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86篇
  免费   663篇
  国内免费   1249篇
林业   840篇
农学   732篇
基础科学   556篇
  1207篇
综合类   6292篇
农作物   878篇
水产渔业   586篇
畜牧兽医   2129篇
园艺   1013篇
植物保护   665篇
  2024年   125篇
  2023年   281篇
  2022年   623篇
  2021年   652篇
  2020年   617篇
  2019年   584篇
  2018年   433篇
  2017年   688篇
  2016年   384篇
  2015年   663篇
  2014年   652篇
  2013年   820篇
  2012年   1073篇
  2011年   1143篇
  2010年   1116篇
  2009年   961篇
  2008年   887篇
  2007年   817篇
  2006年   657篇
  2005年   519篇
  2004年   342篇
  2003年   204篇
  2002年   206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188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筛选出适宜通辽地区种植的饲用高粱(Sorghum bicolor)品种,2011年对8个饲用高粱品种进行了田间比较试验,系统测定并分析了与动物生产性能相关的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及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干鲜比.结果表明:大力士和甜格雷兹品质性状均优于其他6个品种,且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甜1号草产量最高,而品质略低于大力士和甜格雷兹,因此大力士、甜格雷兹适合作青饲利用,通甜1号适合作青贮利用,这3个品种在通辽地区均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2.
实践证明,以"新吉"细毛羊为父本对东北细毛羊进行改良能够显著提高改良羊群的产毛性能,对原毛产量、净毛率、羊毛长度和细度的提高效果明显.改良率、羊毛长度和细度的提高效果明显.改良F<,2>代羊毛细度从东北细毛羊母本的60~64 s(24.3 μm)提高到了66~70 s(20.7 μm),羊毛长度从7.2 cm提高到8.1 cm,净毛率从38.5%提高到45.8%,原毛单产从4.0 kg提高到5.1 kg.特别是净毛单产从1.54 kg提高到2.34 kg,提高了0.80 kg,增产幅度高达51.95%.  相似文献   
63.
以绵羊及其胎儿为试验对象,研究了胆酸负荷对妊娠后期母体和胎儿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2,IGF-2)及其代谢物水平的影响。将7只确知妊娠时间的绵羊分为试验组5只和对照组2只,试验前装置颈静脉瘘,在妊娠90h和104d2闪给试验组静脉灌注胆酸盐1.1mg/kg,给对照组静脉灌注等量生理盐水,妊娠120d时手术安装胎儿后肢胫前动脉血管瘘。每天采胎儿和母体的血样,分离血浆,测定血浆IGF-2和主要代谢物水平。同时测定胎儿出生时生长发育指标。结果表明:(1)试验组母羊IGF-2水平低于对照组,相反其胎儿IGF-2水平却高于对照组(P<0.05);(2)试验组母羊的总蛋白和乳酸水平分别比对照组35.64%;(3)试验组胎儿出生重比对照组小29.00%,胎龄短7.50d。因此认为,胆酸重复灌注可引起妊娠绵羊早产和胎儿出生重降低,而这可能与IGF-2和主要代谢物水平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64.
DGAT1(脂酰辅酶A:二脂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是产奶性状的一个重要功能侯选基因。由于通过预测奶牛DGAT1基因序列与马属动物DGAT1基因序列具有98%的同源性,本试验从影响牛产奶性状的DGAT1基因出发,以驴乳腺组织的RNA为模板,按照不同物种DGAT1基因的相似性设计特异引物,运用PCR和3′RACE技术扩增并获得了特异片断,特异片段回收纯化连接到pUCmT Vector载体后,转化到大肠杆菌中并筛选阳性菌落;提取质粒进行测序,结果发现该段序列与预期的目标一致,通过与其他动物同源性比较分析说明已首次克隆到驴DGAT1基因3′端。  相似文献   
65.
猪圆环病毒2型IgM抗体间接ELISA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圆环病毒2型(PCV2)是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的重要原发性病原,其感染的早期检测有助于及时采取防控措施。以重组衣壳蛋白(Cap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通过对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PCV2 IgM抗体间接ELISA,其最适抗原包被浓度为1.25 μg/mL,最适血清稀释度为1∶100,临界值为0.35。该检测方法与其他5种常见猪疫病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批内、批间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在2%~6%,重复性好。对100份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与国外同类试剂盒相比,敏感性为90.3%,特异性为92.8%,总符合率为92%。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PCV2 IgM间接ELISA特异性好和敏感性高,适用于PCV2感染早期的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66.
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是一种在骨骼肌中广泛存在的糖蛋白,是骨骼肌生长的负调控因子,其基因的缺失、插入或突变会引起肌细胞增生与肌纤维肥大从而提高产肉力。采用PCR-RFLP方法对67只贵州香羊MSTN基因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5′UTR和外显子1没有出现变异,内含子1和外显子2中存在BspLⅠ、XmnⅠ、BmrⅠ、Hpy188Ⅰ4个酶切多态位点。纯合野生型(AA、CC、EE、MM)为优势基因型,杂合型(AB、CD、EF、MN)和纯合突变型(BB、DD、FF、NN)为非优势基因型,A、C、E、M等位基因为优势基因。  相似文献   
67.
试验以民猪为试验材料,长白猪为对照组,分别在1、2.5、4、6、8月龄时进行卵巢、输卵管和子宫取样,对促乳素受体(PRLR)基因表达的发育性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殖器官中PRLR的表达量与生殖器官的解剖指标存在正相关。PRLR在1、2.5、4、6和8月龄的民猪和长白猪的卵巢、输卵管和子宫中均有表达。民猪和长白猪卵巢PRLR mRNA表达水平从1月龄至8月龄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在8月龄达到最高水平,民猪卵巢PRLR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长白猪(P〈0.05)。民猪和长白猪输卵管PRLR mRNA表达量随月龄增加呈上升趋势,在8月龄达到最高水平,品种间差异不显著。民猪子宫PRLR mRNA表达量随月龄增加而升高,在6月龄达到最高水平,8月龄显著下降(P〈0.05),长白猪子宫PRLR mRNA表达量随月龄增加而升高,在8月龄达到最高水平,品种间在6月龄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8.
雁鹅羽毛毛囊形态结构和分布特点与其羽绒性能密切相关。本试验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和光学显微方法观察成年雁鹅羽毛毛囊形态结构和分布特点,用最小二乘均数法对胸、腹和背部羽区的毛囊密度、毛囊直径和S/P值的变化进行分析,以及性别因素对毛囊性状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雁鹅羽毛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均属有髓毛囊,二者独立发生发育并独立分布。鹅的次级毛囊显微形态结构与初级毛囊基本相似,但次级毛囊的羽嵴于羽髓周围呈放射状均匀分布,没有凸出的脊柱状较大嵴突存在。成年雌性雁鹅在其胸、腹、背部羽区的初级和次级毛囊密度均显著高于雄性雁鹅(P<0.05),雁鹅胸、腹部羽区的次级毛囊密度和S/P值均显著高于背部的毛囊密度和S/P值(P<0.05)。次级毛囊直径因性别差异变化较大,雄鹅胸、背部羽区的次级毛囊直径显著大于雌鹅(P<0.05);且雄雌鹅腹部次级毛囊直径均显著小于其背部的次级毛囊直径(P<0.05)。  相似文献   
69.
采用最小二乘分析法,分析了30对鹅微卫星标记与永康灰鹅体重、体尺和屠宰性能的关联性。结果表明:30对引物中,有28条引物表现丰富的多态性,其中有16个标记与永康灰鹅体重和体尺的8个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3个标记分别与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和腿肌率等5个屠宰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这些标记位点可能是控制永康灰鹅体重、体尺和屠宰性状的主效基因,或与控制性状的主效基因连锁。  相似文献   
70.
96份雀麦属材料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来自国内外的96份雀麦属材料的遗传多样性。19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109条谱带,其中106条是多态性谱带,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7.25%。POPGENE 1.31软件分析结果显示:96份雀麦属材料总的基因多样性指数(Nei’s)为0.2756,Shannon信息指数为0.4257,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基因流(Nm)为1.3273,各种群间有一定的基因交流。用SLT_NTsys2.1e软件进行UPGMA聚类分析表明,96份材料可分为6个类群,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用Arlequin3.1软件进行AMOVA分析表明,种间的分子变异比率为15.85%,种内的分子变异比率为84.15%,种内分子变异较大,种内遗传多样性高于种间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