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52篇
  免费   300篇
  国内免费   523篇
林业   320篇
农学   216篇
基础科学   269篇
  527篇
综合类   2496篇
农作物   328篇
水产渔业   204篇
畜牧兽医   985篇
园艺   358篇
植物保护   172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228篇
  2021年   232篇
  2020年   201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139篇
  2017年   235篇
  2016年   194篇
  2015年   236篇
  2014年   256篇
  2013年   295篇
  2012年   470篇
  2011年   431篇
  2010年   426篇
  2009年   379篇
  2008年   380篇
  2007年   356篇
  2006年   300篇
  2005年   233篇
  2004年   157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研究旨在克隆白介素1β(IL-1β)全长cDNA,为深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提供全长cDNA信息和试验材料.本试验利用前人构建的布鲁氏菌强、弱毒株感染小尾寒羊白细胞层抑制性差减杂交(SSH)cDNA文库,获得小尾寒羊IL-1β部分cDNA序列信息,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小尾寒羊IL-1β全长cDNA,并申请GenBank登录号KC425612.2.该cDNA全长1494 bp,含有801 bp开放阅读框(ORF),可编码266个氨基酸残基,预测其编码蛋白分子质量为30.622 ku,与林麝、牛、海豚、虎鲸的IL-1β一致性较高,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42.
牛分枝杆菌特异性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已发表的牛分枝杆菌的pncA的基因序列,设计和合成了一对可扩增294bp目的片段的引物,建立了特异性检测牛分枝杆菌的PCR方法。对牛分枝杆菌国际参考株和国内分离株成功扩增出294bp的特异性基因片段;对人结核分枝杆菌、副结核分枝杆菌、鸟胞内分枝杆菌和草分枝杆菌DNA的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本PCR方法检测的敏感度可达到50pg。对10份牛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和10份阴性样品的DNA分别进行了PCR检测,结果10份阳性样品中有9份样品为PCR扩增阳性,阳性符合率为90%(9/10);而10份阴性样品则PCR扩增全部为阴性,阴性符合率为100%(10/10)。本方法可做为牛分枝杆菌的快速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工具。  相似文献   
43.
为比较猪卵母细胞在GV期与MⅡ期的冷冻保存效果,试验在这两个成熟阶段对其进行玻璃化冷冻,GV期卵母细胞解冻后培养至成熟,MⅡ期卵母细胞解冻后恢复2 h,然后采用免疫荧光标记、Western blotting和链霉蛋白酶溶解方法分别检测它们的皮质颗粒分布、CD9蛋白表达水平和透明带消化时间上的差异。结果表明,GV期卵母细胞在解冻后2 h的存活率显著低于MⅡ期卵母细胞(P<0.05),但极体排出率与对照卵母细胞无明显差异(P>0.05);在冷冻MⅡ期卵母细胞中,皮质颗粒的皮质区分布比例和CD9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但冷冻GV期卵母细胞经体外成熟后则无明显变化(P>0.05);冷冻GV期与MⅡ期卵母细胞均不会影响透明带的消化时间(P>0.05)。由此可见,猪卵母细胞在GV期的冷冻存活率虽然较MⅡ期低,但其体外成熟后极体排出率、皮质颗粒分布和CD9蛋白表达水平均未受到冷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4.
为研究化学小分子SRC抑制剂PP1和PP2对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感染宿主细胞的影响,本研究将ILTV接种鸡细胞系LMH作为研究模型,检测了PP1和PP2对ILTV感染各阶段的作用。结晶紫染色结果显示,ILTV感染细胞中,与DMSO处理组相比,PP1和PP2处理组的细胞死亡均明显增多,表明PP1和PP2促进了ILTV感染介导的宿主细胞死亡;高内涵细胞筛选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在病毒感染24h时,PP1和PP2处理组EGFP荧光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表明PP1和PP2可以促进ILTV的扩散,并且该现象不受ILTV中和抗体的影响,提示PP1和PP2可以促进ILTV的细胞-细胞间扩散;病毒特异性qPCR检测显示,PP1和PP2处理组的病毒基因组拷贝数与DMSO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P1和PP2处理组之间的病毒基因组拷贝数也无显著差异(p>0.05),PP1和PP2对病毒复制无显著影响。为了进一步确定PP1和PP2促进ILTV细胞-细胞间扩散的具体作用方式,本研究利用多种颜色及理化性质不同的染料对LMH细胞膜、细胞质以及ILTV囊膜分别进行染色检测,结果显示PP1和PP2能够促进ILTV进入细胞,但对ILTV吸附细胞和细胞间胞质直接联系无显著影响。本研究初步确定了PP1和PP2影响ILTV感染的具体作用方式,为对其进一步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5.
连续2年对青海玉树高寒草甸的3种不同利用草地(天然草地、灭鼠草地、灭鼠+围封草地)的微生物类群及微生物量碳、氮、磷空间含量及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以探讨不同利用措施对玉树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壤层(0~5, 5~10和10~15 cm)土壤各微生物类群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且数量均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利用方式下,同一土壤层内,灭鼠和灭鼠+围封草地对土壤细菌、真菌与放线菌和微生物各氮素类群数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微生物量碳、氮和磷含量均表现为灭鼠和灭鼠+围封草地显著高于天然草地;各草地类型中微生物数量是细菌>放线菌>真菌.表明天然草地经灭鼠和围封处理利用时均有利于草地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草地的自然更新和保护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46.
鹅肥肝与鲟鱼子酱、黑菌被西方人誉为世界三大美食。对于肥肝产业而言,加强对鹅遗传育种的研究,培育产肝鹅新品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作者依据肥肝形成机制,综述了近年来研究发现的影响肥肝形成的相关基因,包括主要参与脂肪合成的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1)、脂蛋白脂酶(LPL)、脂肪酸合成酶(FAS)、肝X受体(LXRα)、脂肪酸长链延伸因子6(ELOVL-6)、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1c(SREBP-1c)、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HREBP)基因,参与脂肪转运的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长链酯酰辅酶A合成酶1(ACSL1)基因,以及参与脂肪氧化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胆固醇7a轻化酶(CYP7A1)基因等。  相似文献   
47.
样品采集是兽医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动物疫病实验室检验采样方法》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和研究经历,介绍了基于不同研究目的和内容的样品采集种类、数量和操作,以及样品收装、保存和处理方法,重点概述了国内外关于采样方法的最新进展,从而为今后的兽医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8.
本研究由疑似猪流感病料样品中分离一株病毒,通过HA、HI、电镜观察、生物学特性测定及全基因序列测定表明,分离病毒株为H3N2亚型人流感病毒和H1N1亚型古典猪流感病毒(SIV)的重组体,命名为A/Swine/Fujian/F2/07(H3N2).该分离株含有8个基因片段,共13 442 bp,与GenBank中登录的H3N2亚型人流感病毒、H1N1亚型古典SIV和H3N2亚型SIV进行比较分析显示:分离株的HA、NS、NA基因与H3N2亚型人流感病毒株的同源性分别为84.7 %~98.1%、94.4 %~99.5%和88.6 %~97.6%;与H3N2亚型SIV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7.7%~98.5%、82.5 %~99.9%和87.6 %~98.4%;M基因与H3N2亚型人流感病毒和SIV的同源性均在90.1%以下,而与H1N1亚型古典SIV的同源性在97.6%以上.基因型分析表明分离株的PB2、PBI、PA、HA、NP、NA和NS基因片段来源于1975年~1982年的人流感病毒,而M基因来源于H1N1亚型古典SIV,充分证明猪作为流感病毒“混合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49.
核因子-κB(NF-κB)在炎症反应中起着关键的促进作用,并且受其他多种因素的调节。Nfkbiz基因编码的IκB?蛋白是IκB家族成员之一,在炎症反应中起着调节NF-κB的作用。本研究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Nfkbiz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在p53特定刺激源作用下Nfkbiz基因mRNA丰度显著降低。分析Nfkbiz基因序列,发现其基因中存在可能的p53反应元件,通过构建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及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试验,证明Nfkbiz基因中含有p53反应元件并且受p53蛋白调节。以上结果初步证明Nfkbiz是受p53蛋白负向调控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50.
在动物界同一种群动物个体之间经常会发生互相攻击的行为。随着行为遗传学的研究,结果发现,攻击行为是一个多因素调控、彼此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遗传对动物攻击行为具有独立作用,同时,遗传与环境在动物攻击行为的发生发展中存在着交互作用。作者主要就遗传与环境对动物攻击行为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