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5篇
  免费   264篇
  国内免费   402篇
林业   342篇
农学   256篇
基础科学   205篇
  394篇
综合类   1979篇
农作物   373篇
水产渔业   195篇
畜牧兽医   831篇
园艺   252篇
植物保护   204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219篇
  2020年   203篇
  2019年   193篇
  2018年   142篇
  2017年   221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248篇
  2012年   339篇
  2011年   388篇
  2010年   340篇
  2009年   322篇
  2008年   287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241篇
  2005年   201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bmi1b 基因作为转录抑制因子, 在维持多种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增殖活性方面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对鳙 (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 bmi1b 基因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发掘及其与生长和体型性状的关联性分析。鳙 bmi1b 全长 5800 bp, 包含 9 个外显子、8 个内含子, 其氨基酸序列在进化上较为保守。bmi1b 在鳙下丘脑和肝脏中的表达量较高, 胚胎发育阶段从未受精卵至囊胚期都有极高的表达, 原肠期后表达量显著降低, 具有母源基因的表达特征。采用 PCR 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 在鳙 bmi1b 3′ UTR 获得 2 个 SNPs g.5224 T>A 和 g.5550 C>T。利用来源于 1 个鳙混合群体的 169 尾鱼进行 SNP 基因分型及其与生长和体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 g.5224 T>A 与体重和头高呈显著相关(P<0.05), 与体高和头长呈极显著相关(P<0.01); g.5550 C>T 与体重和体型性状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2 个 SNP 位点等位基因间的组合分析显示, 双倍型 D2 (AT CC)为优势基因型组合, 其体重和体型性状的平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双倍型。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鱼类 bmi1b 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参考; 同时鳙 bmi1b 基因 SNP 标记在生长和体型性状的分子育种研究中也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2.
为了掌握不同地理种群唇(鱼骨)(Hemibarbu labeo)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探讨其亲缘地理演化过程,研究分析了乌苏里江、长江、黑龙江、鸭绿江和牡丹江5大水系,8个地理群体(n=42)的mtDNA控制区404 bp片段的变异,该片段共有26个变异位点,变异率为6.43%,平均核苷酸多样性为0.011 5.42尾样本共检测到18个单倍型,这8个地理群体是以HT1和HT2单倍型为中心向外辐射演化的.AMOVA分析结果表明,群体内变异为59.29%,同一水系群体间变异为23.50%,不同水系群体间变异为17.20%,以上变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群体间配对FST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水系内有些群体间差异也达到了显著水平.聚类分析发现,最大简约法(MP)和最大似然率法(ML)结果基本一致,嘉荫群体(HRJY)和四川群体(YRSC)绝大部分个体被聚在一支,鸭绿江群体(YRLJ)聚在一支,这与单倍型网络的分析结果一致,以上结果表明唇(鱼骨)的遗传多样较为丰富,黑龙江流域的唇(鱼骨)保持了祖先单倍型,其他地理群体为黑龙江流域内群体向不同方向演化的结果,并且部分地理群体已经形成了特有的单倍型.  相似文献   
83.
建设人工鱼礁是修复海洋生境、养护渔业资源的重要措施.钢筋混凝土鱼礁是常用的人工鱼礁类型,鱼礁竖板(侧板、内部间板)方形开孔是钢筋混凝土鱼礁结构设计中主要设计参数,竖板方形孔径大小是影响鱼类诱集效果的重要因素.以人工鱼礁区常见的礁栖鱼类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幼鱼为研究对象,设计制作具有不同方形孔...  相似文献   
84.
报导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内脏团培育圆形有核珍珠的试验结果。结果显示:插植珠核的7362只手术蚌植核后一个月内成活率99.2%。经23个月养殖后,随机抽取50只。结果留核率达94%,成珠率为86%,其中中高档珠占37.2%。有核珍珠直径在9.4~11.6 mm之间,其中10 mm以上占88.4%。11.6%的珍珠表面有小于3 mm的凸起,未发现带扁而长尾巴的珍珠。试验表明:三角帆蚌内脏团内能培育出高品质的有核珍珠。此外还发现,脱核或核片分离的细胞小片仍可在内脏团内形成珍珠。  相似文献   
85.
86.
威海双岛海域人工鱼礁区大型海藻夏季群落结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13年6月和8月,采用潜水采样和录像的方法调查了威海双岛海域人工鱼礁区内礁石上附着的大型海藻,并分析了海藻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次调查共采集到大型海藻9种,其中红藻门5种、褐藻门和绿藻门各2种.夏末和夏初的海藻群落相似度为20.35%,对相似性贡献最大的5种海藻分别为金膜藻(Chrysymenia wrightii)、日本异管藻(Hterosiphonia japonica)、扁江蓠(Gracilaria textorii)、海黍子(Sargassum muticum)和孔石莼(Ulvapertusa).夏末的海藻生物量密度(243.83 g/m2)高于夏初(164.99 g/m2),但覆盖率由64.53%~91.20%降至52.53%~72.53%(威海圣鲲礁区除外),绝对优势种由夏初的日本异管藻演替为夏末的金膜藻.根据主成分分析(PCA)和冗余分析(RDA)结果,影响海藻群落变化的环境因子中,前3位分别为水温、盐度和水底照度;夏末,由于水体透明度较低(<2.0 m),光照条件可能成为海藻分布的限制因子.另外,夏末污损生物的大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藻的覆盖率.  相似文献   
87.
检测与诊断猪圆环病毒PCR技术的建立及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建立了检测与诊断猪圆环病毒的PCR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标准化研究。该方法快速、敏感、特异性强,可扩增10ng的阳性质粒的DNA,可以从30μL病料组织悬液或全血中扩增检测出PCV,并且该方法可以区分PCV1和PCV-2,对其它病原微生物如PPV、PRRSV、SIV以及许多细菌不能检出。应用此方法对6省市的12个猪场的225份病料进行了检测,对阳性病料进行了病毒分离,对分离的病毒进行了电镜观察与序列测定,结果证实分离的病毒为PCV-2。  相似文献   
88.
为掌握养殖银鲳的性腺发育规律及其与性类固醇激素水平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观察养殖条件下银鲳的精巢与卵巢发育特征和血清中性类固醇激素的周年变化,并分析性腺成熟指数(GSI)、肝重指数(HSI)和肥满度(CF)与性腺发育的关系。结果显示,养殖银鲳雌鱼1龄即可发育成熟,成熟卵巢呈一对""形的囊状结构。11月份有近一半个体发育至III期,33.3%已发育至IV期,12月—翌年1月越冬期间约2/3退化至II期,3月又迅速发育至IV期,4月份达到V期并产卵,5月份产卵结束卵巢进入恢复期IV期。银鲳精巢属小叶型,III期精巢出现小叶腔,IV期精巢出现精子,精巢发育速率快于卵巢,即"雄性早熟",7月龄约20%个体可达到性成熟,越冬时退化至III期,3月重新发育,精子分批成熟排精。雌鱼GSI值为0.19%~12.89%,HSI为0.97%~2.30%,CF为2.30~3.08 g/cm~3,雄鱼的GSI为0.08%~2.62%,HSI值为0.73%~1.83%,CF为2.11~2.80 g/cm~3,GSI值在V期时达到最大,HSI和CF值则于IV期达到峰值。雌鱼血清中雌二醇(E2)周年表达水平为23.27~59.13 pg/m L,雄鱼为15.90~36.20 pg/m L,雌鱼的睾酮(T)为14.57~68.67 nmol/L,雄鱼的T为18.62~66.49 nmol/L,E2水平与HSI值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T表达水平与GSI值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银鲳血清中性类固醇激素含量与精巢和卵巢的发育密切相关,可作为了解养殖银鲳性腺发育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9.
本研究旨在观察大鲵在大鲵蛙病毒(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ranavirus,CGSRV)感染过程中组织的动态病理损伤,同时定量检测CGSRV在组织中的动态分布。对大鲵腹腔注射1.0×106.5 TCID50/m L的CGSRV进行人工感染,在感染的0d,3d,5d,7d,9d,13d,16d随机采集3尾,取肝、肾、脾、肺、肠、皮肤、肌肉、脑、心脏和胃等组织,石蜡切片和HE染色对CGSRV感染大鲵的病理损伤过程进行观察,采用SYBR Green q PCR技术对病毒在组织中的动态分布进行定量研究。组织病理结果表明,CGSRV感染导致大鲵多组织器官损伤,其中肝、脾、肾和皮肤肌肉病变严重,为损伤靶器官,且在一些损伤的细胞内见嗜碱性或嗜酸性包涵体。感染后3d肝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间以及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感染后5~7d实质性器官变性、坏死,炎症加重,胃肠道呈卡他性炎。感染后9d表皮细胞坏死、脱落,肌纤维变性、坏死。感染后13~16d肝出现广泛变性、坏死与炎症,脾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肾小球渗出性-坏死性炎,皮肤肌肉呈出血性坏死性炎和实质性心肌炎。SYBR Green qPCR结果显示,整个感染进程中各组织CGSRV含量呈上升趋势,不同组织中病毒量为2.36×103~1.84×109 copy/mg组织,其中肺、肠、肝、脾、肾和皮肤肌肉含量高,表明CGSRV具有广泛的组织分布特征,但肝、脾、肾、皮肤肌肉为其复制和损伤的靶器官,且病毒分布量与病理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0.
浅色黄姑鱼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CR扩增100个浅色黄姑鱼个体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序列,得到大约620bp的扩增产物。将其中5个个体的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同源比对,得到468bp可供比对分析的片段。比对结果表明,5条序列包括两个单倍型,两个单倍型之间有1个碱基突变。PCR-RFLP分析结果显示,两个种群的100个样品中98%的个体为其中一种单倍型,只有2%的个体呈另一种单倍型,表明这两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两个单倍型平均碱基组成为:T22.0%,C26.3%,A29.8%,G21.9%,GC含量平均为48.2%。与GenBank中石首鱼科7属9种的11条同源序列比对,得到429个比对位点,其中包括69个简约信息位点、55个单突变子和16个插入/缺失位点。聚类分析显示,浅色黄姑鱼与黄姑鱼亲缘关系较近,与形态分类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