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49篇
  免费   419篇
  国内免费   606篇
林业   537篇
农学   364篇
基础科学   327篇
  610篇
综合类   3714篇
农作物   536篇
水产渔业   298篇
畜牧兽医   1102篇
园艺   563篇
植物保护   323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299篇
  2021年   294篇
  2020年   242篇
  2019年   290篇
  2018年   186篇
  2017年   360篇
  2016年   209篇
  2015年   333篇
  2014年   359篇
  2013年   468篇
  2012年   642篇
  2011年   646篇
  2010年   622篇
  2009年   592篇
  2008年   570篇
  2007年   530篇
  2006年   449篇
  2005年   327篇
  2004年   220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139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38 毫秒
171.
利用起伏地形下水汽压空间分布式模型,通过插值计算重庆市100m高度和实际地形下月平均和年平均水汽压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重庆市水汽压的季节变化很明显;而且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水汽压逐渐减小;各月水汽压的最小值出现在东北山区。  相似文献   
172.
不同化感潜力水稻秧苗响应低钾的光合生理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研究以化感水稻"PI312777"和非化感水稻"Lemont"为材料,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低钾(5 mg K.L-1)和正常钾(40 mg K.L-1)条件下,两水稻品种的光合生理及其响应机制。结果表明,低钾条件对非化感水稻"Lemont"的根长、株高、干重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化感水稻"PI312777"的根长有促进作用,对其他指标的影响较小。低钾条件下,两种水稻光合作用参数——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气孔限制值、叶绿素含量等均下降,但非化感水稻"Lemont"下降的幅度较大,且与化感水稻"PI312777"差异显著。水稻光合作用相关酶的分析结果表明,低钾条件下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和乙醇酸氧化酶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强度均降低,但化感水稻"PI312777"的下降幅度显著小于非化感水稻"Lemont"。可见低钾条件下,化感水稻"PI312777"比非化感水稻"Lemont"具有更强的光合作用能力及耐营养匮乏能力。  相似文献   
173.
174.
使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NACA0015水翼的云空化流动和压力脉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激波主导下的云空化脱落机理和脉动冲击。实验在空化水洞中进行,采用压力传感器记录监测点压力脉动信息,并使用高速摄像技术捕获空泡形态。通过数值计算,捕捉对应监测点的压力脉动情况,并基于FBM-DCM方法对SST湍流模型进行修正,获取了非定常流动过程中的空化特性。结果表明:可压缩修正后的SST模型很好地捕捉到了大尺度云空化溃灭后形成的激波在吸力面上的传播过程。空泡覆盖区域,压力处于较低水平。激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导致当地压力的回升。NACA0015水翼在水温33℃、攻角12°、空化数1.4下,模拟得到激波在46%弦长和32%弦长之间的传播速度约为11.53m/s,实验得到激波在该区域传播速度为11.31m/s,二者在数值上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75.
用2%蛇床子素乳油对玉米象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处理72 h后,蛇床子素乳油对玉米象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5.348 6mg·kg-1,其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6.
刘霞  彭燕  邱英 《湖北农业科学》2007,46(3):409-413
利用Li-6400光合仪研究了田间自然条件下3种野生匍匐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 L.)05GA5、05GA8、05GA11居群和对照品种普特(Putter)的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4个材料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的日变化曲线均呈"双峰"型,都存在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且05GA5的Pn、Tr、Gs值都高于其他材料,表明其具有很强的光合能力和对极端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②根据Pn、Ci、气孔限制值(k)的变化方向,推测05GA5、CK的光合"午休"主要受气孔因素限制,05GA8、05GA11主要受气孔和非气孔因素限制.③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夏季的光照对05GA5、05GA8、CK都有很大影响,相关系数分别为0.750,0.876,0.756,而对05GA11的影响不大.从总的相关系数大小来看,对Pn影响最大的因子是PAR,其次是Ta、Ca、RH.  相似文献   
177.
根据GenBank已公布的禽流感病毒H9亚型血凝素蛋白编码基因,设计了一对引物(H1和H2),RT-PCR扩增禽流感病毒A/Duck/Shanghai/02/99(H9)的HA基因,扩增片段与载体pUCm-T的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重组质粒pUCm-T-HA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PCR鉴定后进行测序。BlastN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血凝素编码基因与已发表的鸭源禽流感病毒A/Duck/Shantou/1605/01(H9N2)和A/Duck/Hong Kong/Y280/97(H9N2)血凝素编码基因的核甘酸序列同源性为98%,从而从分子水平确定了该分离株为H9亚型禽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178.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半个世纪的回顾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猪瘟是一种严重危害养猪业的毁灭性传染病。20世纪50年代中国首创了举世闻名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即C株),随后创制了不同的疫苗制造工艺,如细胞培养苗、乳兔组织苗和牛体反应组织苗等。C株是一株非常安全的弱毒疫苗,对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都没有副作用,并且有良好的免疫效力,它能同时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对不同基因型的猪瘟病毒株均能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免疫母猪通过母乳可对仔猪提供被动免疫保护,但过高水平的母源抗体会影响仔猪对C株疫苗的主动免疫应答。目前已经完成了包括C株及其亲本株在内的几十株猪瘟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注释,建立了猪瘟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初步解析了猪瘟病毒主要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并构建了不同的反向遗传操作标记疫苗,赋予了C株疫苗新的生命和内涵。C株疫苗可以用于猪瘟的控制和根除,借助于C株疫苗密集接种和综合控制措施,有关国家有效地控制了猪瘟,甚至消灭了猪瘟。尽管如此,要在全球范围内根除猪瘟,今后依然有漫长的路要走,这可能有赖于对C株进行进一步改造和利用。  相似文献   
179.
研究了夏播菜用大豆感官品质性状核心种质构建的方法.以全国菜用大豆主产区的菜用大豆初选核心种质154份品种为材料,依据感官品质性状,采用系统聚类方法构建了由36份材料组成的夏播菜用大豆感官品质性状核心种质,并将构建的核心种质与原有种质进行遗传资源代表性及表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核心种质较好地保持了原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品质育种过程中,特异性状核心种质的构建可为有效利用种质资源提供一种便利有效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80.
套种羽叶决明的龙眼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两种生态系统龙眼园节肢动物群落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套种园节肢动物群落物种包括13目74科116种,其中植食性害虫类群53种、捕食与寄生性天敌类群35种、蜘蛛类群13种、腐生性昆虫类群1 5种;单一园(CK)为12目61科85种,其中植食性害虫类群54种、捕食与寄生性天敌类群14种、蜘蛛类群6种、腐生性昆虫类群11种.在单一园中植食性害虫类群的相对多度为98.16%,捕食性与寄生性类群、蜘蛛类群、腐生性昆虫类群的相对多度分别为0.52%、0.16%、1.16%;套种园中各类群的相对多度分别为91.89%、3.07%、0.66%、4.38%;套种园捕食性与寄生性昆虫类群、腐生性昆虫类群数量及相对多度均高于单一园,植食性害虫类群数量及相对多度小于单一园.套种园与单一园相比,具有更高的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和稳定性,群落结构更合理,说明龙眼园套种羽叶决明(Chamaecrista nictitans cv.Minyin)能有效增加果园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提高均匀度和稳定性,对促进天敌繁衍栖息,减少害虫发生,优化群落结构,保护果园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是龙眼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和害虫综合控制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