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7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137篇
林业   162篇
农学   155篇
基础科学   97篇
  391篇
综合类   662篇
农作物   164篇
水产渔业   236篇
畜牧兽医   699篇
园艺   104篇
植物保护   17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69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79年   6篇
  1976年   6篇
  1973年   4篇
  1970年   5篇
  1969年   4篇
  1968年   6篇
  1967年   8篇
  196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为揭示分级冷凝热解液对盐碱土的改良作用,该研究以三级冷凝方式作为棉秆热解液精制方法,分析分级冷凝对产物组成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盆栽试验,以不同热解温度下获得的棉秆分级冷凝第3级产物稀释不同倍数后施入盐碱土,考察分级冷凝第3级产物对于小白菜生长、土壤pH值、全盐量、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影响。结果表明:1)分级冷凝可以达到棉秆热解液从源头分离的目的,实现酚类与酸类物质的粗分离,分级冷凝第3级产物的酚类与酸类物质浓度分别为单级产物的0.50~0.55与1.21~1.35倍。2)灌施分级冷凝第3级产物可以显著促进小白菜的萌发与生长(P<0.05),热解温度与稀释倍数均会影响促进作用。中温热解以及较大的稀释倍数对种子萌发更有利,500℃热解获得分级冷凝第3级产物稀释600倍灌施时,小白菜的长势最好,发芽率、株高与株质量分别提高32.12%、95.11%与120.03%,丙二醛含量降低48.39%。3)灌施分级冷凝第3级产物会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除稀释50倍时降低土壤脲酶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外,其他稀释倍数下土壤中酶活性显著增加(P<0....  相似文献   
32.
杉木林下套种不同树种对土壤改良效应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复层异龄林营建初期对土壤物理结构和养分状况的影响,研究了浙西地区杉木林下套种不同树种土壤理化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林下套种树种后林地土壤物理结构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土壤养分状况进一步好转。并运用多因素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了不同复层林模式土壤养分含量规律,并将土壤养分状况的综合优势作了排序。其结果显示杉木林下套植的12种植物在种植初期对土壤养分改良效果较好的为麻栎、毛红椿、南天竺、十大功劳、红豆杉、椤木石楠和蚊母,其中麻栎和毛红椿改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3.
Residue quality has been shown to influence soil water-stable aggregation (WSA) during crop residue decomposition, but there is still little information about its interactive effect with soil mineral N availability.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soil mineral N on WSA during the decomposition of two high-C/N crop residues (wheat straw with C/N = 125.6 and miscanthus straw with C/N = 311.3). The two crop residues were combined with three mineral N addition rates (0, 60, and 120 mg N kg−1 dry soil). Respiration, soil mineral N content, and WSA (expressed as mean-weight diameter, MWD) were measured on several dates during a 56-d incubation. The effect of decomposing crop residues on WSA followed two phases. (i) Between 0 and 7 d, the increase in WSA was related to intrinsic residue quality with higher decomposability of the wheat straw resulting in higher WSA. (ii) Thereafter, and until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mineral N addition rates had a predominant but negative influence on WSA. In this second phase, the average MWD of residue-treated soils was 0.92, 0.55, and 0.44 mm for the 0, 60 and 120 mg N kg−1 dry soil addition rates, respectively. Mineral N addition which did result in higher crop residue decomposition did not lead to higher WSA. WSA during crop residue decomposition is therefore not simp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induced microbial activity, and changes in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with differential effects on WSA must be involved. The impact of high-C/N crop residues inputs on WSA, initially assumed to be low, could actually be strong and long-lasting in situations with low soil mineral N content.  相似文献   
34.
通过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在铅锌矿废水污染的土壤上施用石灰1 a后,继续施用石灰和石灰后效处理对后续第1、2季低累积玉米(Zea mays)的产量以及重金属Cd、Pb、Zn和Cu含量的影响,并分析了土壤pH、土壤DTPA提取态重金属含量和土壤重金属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连续施用石灰和石灰后效均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其中连续施用石灰处理效果最佳,第1季籽粒产量是对照(无石灰)的6倍,第2季是对照的3.8倍。与对照相比,连续施用石灰处理显著降低了2季玉米籽粒Cd、Pb、Zn和Cu含量,石灰后效只能降低第2季玉米茎叶Cd、Pb和Cu含量,而籽粒Cd、Pb含量与对照相比略有升高,说明石灰后效能维持一年半左右。对照处理土壤Cd和Zn全量显著低于石灰处理,可能是土壤中Cd和Zn随着雨水的淋洗向下层迁移造成的。施用石灰可防止Cd和Zn对地下水的污染。  相似文献   
35.
在传统温室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温室大棚面积不断增大、温室内传感器种类及数量不断增多,且不易连栋管理的现状,设计了基于ARM CORTEX-M3核的以STM32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系统采用CAN总线技术对连栋大棚的主要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及光照度等进行智能控制,通过串行通信实现上位机控制,增强了温室大棚的智能化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6.
The solubility and chemical changes due to the Maillard reaction were investigated in milk protein concentrate powder containing 80% protein (MPC80) during storage at temperatures and relative humidities in the ranges of 25-40 °C and 44-84%, respectively. The Maillard reaction was studied by measuring furosine (a product of lactosylated protein after digestion with acid) and free hydroxymethylfurfural (HMF) contents by HPLC and L*, a*, b* values with a color-meter. Furosine, free HMF, and browning in MPC80 increased during storage, whereas the solubility decreas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aillard reaction and solubility loss was explored in modified MPC80 to which glucose was added to enhance the rate of the Maillard reaction. More furosine and brown pigments were observed in the glucose-containing MPC80 than in MPC80 with added lactose. The opposite trend occurred for solubility, suggesting that the Maillard reaction may be a cause of solubility loss in MPC powder.  相似文献   
37.
基于植被覆盖率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估算及实证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为合理估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该文提出基于植被覆盖率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新思路。借助植被覆盖率对农村居民点斑块进行分类,通过分析抽样农村居民点斑块的植被覆盖与内部用地结构得到整理潜力修正系数,从而建立基于植被覆盖率修正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估算模型,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门头沟区无整理潜力的农村居民点占大多数,具有整理潜力的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乡镇,并且这部分农村居民点多远离主干道;山区具有中、高整理潜力的农村居民点略多于平原、浅山区,而低整理潜力的农村居民点明显多于平原、浅山区;门头沟区规划整理的农村居民点内部包含有大量农用地,其中建设用地比例只占63.19%~71.54%,但是,第二次土地调查将整个农村居民点都作为建设用地调绘;因而,一些不考虑植被覆盖修正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方法夸大了整理潜力,放大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效果。该文为进一步合理估算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基于冲刷试验的贵州耕地土壤抗冲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5种不同坡度(5°~25°)的翻耕地以及有苔藓覆盖的荒坡地(20°)进行不同流量下(0.042~0.250L/s)的放水冲刷试验,以探讨贵州耕地坡面水动力性质、土壤抗冲性及地表生物(苔藓)对坡面侵蚀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贵州地区坡耕地坡面流速与冲刷流量呈较好的幂函数关系,而与坡面坡度无关。坡面土壤分离速率与坡度及冲刷流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并可用水动力学参数水流剪切力来估算贵州坡耕地土壤分离速率。与黄土高原相比,在同一坡度、同一冲刷流量下贵州坡耕地坡面产沙速率低于黄土高原坡耕地,表明贵州黄壤抗冲性高于黄土。苔藓覆盖可显著减小坡面侵蚀速率,在同一冲刷流量下,具有苔藓覆盖的荒坡地坡面产沙速率低于翻耕地达3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39.
基于微根管技术的玉米根系生长监测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为了研究玉米根系生长规律,该文利用固城农业气象试验站内设置的大型根剖面系统,采用微根管观测法,对试验地上玉米主要生育期的根系生长动态进行定期直接跟踪监测,并以方形整段标本法作为参照标准,对试验数据采用MATLAB软件辅助图像处理和现代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根管法与方形整段标本法对得出的根长密度随深度增加呈递减型有较好的一致性,两者相关系数达到0.83以上,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由观测数据建立的回归方程能较好地反映土壤中玉米根系生长规律,进一步表明微根管法是一种破坏性较小、可准确定位跟踪植物根系在土壤中生长动态变化的先进技术,对植物根系生长研究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0.
烫漂时间对香椿嫩芽颜色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香椿嫩芽烫漂过程中颜色热降解规律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分别采用分光光度法和光电反射光度法对香椿嫩芽叶绿素含量和色差进行测定,同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及GC-MS联用技术对不同烫漂时间下香椿嫩芽的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并对各种处理后的风味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香椿嫩芽叶绿素降解和绿色损失均属于一级动力学反应,且叶绿素的减少与绿色损失相关性较好,呈极显著水平。烫漂后香椿嫩芽挥发性成分种类增多,含硫类等呈刺激性气味的化合物相对含量减少,烯类等呈柔和气味增加,提升了香椿的香味品质。综合颜色及挥发性成分随烫漂时间的变化规律,确定最佳烫漂时间为30s。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1、第2和第3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98.742%,能够较好的代表原始数据所反应的信息。第1主成分包含噻吩类、烯类、醇类和醛类,贡献率大小为噻吩类烯类醇类醛类;第2主成分包含酮类和其它类,贡献率大小为酮类其它类;第3主成分为烃类。本研究结果为香椿嫩芽精深加工过程中颜色和风味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