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00篇
  免费   1538篇
  国内免费   2474篇
林业   1583篇
农学   1543篇
基础科学   1261篇
  2562篇
综合类   11025篇
农作物   1612篇
水产渔业   1306篇
畜牧兽医   4016篇
园艺   1761篇
植物保护   1043篇
  2024年   193篇
  2023年   553篇
  2022年   1261篇
  2021年   1238篇
  2020年   1182篇
  2019年   1138篇
  2018年   804篇
  2017年   1191篇
  2016年   826篇
  2015年   1274篇
  2014年   1277篇
  2013年   1504篇
  2012年   2008篇
  2011年   2179篇
  2010年   1993篇
  2009年   1612篇
  2008年   1593篇
  2007年   1442篇
  2006年   1145篇
  2005年   823篇
  2004年   566篇
  2003年   347篇
  2002年   447篇
  2001年   389篇
  2000年   348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9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在液体培养条件下测定了发酵液中5个灰树花菌株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第6天发酵液中蛋白质含量最高,Gf961菌株发酵液中的蛋白质含量为0.58%,Gf962菌株发酵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最低,为0.30%,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发酵液中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接种后第9天最低,随后以呈上升趋势。但上升的幅度较小。试验为确定从发酵液中提取蛋白质的最佳时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2.
台湾樟芝对碳素营养源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报道了台湾樟芝 (Antradiacomphora)液体深层培养过程中 ,六种不同碳素营养源组成的合成液体培养基 ,对樟芝菌球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樟芝对六种碳源均可利用 ,其中以麦芽糖利用效果最佳 ,菌球数量及菌丝体干重均居首位 ,菌球数量是对照的 3 5 5倍 ,菌丝体干重比对照高出1 73倍 ,樟芝对乳糖的利用较差 ,菌球数量虽比CK仅少 2 5个 / 10 0mL ,但菌体干重相差较大 ,每10 0mL相差 2 5 6 9mg。对樟芝发酵液pH测定情况看来 ,不同碳源组成的培养基终止pH表现不同 ,以麦芽糖、葡萄糖、果糖、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终止pH为 4 5~ 5 0左右。甘露醇为碳源的培养基终止发酵pH为 3 5~ 4 0 ,而乳糖则为 5 5以上。试验表明 ,樟芝菌丝生长极其缓慢 ,在液体深层培养过程中 ,若培养基配方不合理 ,菌球就不生长 ,本文筛选了适合樟芝深层培养的碳素营养源 ,为樟芝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3.
核桃树体内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对核桃酚类物质含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核桃枝、芽、叶中均有酚类物质存在,其平均含量范围为29.5~118.6 mg/g DW。核桃酚类物质分布随器官组织和季节的不同而有差异,即:枝条初皮部>叶片>芽体>枝条木质部;一年生韧皮部和芽体中酚类物质含量均于休眠达到高峰。不同核桃品种间酚类物质含量存在差异性,即:光皮绵核桃>白水核桃>辽核1号>中林5号。  相似文献   
44.
淡紫拟青霉菌料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的后效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淡紫拟青霉不同菌株的培养菌料,施225kg/hm2,对大豆胞囊线虫不但当年有45%~69%的较好防效,而且第2年和第3年仍然有22.5%~37.7%和7.3%~22.9%的后效,即空胞囊和被寄生的胞囊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45.
本文通过对华北地区有代表性的作物生境,采用人工挂卵的方法,系统调查研究了玉米螟赤眼蜂在17种生境中的分布和种群动态。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在不同生境中的分布、发生时间和种群数量有所不同,说明其对生境有一定的选择性。玉米螟赤眼蜂自然种群消长有4个峰,其中以春甘薯田的发生时间最长,种群数量最大,最具代表性。这4个峰在春高粱间作菜豆、春花生、平作夏玉米和夏玉米间作直立型绿豆这4种生境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间作豆科作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率。玉米螟赤眼蜂种群数量年度间变异较大,特别是干旱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6.
本文就夏玉米间作匍匐型绿豆对玉米螟赤眼蜂增诱作用及其在穗期玉米螟防治中利用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玉米间作匍匐型绿豆结合接种式放蜂区,与平作夏玉米结合接种式放蜂区和不放蜂对照区相比,明显提高了玉米螟赤眼蜂对螟卵的寄生率,1992年三者人工挂卵的卵块总寄生率分别为26.7%、3.6%和0;1993年分别为28.0%、6.6%和1.0%,自然落卵的寄生率分别为69.1%、22.4%和4.6%。1994年用心叶期抗螟品种间作绿豆结合接种式放蜂区,人工挂卵的卵块总寄生率为30.7%,而平作夏玉米不放蜂对照区仅为2.5%;自然落卵的卵块寄生率前者为56.2%,后者为12.3%。心叶期抗螟品种间作匍匐型绿豆结合接种式放蜂区、心叶期抗螟夏玉米平作不放蜂和感螟品种不放蜂对照区的平均百株蛀孔数分别为54.8、102.6和277.2个,放蜂区与两个不放蜂对照区相比,对玉米螟的防效分别为46.6%和80.2%。试验结果显示采用心叶期玉米抗螟品种间作匍匐型绿豆,并接种释放少量赤眼蜂等综合措施对穗期玉米螟害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7.
苯丙烯酸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基质栽培研究不同浓度的苯丙烯酸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苯丙烯酸浓度在80 µmol·L 时显著地降低了黄瓜幼苗的叶面积、叶绿素a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根系活力和气孔张开数(P<0.05);叶绿体和线粒体等超微结构也受到破坏,而浓度在150 µmol·L 时显著减少了全株干质量和气孔总数,细胞器出现解体现象。  相似文献   
48.
苹果矮化砧木‘辽砧2号’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  李喜森  伊凯  荣志祥  杨锋  杨巍 《果树学报》2004,21(5):501-503
从1135系的助列涅特与M9杂交实生苗中选出优良苹果矮化砧木—辽砧2号(原代号80-1-6),经过22年田间观查和区试鉴定,其矮化性、早果性、丰产性、生根性与M26相近,适应性强于M26,以其为中间砧的富士树栽后6年进入盛果期,平均株产为23.5kg,同龄M26为17.2kg;8年生树冠积为4.07m3,同龄M26为4.58m3,树体存活率较M26高55%,平均每666.7m2产量1000kg以上;与基砧山定子和生产上主栽的富士系、元帅系、国光系等品种亲和性良好,以自根砧和中间砧方式利用均可。  相似文献   
49.
棉花调亏灌溉的生理基础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以盆栽棉花为材料,通过苗期和现蕾期不同程度的亏水处理(低、中、高三个水平),对调亏灌溉节水效应及生理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时适度的水分亏缺可使植株旺盛的营养生长得以有效控制,株型和根冠比都更为理想。调亏期间,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都明显下降,而光合速率下降不明显,复水后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明显恢复且接近或高于对照;此外,水分亏缺不仅影响棉桃的数量,而且影响单果重。表明适度的亏水处理可使水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而经济产量接近或高于对照,同时节水20%以上。  相似文献   
50.
AIM: To explore interaction and biological behaviour changes of two kinds of cells-blastocysts and hepatocarcinoma cells in the same microenvironment. METHODS:The models of mouse blastocysts co-cultured with human hepatocarcinoma cell lines were established, then biological behaviours and mutual effects of the two kinds of cells in co-culture system were observ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hepatocarcinoma cells with differently invasive and metastatic potential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rates of blastocyst hatchment , attachment and outgrowth(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ose among hepatocarcinoma cells co-cultured groups (P>0.05). The blastocyst hatched and attached to hepatocarcinoma cells with differently invasive and metastatic potential. Then, differential trophoblasts invaded hepatocarcinoma cells. The clear-cut interfaces were gradually formed between both sides. Hepatocarcinoma cells on interface showed changes of growth direction and cell shapes and did not invade blastocysts. CONCLUSIONS: Hepatocarcinoma cells promoted blastocyst development. Blastocysts implanted and invaded hepatocarcinoma cells with differently invasive and metastatic potential in vitro, which indicate that blastocyst implantation in vitro does not relate with the kinds and differential level of interactional cells and the low selectivity maybe relate with high adaptability of early lif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