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90篇
  免费   936篇
  国内免费   1702篇
林业   1130篇
农学   868篇
基础科学   849篇
  1956篇
综合类   7726篇
农作物   1123篇
水产渔业   841篇
畜牧兽医   2554篇
园艺   1205篇
植物保护   676篇
  2024年   142篇
  2023年   403篇
  2022年   734篇
  2021年   782篇
  2020年   723篇
  2019年   654篇
  2018年   495篇
  2017年   818篇
  2016年   475篇
  2015年   846篇
  2014年   866篇
  2013年   1004篇
  2012年   1412篇
  2011年   1416篇
  2010年   1331篇
  2009年   1172篇
  2008年   1144篇
  2007年   1024篇
  2006年   875篇
  2005年   666篇
  2004年   415篇
  2003年   285篇
  2002年   329篇
  2001年   297篇
  2000年   243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采用阿维菌素泼背剂对306头幼年牦牛进行牛皮蝇病的防治,并于2007年4月进行了防治效果的考察,结果防治群感染率为阴性,而对照群的感染率为99.33%,感染强度4.77个瘤包/牛。  相似文献   
72.
家蚕P450基因CYP305B1的基因组序列克隆及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家蚕P450基因CYP305B1的结构,采用反向PCR技术克隆了家蚕CYP305B1基因的基因组序列,经序列测定,拼接得到家蚕CYP305B1全基因序列,发现家蚕CYP305B1的第1内含子位于5′端非翻译区序列(5′-UTR)中间。将家蚕CYP305B1与野桑蚕P450基因CYP305B1V1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的结果表明,二者在5′-UTR上游-400~-770 bp序列间的同源性只有40.4%,序列差异最大的是第1内含子和第6内含子。在第1内含子中,野桑蚕CYP305B1V1在翻译起始密码ATG上游-340之前存在330 bp的插入序列,在-110~-340 bp间二者的同源性也只有46.9%;在第6内含子中,家蚕CYP305B1比野桑蚕CYP305B1V1多了一段约300 bp的插入序列。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探究该基因的转录和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73.
为了研究PCR检测感染小鼠血液中旋毛虫DNA的敏感性,应用旋毛虫1.6 kb重复序列为扩增靶序列对旋毛虫(T1)、乡土旋毛虫(T2)、布氏旋毛虫(T3)、伪旋毛虫(T4)和南方旋毛虫(T7)肌幼虫DNA进行PCR扩增,并检测小鼠感染20、100、300条T1肌幼虫后不同时间的外周血.结果表明,T1、T4和T7肌幼虫可扩增出特异性目的条带(510 bp),而T2和T3无扩增产物;1、0.04和0.02条T1、T4和T7肌幼虫均能扩增到清晰的目的条带(510 bp).20条幼虫感染小鼠后5 d~6 d,PCR阳性率均为7.69%;100条幼虫感染小鼠后5 d~12 d可检出旋毛虫DNA,其中感染后5 d~7 d的阳性率分别为30.77%、38.46%及30.77%;300条幼虫感染小鼠后5 d~15 d可检出旋毛虫DNA,感染后7 d的阳性率为61.54%,感染后6 d与8 d~10 d的阳性率均为53.85%. 3组旋毛虫感染小鼠PCR阳性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R阳性率随感染剂量的增加而升高(p<0.01),100条与300条感染小鼠感染后不同时间的PCR阳性率与检测时间有相关性(p<0.01).以上实验结果表明PCR检测感染小鼠血液中旋毛虫DNA的敏感性与感染程度和检测时间有关,对感染早期旋毛虫抗体阴性宿主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4.
贵州省羊口疮病例分子生物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鉴别诊断疑似羊口疮病例,采用PCR技术、分子克隆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对毕节地区羊口疮疑似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结果显示,从疑似病例组织病料中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符的1137bp的B2L基因片断,且该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与GenBank中已发表羊口疮病毒序列间的同源性为97.1%~99.1%。试验结果表明,该病例为羊口疮...  相似文献   
75.
2013年山东滨州市某兔场发生仔兔高病死率、母兔流产的疾病。为了诊断治疗该病,本试验采集病死兔肺脏进行病原的分离,通过病原分离、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溶血试验、药敏试验等试验,证实分离菌为肺炎双球菌。该菌具有α-溶血性,对青霉素、头孢吡肟、阿米卡星等药物敏感;动物回归试验成功复制出兔肺炎双球菌病,症状典型,病理剖检变化明显。根据临床症状和药敏试验结果,用青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6.
77.
盐碱生境通过离子毒害和渗透胁迫等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离子微区分布调控主要通过调整盐分在不同部位的分布来减轻Na+等高浓度离子对重要组织器官的毒害作用,是盐碱胁迫下植物生存的重要策略之一。为探究黑麦草在盐碱胁迫下的离子微区分布特征,本研究通过水培法,采用不同盐碱浓度(0、50、100、200 mmol·L-1)培养液处理黑麦草植株,考察其生长、离子吸收、运输选择性和微区分布变化,揭示黑麦草对盐碱胁迫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1) 盐碱胁迫下,植株的相对含水率、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电解质外渗率显著升高;当盐碱浓度大于100 mmol·L-1时,根长、株高和生物量均显著降低,即黑麦草的耐盐阈值是100~200 mmol·L-1;2) 盐碱浓度为50 mmol·L-1时,植株根中K+/Na+较空白升高了48.3%,Ca2+/Na+升高了54.1%,说明黑麦草根部可通过增强K+、Ca2+的吸收来维持细胞渗透压并缓解高浓度Na+的毒性;3) 在50~200 mmol·L-1的盐碱浓度下,黑麦草叶片中可溶性组分及细胞壁中Na+的相对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但细胞器内Na+的相对含量降低,说明叶部将Na+富集在液泡和细胞壁中,以减少Na+对细胞器的毒害作用;4) 叶片微观结构的SEM电镜图片显示,盐碱胁迫下叶片表皮增厚、导管数量减少和孔径缩小。综上所述,盐碱胁迫下黑麦草不同器官的适应机理不同,根部主要通过强化K+、Ca2+的吸收,降低对Na+的吸收,并将Na+区隔化在液泡中以降低离子毒害和维持渗透调节,而叶片主要通过将Na+区隔在液泡及细胞壁中,以及微观结构的变化来保护细胞器免受离子毒害。本研究可为黑麦草的耐盐碱适应机制及其在盐碱土上的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8.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人工感染绵羊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人从病羊脑分离纯化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经列脉接种于健康得奴绵羊3只,结果被感染绵羊均表现出与自然感染绵羊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从脑、心血、淋巴结中回收到了单核细胞增钨生李氏杆菌,从而证明了该分离株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79.
研究美洲大蠊(俗称蟑螂)提取物CⅡ-3纳米粒对免疫力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改善作用。制备美洲大蠊提取物CⅡ-3纳米粒,并建立免疫功能低下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0.2mL/10g),辅料组(灌胃空白纳米粒,40mg/kg,0.2mL/10g),阳性对照组(灌胃左旋咪唑,40mg/kg,0.2mL/10g),CⅡ-3组(灌胃美洲大蠊提取物CⅡ-3,40mg/kg,0.2mL/10g),CⅡ-3纳米粒5个剂量组(灌胃美洲大蠊提取物CⅡ-3纳米粒10、20、40、80、160mg/kg,0.2mL/10g),各组连续给药15d后,检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脏器指数;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M的含量。研究结果显示,CⅡ-3纳米粒各剂量组均可以显著提高免疫低下小鼠的白细胞数量(P<0.05);能显著提高免疫力低下小鼠的肝脏、脾脏和胸腺指数(P<0.01);可显著提高其巨噬细胞吞噬能力(P<0.05)和免疫力低下小鼠血清中IgG、IgM的含量(P<0.01),说明CⅡ-3纳米粒有改善免疫力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0.
To find out the reason of the reproductive failure in pregnant sows in a hoggery in Guangdong, the mixture with brain, lymph nodes and lungs of farm abortion stillbirth were identified by PCR, virus isolation and culture, 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 (TCID50) assay, homology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t functional genes (gB, gC, gD and gE) and animal t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xture was proved to be porcine pseudorabies virus (PRV) positive samples. The typical cytopathogenic effect was induced in the third passage of Vero cell and the titer of the fifth passage was 10-6.8/0.1 mL. The sequence analysis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of gB, gC, gD and gE genes showed that it was a Chinese PRV variant, which was named as LC strain. The typical pseudorabies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symptoms were presented in 12-week-old piglets inoculated with LC strai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a local pseudorabies virus had been isolated, suggesting that the Bartha-K61 vaccine was not fully effective for controlling the current epidemic of pseudorabies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