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83篇
  免费   606篇
  国内免费   1320篇
林业   1115篇
农学   1555篇
基础科学   744篇
  1663篇
综合类   4379篇
农作物   850篇
水产渔业   499篇
畜牧兽医   1666篇
园艺   640篇
植物保护   698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216篇
  2022年   533篇
  2021年   640篇
  2020年   544篇
  2019年   537篇
  2018年   327篇
  2017年   562篇
  2016年   477篇
  2015年   618篇
  2014年   552篇
  2013年   671篇
  2012年   887篇
  2011年   924篇
  2010年   787篇
  2009年   720篇
  2008年   628篇
  2007年   597篇
  2006年   509篇
  2005年   431篇
  2004年   231篇
  2003年   205篇
  2002年   197篇
  2001年   177篇
  2000年   199篇
  1999年   202篇
  1998年   191篇
  1997年   164篇
  1996年   146篇
  1995年   133篇
  1994年   127篇
  1993年   112篇
  1992年   96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74篇
  1988年   65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为评价马铃薯中吡蚜酮残留引发的膳食风险。2016年-2018年开展了3年12地规范残留试验,构建吡蚜酮在马铃薯中的残留检测方法,并对我国一般人群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马铃薯样品使用2%乙酸乙腈提取,C18净化,外标法定量,UPLC-MS/MS检测。在0.01~1 mg/kg添加水平下,吡蚜酮在马铃薯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5%~85%,相对标准偏差为3%~8%。12地最终残留试验表明,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按有效成分225 g/hm2施药2次,最后1次施药后14、21 d马铃薯中吡蚜酮残留量分别≤0.018 mg/kg和≤0.012 mg/kg。膳食风险评估表明,吡蚜酮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EDI)为1.633 9 mg/kg,风险商(RQ)为86.4%。马铃薯中吡蚜酮残留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造成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52.
为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客观评估基层兽医机构防控非洲猪瘟能力和非洲猪瘟防控政策执行情况,组织开展了10个养猪大省的20个县基层兽医机构防控非洲猪瘟效能评估。结果显示:当前基层兽医机构具备防控非洲猪瘟的基本能力,但已不适应新时期动物疫病防控需要,部分关键能力存在不足;发生疫情县的防控能力普遍低于未发生疫情县,说明“人财物”资源配置好的地区防控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能力较强;政策落实情况与兽医机构效能总体上呈正相关性,技术性政策落实情况明显优于资源性政策落实情况。此次效能评估工作引起了地方政府重视,切实发挥了评估“指挥棒”作用,为各地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53.
HE Qian 《干旱区科学》2020,12(5):865-886
Soil erosion in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s Region (TRHR)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China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Vegetation and precipitation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main factors for the variation in soil erosion. However, it is a big challenge to analyze the impacts of precipitation and vegetation respectively as well as their combined effects on soil erosion from the pixel scale. To assess the influences of vegetation and precipitation on the variation of soil erosion from 2005 to 2015, we employed the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RUSLE) model to evaluate soil erosion in the TRHR, and then developed a method using the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model (LMDI) which can exponentially decompos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calculate the contribution values of the vegetation cover factor (C factor) and the rainfall erosivity factor (R factor) to the variation of soil erosion from the pixel scale. In general, soil erosion in the TRHR was alleviated from 2005 to 2015, of which about 54.95% of the area where soil erosion decreased was caused by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C factor and the R factor, and 41.31% was caused by the change in the R factor. There were relatively few areas with increased soil erosion modulus, of which 64.10% of the area where soil erosion increased was caused by the change in the C factor, and 23.88% was caused by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C factor and the R factor. Therefore,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C factor and the R factor were regarded a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crease of soil erosion, while the C factor was the dominant factor for the increase of soil erosion. The area with decreased soil erosion caused by the C factor (12.10×103 km2) was larger than the area with increased soil erosion caused by the C factor (8.30×103 km2), which indicated that vegetation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soil erosion. This study generally put forward a new method for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soil erosion, and also provided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egional control of soil erosion.  相似文献   
54.
湘研十五号辣椒是以6424为母本,8215为父本配制一代杂种,植株生长势强,株型紧凑,丰产、稳产,抗病性强,一般667m^2产量3000kg左右,比湘研五号增产15.36%。  相似文献   
55.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青海省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此背景下,以GIMMS NDVI 3g.v1为数据源,采用Sen+Mann-Kendal方法研究青海省1982-2015年植被覆盖区域NDVI时空变化,将趋势分析和R/S(rescaled range analysis)分析叠加,研究植被生长季NDVI变化的持续性特征,并揭示植被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近34年青海省植被NDVI整体呈从西北到东南的增加趋势;且变异系数显示,波动性较大地区集中在柴达木盆地周边和青南牧区西北部等植被NDVI较低的区域,波动性较小地区集中在祁连山东部、东部农业区和青南牧区东南部等植被NDVI较高的区域。2)近34年青海省植被NDVI整体呈增加趋势,增长率为0.38%·10a~(-1);且NDVI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存在1994年和2000年两个突变点。3)近34年青海省植被改善区域(75.4%)远大于退化区域(24.6%),其中显著改善面积占植被覆盖区域面积的40.9%,退化区随时间变化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转移现象。4)Hurst指数表明,青海省植被变化反持续性较强,趋势分析与Hurst指数叠加得出,由退化转为改善的区域占植被覆盖区面积的13.7%,由改善转为退化的区域占植被覆盖区面积的44.3%,另41.5%的区域无法确定未来变化趋势。5)青海省植被生长季NDVI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且不同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6.
甘薯根腐病抗性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及遗传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果表明,甘薯根腐病发病轻重与环境条件有很大关系,表现为干旱少雨的年份发病较重,降雨量较多的年份发病较轻;土壤瘠薄的发病较重,肥力条件较好的则发病较轻;通常情况下,年份间品种的抗性表现较为一致,但遇特殊气候则年份间品种的抗性有一定的差异。对1150份甘薯品种资源及育种材料的根腐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高抗型材料占14.6%,抗病型占15.7%,感病型占26.0%,高感型占43.7%。对754份材料及亲本的抗性分析表明,不同的抗性组合后代中均可分离出高抗至高感类型的材料,杂交后代的抗性强弱随双亲抗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中国自1970年以来采用品种间杂交和种间杂交育种技术,先后育成了一批高产、优质的高抗型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57.
银杏实生树不同发育阶段个体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不同年龄银杏实生树为试材,研究芽尖和叶片中内源激素赤霉素(GA3)、玉米素(ZT)、吲哚乙酸(IAA)和脱落酸(ABA)含量与个体发育阶段的关系。结果表明,7龄期和13龄期银杏实生树芽尖和叶片中上述4种内源激素含量无明显差别,同时与13龄期首次开花的雄株接近,但却和3龄期有显著差异。可见实生树在7龄期前后树高2.5~3.0m已处转变期;随后树体继续生长增高到12~13m,在13龄期前后首次出现雄花和雌花开始进入成年期。芽尖中上述4种内源激素水平不是转变期进入成年期的惟一控制因子。转变期长可能是实生树迟果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8.
在高效液相色谱反相条件下,利用手性色谱柱Lux Cellulose-1(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粒径分别为3μm和5μm)对环丙唑醇4个对映异构体进行了直接手性拆分研究。考察了不同粒径、流动相组成和柱温对环丙唑醇对映体色谱保留及分离的影响;并采用在线旋光检测器研究了环丙唑醇对映体的洗脱顺序;同时,利用热力学方法对对映体与固定相之间的色谱保留和分离的热力学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比甲醇-水具有更好的拆分效果,柱温降低有利于对映体的拆分;在以V(乙腈)∶V(水)=60∶40为流动相、柱温为20℃的条件下,环丙唑醇对映体在3μm(流速0.3 m L/min)和5μm(流速1.0 m L/min)色谱柱上均可得到较好分离,在满足对映体完全分离的情况下,建议优先使用3μm色谱柱,异构体洗脱顺序为(+/+/-/-);而当流动相由乙腈-水变为甲醇-水时,对映体的洗脱顺序则变为(+/-/+/-)。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5~40℃试验温度范围内,van't Hoff方程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2);以乙腈-水作为流动相时,环丙唑醇对映体的拆分过程受焓驱动;而以甲醇-水为流动相时,对映体的拆分过程既受焓驱动又受熵驱动。  相似文献   
59.
早熟金针菇新品种G1的杂交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金针菇菌株F3-31和FM-83为亲本,经过杂交选育出优良白色金针菇菌株G1.以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产量、子实体农艺性状及栽培周期等为指标,对金针菇菌株G1与其亲本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G1菌丝生长速度快且生长势旺盛;平均单瓶产量达216 g,比亲本分别增产54 g、20 g,生物转化率也比亲本菌株高,达到72%;栽培周期43 d,比亲本分别缩短1 d、6 d;子实体各项农艺性状优良,是适于金针菇工厂化栽培的早熟白色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60.
橘红心大白菜球心色由1对隐性等位基因控制,其子叶颜色、花色的遗传与球心色的遗传表现一致,可以作为橘红心大白菜的形态标记性状在转育中使用。本试验在转育抗根肿病橘红心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的过程中比较了球心色法、子叶法和花色法在不同条件下筛选抗根肿病橘红心雄性不育系的特点。结果表明:无论是种子春化处理还是非种子春化处理,子叶法在子叶展开时就可以筛选到橘红心性状,得到抗根肿病橘红心植株需要抗性筛选的株数最少,耗用根肿菌菌土量最少。可以说,子叶法转育抗根肿病橘红心雄性不育系适用范围广、工作强度小,是3种方法中最理想的方法,利用此方法可以简化抗根肿病橘红心大白菜雄性不育系的转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