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86篇
  免费   463篇
  国内免费   736篇
林业   588篇
农学   344篇
基础科学   397篇
  699篇
综合类   3573篇
农作物   653篇
水产渔业   278篇
畜牧兽医   1489篇
园艺   728篇
植物保护   336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175篇
  2022年   426篇
  2021年   362篇
  2020年   335篇
  2019年   335篇
  2018年   242篇
  2017年   392篇
  2016年   279篇
  2015年   383篇
  2014年   381篇
  2013年   488篇
  2012年   657篇
  2011年   674篇
  2010年   601篇
  2009年   593篇
  2008年   605篇
  2007年   506篇
  2006年   453篇
  2005年   307篇
  2004年   246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目的分析广东省湛江市2004-2013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措施,为消除麻疹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麻疹发病及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收集该市2004-2013年麻疹发病共3 552例,发病率为0.06~15.34/10万,2006、2008年曾出现2次麻疹流行高峰,发病率分别为10.72/10万、15.34/10万,2008~2010年采取麻疹查漏补种、强化免疫等控制措施,2011年报告发病率降至0.06/10万,但2013年再次出现流行高峰,报告发病率达13.22/10万。总体仍呈以小年龄组人群发病为主,<15岁病例占总病例数的88.18%,以0岁组发病率最高。结论麻疹常规免疫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偏低,是麻疹高发的主要原因;提高适龄儿童麻疹接种率,落实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控制医院内感染,适时开展含麻疹成分疫苗补充免疫工作,是控制、消除麻疹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2.
近年来我国猕猴桃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发展潜力很大,但由于起步较晚、主导品种不明确、管理技术体系落后、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等原因,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包括(:1)尽管采收面积和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位,但单位面积产量低,而且生产总量占水果总量的比例仍然很小(;2)果实品质较差,进口单价始终高于出口单价,进出口贸易逆差明显。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猕猴桃生产、贸易数据的统计分析和产业调研,总结产业发展现状,梳理出我国猕猴桃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为促进我国猕猴桃产业健康发展提出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43.
[目的]深入研究沟槽滤棒特征参数及组成材料对滤棒压降的影响。[方法]选取常见的8种不同规格的沟槽滤棒及其主要组成材料为分析对象,采用相关性分析与因子分析,开展9个主要特征参数对沟槽滤棒压降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试验表明,影响沟槽滤棒压降的特征参数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矩阵中特征值大于1.0的前3个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7.502%;由沟槽滤棒压降影响特征参数的旋转因子载荷矩阵得到3个公因子,总结定义后分别是:丝束总质量因子、单丝线密度/纤维素纸物理特性因子、沟槽特征参数因子。[结论]因子分析得出的公因子影响情况与实际沟槽滤棒生产检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基本吻合,进一步证实了沟槽滤棒特征参数对滤棒压降影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4.
研究心房钠尿肽基因敲除小鼠(ANP-/-小鼠)的生物学及病理学特性。ANP-/-小鼠与C57BL/6小鼠饲养于SPF级环境中,观察小鼠的繁育状况及其生物学特性,选取合适时间处死小鼠,通过HE染色观察脏器形态及组织结构。ANP-/-小鼠的繁殖周期比C57BL/6长,产仔率较低;ANP-/-小鼠肝脏、肺脏、脾脏较C57BL/6小鼠的有明显炎症反应,但是C57BL/6小鼠未见明显的病理改变。提示ANP基因的缺失可能与炎症发生有关。说明ANP-/-小鼠繁殖较慢、产仔率低,且正常繁殖的普通小鼠不会引起器官的病理学改变。但作为一种在心血管、代谢疾病上的动物模型,并与炎症甚至肿瘤有可能的未知联系的转基因动物,其很有研究和探索价值。  相似文献   
45.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农业生物技术中最早实现产业化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领域,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国内外组培技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指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优点和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6.
采用传统形态分类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DNA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沈阳地区近些年发生的油松枯枝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类鉴定研究,对筛选的2种真菌的子实体进行了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在沈阳地区油松发病枯死枝上分离到的6个菌株(A1、A2、A3、A4、B1与B2)为2种菌,其中,菌种A为铁锈薄盘菌(Cenangium ferruginosum Fr.ex Fr.),菌种B为松丛赤壳菌(Nectria cucurbitula Sacc.)。2种真菌对油松健康小枝条均有侵染致病性,并分别获得有性子实体,证明了2种真菌为引起油松枯枝病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47.
白菜型春油菜新品种陇油18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菜型春油菜新品种陇油18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油菜课题组以门源油菜为母本、E144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极早熟白菜型春油菜常规种。2014—2015年参加甘肃省极早熟组春油菜区域试验,陇油18号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2 130.15 kg/hm2,较对照品种甘南4号增产16.40%,增产油籽300.15 kg/hm2。陇油18号生育期108 d,平均株高126 cm,一次有效分枝数3~6个,单株果数268个,角粒数20.85粒,千粒重2.98 g。籽粒含油量(粗脂肪)38.89%,芥酸含量0.98%,硫苷含量22.41μmol/g,品质达到国家"双低"标准。适宜在甘肃张掖、武威、甘南、定西等海拔2 400 m以上春油菜种植区种植。  相似文献   
48.
为准确测定反式维生素K1的含量,建立了基于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菜薹反式维生素K1高灵敏检测技术。样品经正己烷提取、中性氧化铝柱净化后,用C30反相色谱柱,以甲醇 (含0.025%甲酸+2.5 mmol/L甲酸铵)为流动相,采用选择反应监测(selected reaction monitoring, SRM)模式进行定量分析,20 min内可实现顺反异构体色谱分离。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反式维生素K1在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85。该方法检出限为0.29 μg/kg,定量限为0.95 μg/kg。回收率为87.5%~117.6%,精密度(RSD)在0.72% ~9.59%之间。利用该方法对油菜薹和反式维生素K1含量高的3种蔬菜进行分析,发现油菜薹中反式维生素K1含量为340.08 μg/100g,高于小白菜(B. rapa spp. chinensis,260.93 μg/100g)、西兰花(B. oleracea var. Italic Planch, 167.65 μg/100g)和结球甘蓝(B. oleracea var. capitata,151.11 μg/100g)。本文建立的蔬菜中反式维生素K1准确定量分析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同时比较发现油菜薹是一种富含维生素K1的蔬菜。   相似文献   
49.
动物的尾巴具有改变方向、控制升降、调整速度、支撑身体、防御、攻击、保温、示警、逃生和捕食等作用。鸟类的尾巴在飞行过程中起到平衡身体的关键作用,但在进化过程中尾部却出现了缩短和融合现象,如中国的瓢鸡及智利的Araucana鸡。作者简述了近年来关于鸡无尾性状的解剖学研究成果,发现无尾鸡在胚胎发育HH19期(Hamburger和Humilton标准分期)就已经出现无尾现象,而在结构上无尾鸡缺乏尾脂腺、尾羽、镰羽、尾椎骨和尾综骨。同时作者分析了导致尾部体节停止发育的分子遗传机制,包括周期性表达基因的转录调控影响尾部延伸过程、后端化因子梯度诱导尾部形成、Hox基因影响体节特化过程及基因突变有可能导致的无尾现象等,从而提出了可能导致家禽无尾性状的胚胎发育时期的关键分子及信号通路,包括Irx1和Irx2基因、Notch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Fgf信号通路、RA信号通路等。研究鸡无尾性状的分子机制不仅可深入了解脊椎动物胚胎发育中尾部发育机制,更有利于揭示鸟类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尾部缩短及融合的机理。  相似文献   
50.
光对园艺植物花青素生物合成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青素是植物中一类重要的类黄酮化合物,在植物花朵、果实等器官色泽形成和抗氧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植物组织中花青素的形成依赖于光信号,但是光信号对花青素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及信号网络很大程度上还不清晰。本文简述了花青素生物合成及运转过程的研究进展,简要归纳了MYB、bHLH、WDR三类主要因子对花青素合成的转录调控作用,重点阐释光信号(光强、光质、光照时长)对植物花青素合成的调控作用。研究表明,光环境(光强、光质、光照时长)主要通过不同的光受体(UVR8、CRYs、PHOTs、PHYs)影响光信号通路重要因子COP1的泛素化能力和HY5的稳定性,以及其他光信号转录因子如光敏色素互作因子PIFs的稳定性,进而调控花青素的生物合成过程。这些光信号因子一方面直接结合到调控花青素合成的MYB、bHLH、WDR三大类转录因子上,转录激活或抑制它们的表达进而调控花青素的合成;另一方面,这些光信号因子通过与MYB、bHLH、WDR三大类转录因子蛋白互作,影响它们形成的MBW复合体稳定性,进而调控花青素的合成。此外,这些光信号因子还可以通过不依赖于MBW复合体的通路调控花青素的合成,如HY5通过调控miR858影响花青素的生物合成;另外,一些未知的光响应因子可能以不依赖MBW通路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调控花青素合成基因和液泡膜上的运转蛋白,改变液泡酸化,调节花青素的合成。同时,光信号会影响光合电子传递,光合电子传递链中的一些因子也会通过依赖和不依赖MBW的途径影响植物花青素的合成。这些途径如何协调以及哪些信号因子优先受光环境(光强、光质、光照时间)调控?本文为深入研究光信号对花青素生物合成的调控机理提供参考,以探索光调控花青素积累的有效途径及靶标分子,为利用基因工程、代谢工程和光环境调控手段改良园艺植物花青素积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