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81篇
  免费   827篇
  国内免费   1292篇
林业   837篇
农学   559篇
基础科学   639篇
  1426篇
综合类   6386篇
农作物   913篇
水产渔业   649篇
畜牧兽医   2060篇
园艺   1005篇
植物保护   526篇
  2024年   85篇
  2023年   274篇
  2022年   537篇
  2021年   557篇
  2020年   508篇
  2019年   482篇
  2018年   342篇
  2017年   632篇
  2016年   347篇
  2015年   623篇
  2014年   646篇
  2013年   765篇
  2012年   1132篇
  2011年   1153篇
  2010年   1099篇
  2009年   988篇
  2008年   976篇
  2007年   871篇
  2006年   778篇
  2005年   603篇
  2004年   398篇
  2003年   262篇
  2002年   289篇
  2001年   255篇
  2000年   205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束丝藻(Aphanizomenon)是一种丝状固氮蓝藻,具有入侵性且易暴发有害水华。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推动下束丝藻的扩张已然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现象,其广泛分布在温带、热带水体中,因其能合成藻毒素和异味物质而严重影响水生态系统功能,威胁饮用水安全和人类健康。束丝藻耐低温、喜低光,在偏碱性、低氮高磷水体中增殖较快,并凭其固氮、储磷以及释放藻毒素、形成群体胶鞘等独特生态策略使其在种间竞争以及群落结构演替中获得较大竞争优势,成为优势种群。鉴于束丝藻的危害性和扩张性,本文从束丝藻的生理生态特性、分布特征、竞争优势及其关键驱动因子等研究前沿进行了综述,并对相关研究领域进行展望,为进一步研究束丝藻种群竞争优势形成机制,有效防控束丝藻水华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2.
HMG-CoA还原酶的结构和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该酶的生成除了受到它的底物正向调节和终端产物的反馈调节外,还受各种激素的调节。文章就HMG-CoA还原酶的结构,以及胆固醇、胆汁酸、激素包括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甲状腺素、糖皮质类激素和雌激素对HMG-CoA还原酶生成的调节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53.
提出在城市的绿化、美化建设中,只有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为市民营造舒适和宜人的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创建和谐型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4.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栖息地的重要基础,但频繁的人类活动干扰导致自然保护区内生物栖息地斑块破碎化的问题依然存在,景观连接度定量评价对于保护区生物栖息地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以纳板河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图论的指数方法利用2014年和2018年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对保护区栖息地的景观连接度指数的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4—2018年的景观连接度指数中整体性连接度指数(IIC)、概率连接度指数(PC)都呈现下降趋势,IIC和PC指数分别下降0.29和0.53,指示保护区内栖息地破碎化加剧;2)最大斑块的重要性指数从85.14减少到84.19,重要性前十的斑块时空变化表明了自然保护区栖息地斑块面积不断减小,中部、中西部地区破碎化显著;3)土地利用变化对保护区景观连接度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橡胶林、耕地、水库、茶园4类土地利用增加是栖息地破碎化的驱动力因素。研究结果可为纳板河自然保护区栖息地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5.
着眼于农业从传统方式向现代农业演变的历史性进程,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具体分析了贵州省农村妇女的普遍性别特点及其在草地畜牧业标准化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进一步加强对贵州农村妇女能力这一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但对发展草地畜牧业标准化本身,而且对于发挥农村妇女的巨大潜力,促进贫困山区的开发式脱贫,推动贵州省现代农业发展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就如何加强农村妇女能力开发,以及要注重创新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培训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6.
臭氧水具有强氧化性,能有效杀灭环境中的病菌和害虫。本研究采用草莓上的二斑叶螨体表观察和田间防效试验评价了臭氧水对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显示,4.0-4.5 mg·L-1和1.0-1.5 mg·L-1的臭氧水均能够显著降低二斑叶螨的虫口密度,防效高达95.46%和91.28%,且显著提升二斑叶螨的死亡率,但臭氧水浓度过高会抑制草莓植株的生长,破坏草莓的叶片。通过对二斑叶螨体表的观察发现,利用臭氧水的强氧化性,有效破坏了二斑叶螨的体表组织,因此在二斑叶螨发生期连续使用臭氧水可以有效控制螨的为害。本研究综合防效和安全性评价表明,1.0-1.5 mg·L-1的臭氧水对二斑叶螨具有良好的防效,对草莓和授粉的蜜蜂也具有安全性,为二斑叶螨的防治提供了一种理想的方式,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7.
基于植物-土壤反馈理论,连作体系中的根系分泌物必然在加剧土传病害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但相关研究证据尚缺少系统总结。本文梳理了连作导致土传病害加剧的现象以及连作对典型根系分泌物组分的累积。从有利于土传病原菌由土体向根际迁移、增殖和致病(“利病”)、破坏根际有益微生物群落防线(“压益”)和毒害根系免疫系统(“自毒”)等三个方面,揭示连作根系分泌物中某些物质促进土传病原菌入侵的机制。从根系分泌物角度阐述轮作、间作、套作、伴生和嫁接等多样性种植方式缓解连作土传病害的机制。提出鉴定“利病”、“压益”和“自毒”物质以及构建对应的消减技术途径,可为土传病害绿色高效综合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8.
吴慧芳  蒙耀  石晖琴  魏琳  沈硕 《植物保护》2024,50(3):111-120
镰孢菌引起的马铃薯干腐病是影响马铃薯贮存期间产量与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寻找高效低毒的防治马铃薯干腐病的生防药剂对提高马铃薯的产量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为病原菌, 测定分离自马铃薯块茎的菌株2-1-9-CJK-2的抑菌活性。该菌株发酵液、无菌发酵液、菌悬液、胞内组分以及挥发性有机物对腐皮镰孢均具有抑菌活性, 抑制率分别为93.37%、61.92%、80.82%、44.01%和49.16%。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多基因系统发育树构建鉴定其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马铃薯切片试验和马铃薯块茎试验表明, 当菌株发酵液浓度为1×109 cfu/mL时, 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除此之外, 菌株可以分泌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 具有溶磷能力和生物膜形成能力, 但不具有溶血性, 并且对供试的其他6种病原真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研究表明贝莱斯芽胞杆菌2-1-9-CJK-2抑菌谱广, 具有生物安全性, 对腐皮镰孢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在植物病害防治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可为马铃薯干腐病生防制剂的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9.
为提高仓内原料储料量测量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设计了一种基于二维激光雷达扫描的储料量测量装置与系统。本系统采用RPLIDAR S1型二维激光雷达扫描获取不同储料量物料的原始点云数据,通过坐标变换、重叠点提取、滤波、分割等方法对原始点云进行预处理,采用贪婪投影三角化算法将预处理后的点云进行三维重建,获得仓内原料的三维模型,结合物料三维模型和物料的容重获得仓内原料的储料量,从而实现储料量的自动测量。以玉米为试验对象,测量小型储料塔内玉米储料量并对玉米不同储料量进行扫描测量,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显示:测量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为8.05 kg,平均相对误差为1.52%。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二维激光雷达扫描的储料量测量方法是可行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测量精度,能够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160.
为揭示凤阳山毛竹入侵杉木林后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采用Illumina Miseq 测序技术,分析杉木纯林、毛竹纯林及毛竹入侵后的杉木林真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3 种林型的土壤真菌类群为26 门60 纲113 属415 OTU,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是绝对优势的两个菌门。两者的丰度占真菌总量80.80% ~ 83.92%,在3 种林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识别出的1% 以上的优势菌纲有8 个,为古根菌纲、伞菌纲、粪壳菌纲、锤舌菌纲、银耳纲、球囊菌纲、散囊菌纲和酵母菌纲。古根菌纲和伞菌纲占真菌总量的50.82% ~ 75.40%。古根菌纲在毛杉混交林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毛竹纯林(P<0.05),与杉木纯林无显著差异。Archaeorhizomyces 为优势菌属(20.07% ~ 51.51%)且在毛杉混交林中最高、在毛竹纯林最低,毛杉混交林中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低于杉木纯林和毛竹纯林。土壤真菌优势菌属水平丰度与土壤环境因子的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表明,全磷与Meliniomyces、毛壳菌属、Hodophilus、瓶霉属、Heterocephalacria 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Wickerhamomyces 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毛竹入侵杉木林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显著,全磷、有效磷、pH、速效钾和碳磷比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控制毛竹扩张,维护生态稳定和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