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21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6篇
  5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7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排涝设计标准的选择,各地大都没有进行经济比较论证,都是凭经验确定。为此,在选择好理想的排涝设计降雨历时、排涝设计降雨和设计排水模数的基础上,根据某涝区1949~1962年的灾害调查资料,对不同排涝设计标准的排涝工程进行了经济比较,为排涝工程设计标准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2.
本文对两期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并在GIS支持下提取露水河林业局主要河流两岸各缓冲区森林资源信息,经分析得到各类地物在1985年及1999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河流沿岸对森林的采伐强度1999年较1985年明显减小,整体生态环境较1985年有所改善。在缓冲区1,2,3除中龄针叶林大幅度增加外,其它地物类型面积均减少,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三个缓冲区内针叶林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在缓冲区4内,中龄针叶林、成熟针叶林、成熟阔叶林形成一个林龄梯队,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功能的发挥,十五年间缓冲区4受到的干扰相对较小。湿地数量在四个缓冲区内均有所减少,虽然在缓冲区4内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较好,但湿地面积仍有所减少,说明保护及恢复湿地资源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图5表2参12。  相似文献   
73.
Poroid species of wood-inhabiting fungi growing on spruce (Picea koraiensis Nakai or Picea yezoensis (Sieb. & Zucc.) Carriere) in Northeast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1993-2002, and 71 species were recorded from these trees or their wood. Skeletocutis lilacina A. David & Jean Keller and Skeletocutis papyracea A. David are new to China. Fomitopsis pinicola (Sw.:Fr.) P. Karst., Onnia leporina (Fr.) H. Jahn, Perenniporia subacida (Peck) Donk, Phaeolus sckweinitzii (Fr.:Fr.) Pat., Phellinidium sulphurascens (Pilat) Y.C. Dai and Phellinus yamanoi (Imazeki) Parmasto are the pathogens on the two trees. Among the 71 species 18 species (ca. 25% of all species) are considered as rare species, 34 species (48% of all species) are the occasional species, and 19 species (27% of all species) are the common species.  相似文献   
74.
白皮松抗寒性及抗寒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许绍惠  边立琪 《林业科学》1994,30(6):497-505
通过9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沈阳地区白皮松(PinusbungeanaZucc.)幼苗不能正常越冬的主要原因是冻害引起细胞内叶绿体、线粒体及细胞内膜系统等结构破坏和严重失水所致。据此,以置地膜或罩地膜加盖草帘的防寒措施效果最好,可使越冬幼苗的保存率达81%—97.5%。进行白皮松抗寒育苗关键技术:一是播前种子处理,以温水浸种0—3℃下沙藏25天左右:二是4年生幼苗在4月下旬移栽,移栽后注意保持苗床湿润;三是对1—2年生播种苗和移栽后第1—2年的幼苗应采用罩地膜防寒,而后可采用覆盖稻草或玉米秆防寒,6—7年生以上幼苗在沈阳地区基本能正常越冬。此外,用BR(0.01μg/ml)浸种和喷洒幼苗,可提高出苗率,提高覆稻草幼苗越冬保存率14.5%。  相似文献   
75.
刺楸是我国最珍贵的阔叶树种之一,其材质优良,花纹美丽,经济价值高,用途广泛。在人工林中生长迅速,6年生高可达2米。虽然生长期短,但其年生长量却很大。刺楸在湿润地方生长其肉质根发达,适生于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在人工林中幼年期常常出现枯梢和一些严重的病害,为了使其稳定生长应和其它阔叶树种一同栽植形成混交林。由于生长期短,在6月上、中旬其高生长就停止了,因此必需对林木和土壤及时进行抚育管理。  相似文献   
76.
FORESTAR:东北地区多目标森林经营的决策支持系统(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林业过去曾经实行过大砍大造的方针,导致全国范围的生态灾难和林区的经济困境。当前正在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焕还林工程是在我国山地森林应用生态系统管理的良好时机。针对长白山地区天然林的保护与经营,我们建立了一个决策支持系统,简称为FORESTAR。它是以林业局为单位、用GIS框架下的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建立的。最初的版本包括两个子模块:森林采伐设计和森林恢复经营。在每个子模块下,用户可以比较各种决策条件下的效果,以便从中选优。这个决策支持系统可以用来帮助各级林业工作者实现上下一致的、多目标的森林经营管理规划。图2参17。  相似文献   
77.
在地理信息系统与林业经营管理模型链接结合方面已经作过很多研究 ,也提出了不少解决途径 .然而 ,对于用户来说 ,真正实用的并不多 .该文主要是探讨如何通过友好的图形化用户接口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林业经营管理模型完全结合 .开发的FSAMAP软件提供了外部数据和内部数据两种方式辅助用户进行模型链接的方法 .使得用户在普通的工作环境中可以轻松获取和处理数据 .促进数据和处理功能之间的紧密联系 ,同时在数据控制、处理速度、扩展分析等众多方面都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78.
辽宁农民素质现状调查分析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辽宁农民素质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在调研的基础上,对辽宁农民素质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提高辽宁农民素质提出了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79.
本实验通过U255(5^4)均匀设计实验研究,对枇杷ISSR—PCR分子标记体系中模板DNA、dNTPs、TaqDNA聚合酶、Mg^2+、引物5个组分的浓度进行优化。获得25μL反应体系中各成分的适宜浓度或用量分别是:模板DNA为10ng、dNTPs为0.5mmol/L、TaqDNA聚合酶为1U、Mg^2+为2.5mmol/L,引物为0.4μmol/L。与单因素梯度优化体系相比,操作简便,简化了实验步骤,获得的实验结果可靠,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27条扩增良好的引物,并获得了这些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经琼脂糖凝胶电泳获得了清晰的图谱。这一优化体系的建立为进一步利用ISSR标记技术进行枇杷种质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程序。  相似文献   
80.
粳稻叶绿素含量QTL与其合成降解相关基因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剖析水稻叶绿素不同时期的表达规律及后期持绿的遗传机制,以沈农265和丽江新团黑谷的粳-粳交重组自交系为材料,对水稻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叶绿素含量以及生育后期的持绿能力进行QTL定位分析。检测到5个控制分蘖期叶绿素含量的QTL、7个控制水稻抽穗期叶绿素含量的QTL和10个控制成熟期叶绿素含量的QTL,分布在除第5染色体以外的11条染色体上。比较它们与编码叶绿素合成及降解过程中的重要酶的基因发现,虽然生育前期检测到的QTL较少,但对应的叶绿素合成降解相关基因却较多。随生育期的推移,检测到的QTL数目增多,但对应的叶绿素合成降解相关基因却减少。暗示生育前期大多数叶绿素合成(降解)相关基因表达的水平差异不大,后期控制叶绿素合成降解的个别关键基因表达水平增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叶片生育后期持绿的两种可能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