移栽成活的组间杂种苗,平均成苗率为2.60%,接近正常组间杂交种子的播种成苗率(2.75%)。【结论】种皮开裂现象在芍药属组间杂交种子中普遍存在,是组间远缘杂交障碍的重要表现之一,用离体胚培养技术能有效克服这类障碍,提高成苗率。 相似文献
6.
7.
8.
马铃薯块茎性状对块茎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分析了马铃薯块茎本身对块茎损伤影响显著的关键因素,从而为通过改善栽培条件、品种选育和种质创新等减轻马铃薯块茎损伤提供依据。选用损伤性状差异显著的5个品种(系):Desiree、Russet Burbank、春薯4号、9637—83和TD38—2为试验材料,测定其表皮擦伤(SK)、内部损伤(IB)和损伤变色(BR)性状,同时测定块茎硬度等17个块茎指标,并对数据进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并建立模型。分析可知:不同块茎指标对表皮擦伤和内部损伤的影响作用相似,与对损伤变色的影响作用差别较大。Ca^2+、酪氨酸和绿原酸共同对3种损伤起着较大的正向或负向作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对本研究中多重相关数据的分析结果整体性较强,结论客观合理,回归系数易于解释,从而可为生产和科研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Identification of resistance gene analogue markers closely linked to wheat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 Pm31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imers, designed for the sequences of known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genes, were used to amplify resistance gene analogues (RGAs) from wheat genomic DNA. This method was applied in a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to screen for the RGA markers linked to the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 Pm31, introgressed into common wheat from wild emmer. Two RGA markers (RGA200 and RGA390) were found to be closely linked to Pm31 and completely co‐segregating with the marker allele of Xpsp3029 linked to Pm31, with a genetic distance of 0.6 cM. These two RGA markers were then integrated into the formerly established microsatellite map of Pm31 region. The result show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GA approach for developing molecular markers linked to disease resistance genes and demonstrated the efficiency of denaturing polyacrylamide‐gel electrophoresis for detect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olymorphis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