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138篇 |
免费 | 1847篇 |
国内免费 | 327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151篇 |
农学 | 1660篇 |
基础科学 | 1644篇 |
3256篇 | |
综合类 | 15167篇 |
农作物 | 2136篇 |
水产渔业 | 1294篇 |
畜牧兽医 | 5983篇 |
园艺 | 2236篇 |
植物保护 | 17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3篇 |
2023年 | 871篇 |
2022年 | 1840篇 |
2021年 | 1624篇 |
2020年 | 1419篇 |
2019年 | 1436篇 |
2018年 | 1057篇 |
2017年 | 1486篇 |
2016年 | 1089篇 |
2015年 | 1581篇 |
2014年 | 1687篇 |
2013年 | 1991篇 |
2012年 | 2626篇 |
2011年 | 2714篇 |
2010年 | 2564篇 |
2009年 | 2414篇 |
2008年 | 2310篇 |
2007年 | 2091篇 |
2006年 | 1662篇 |
2005年 | 1409篇 |
2004年 | 795篇 |
2003年 | 505篇 |
2002年 | 499篇 |
2001年 | 448篇 |
2000年 | 443篇 |
1999年 | 165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4篇 |
1978年 | 1篇 |
1965年 | 2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11篇 |
1956年 | 15篇 |
1955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为了解广西动物源性产品中磺胺二甲嘧啶(SM2)残留情况,本研究采用磺胺二甲嘧啶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SM2-CLEIA)对2013-2017年采集的4 637份动物源性产品进行检测,共检出超标样品122份,涉及鲜乳、猪肉、水产品和猪尿,其中超标猪尿92份,SM2含量100.51~860.44 μg/kg,猪尿中抗生素残留会污染水体、土壤,再通过动植物的富集作用进入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应引起重视;而本次受检的水牛奶、鸡肝脏、鸭肝脏、鸭肉均合格。所有受检样品超标率逐年下降,同时规模化养殖场样品合格率高于农村散养户、超市高于农贸市场。不同年份超标样品含量以2014年最高。采用食品安全指数(IFS)对广西动物源性食品中SM2残留风险进行评估,结果均远小于1,说明在广西地区,现有的SM2残留对人体的潜在危害较低。 相似文献
992.
葡萄霜霉病菌对甲霜灵抗药性治理及其田间抗药菌株遗传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明确葡萄霜霉病菌对甲霜灵的田间抗药性水平发展态势,于轮换用药前后,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了河北、山西、河南3省葡萄主要种植区11个葡萄园试验地葡萄霜霉病菌对甲霜灵敏感性变化动态。结果表明:田间采集的葡萄霜霉病菌对甲霜灵抗药的菌株其抗药性可以稳定遗传;不同地区轮换用药后,葡萄霜霉病菌对甲霜灵的抗药水平变化态势因用药流程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轮换或混合用药进行葡萄霜霉病菌对甲霜灵的抗药性治理时,需制定合理的施药流程,并根据抗药性治理的效果不断完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93.
文章以庐山风景区为例,对自然景观资源进行了分类与分级评价,并依据评价的结果及当前风景区自然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庐山风景区自然景观资源进一步科学开发与管理的合理化建议,以期为今后庐山风景区自然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94.
四个不同生态型高粱杂交种幼苗耐盐性差异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四个不同生态型高粱杂交种甜饲1号、晋杂17、6A×89-363和黑30A×05-244为材料,比较其种子生理特性的差异,明确种子生理特性与其耐盐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幼苗耐盐性强弱与种子细胞膜透性大小、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低呈正相关。四个品种,相对来说晋杂17、6A×89-363和黑30A×05-244耐盐性较强,而甜饲1号耐盐性较差。 相似文献
996.
适度卷曲有利于提高水稻叶片的光合效率,增加植株光合产物的有效积累量。我们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籼型水稻保持系西农1B,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水稻半外卷叶突变体。该突变体从十叶期开始各叶片逐渐向外卷曲直至半卷状,并伴随茎秆半矮化和叶片披垂,暂被命名为semi-outcurved leaf 1 (sol1)。与野生型(WT)相比, sol1的叶片卷曲指数均达到30%以上(P<0.01);倒一、倒二、倒三、倒四节节间长度和穗长极显著缩短,倒一、倒二、倒三叶的叶夹角显著或极显著增加;有效穗数、千粒重、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显著或极显著下降,一次枝梗数则增加11.3%(P<0.05)。sol1的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显著高于野生型。石蜡切片显示, sol1倒一叶的泡状细胞体积变小,数量显著增多,表皮细胞体积略微增大。遗传分析表明, sol1的半外卷叶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调控,定位于6号染色体标记JY6-3和JY6-10之间165kb的物理范围内,共含15个注释基因。qRT-PCR结果表明,与泡状细胞相关的内卷基因和外卷叶基因RL14、Roc5、REL1在突变体sol1中呈... 相似文献
997.
我国土壤-蔬菜作物系统重金属污染及其安全生产综合农艺调控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近年来,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研究取得了突破进展,然而将这些关键技术与蔬菜传统高度集约化种植模式进行耦合的研究还比较少,大规模推广应用鲜见报道。因此,本文在查阅最新发表文献的基础上,梳理了我国土壤-蔬菜作物系统重金属污染状况,归纳了蔬菜作物重金属吸收积累特征,并总结了重金属污染蔬菜地安全生产综合农艺调控技术研究进展。当前,我国蔬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以中轻度为主,且区域分异明显。蔬菜作物重金属超标现象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给蔬菜产业发展和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蔬菜作物对重金属的积累能力因种类、品种、部位而异,受基因型、土壤理化性质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制约,因此调整种植布局、选用重金属低积累品种、合理轮间套作、施用土壤改良剂和钝化剂、优化水肥管理技术等农艺调控措施是目前中轻度重金属污染蔬菜地安全利用的重要技术途径。未来在进一步深入研究土壤-蔬菜系统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的基础上,宜加强土壤-蔬菜地系统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传统种植模式与综合农艺调控措施耦合技术、长期定位试验及风险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以实现重金属中轻度污染蔬菜地的安全利用和农产品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998.
999.
以松前水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5种浓度萘污染土壤对松前水稻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植物成熟期时土壤中萘的残留.结果表明:①萘浓度低于20mg·kg~(-1)时促进幼苗茎径、茎长、株高的生长,高浓度对其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②萘胁迫对水稻叶片游离脯氨酸和蛋白质代谢均有一定的影响,且影响程度以苗期最为明显,其次是分蘖期和拔节期;水稻幼苗阶段萘的高浓度组MDA累积量极显著高于对照,水稻幼苗阶段受到膜脂过氧化影响较为显著,分蘖期次之;拔节期水稻开始新生器官,抗性较弱,萘胁迫产生的过氧化作用超过了水稻的承受范围,使SOD活性显著降低.③在试验所设萘浓度范围内,水稻各生长期叶片叶绿素和光合作用速率均呈不同的变化趋势,但是变化幅度均不超过对照的±5%,说明萘胁迫对松前水稻的光合作用没有显著影响,水稻对萘胁迫有一定的耐受性.④经过水稻一个生长周期,萘在种子中的残留量最多,其次是根部,且土壤中萘各浓度组的残留量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水稻根部和种子中萘的含量均随萘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逐渐降低趋势,但各浓度组均高于对照组,20 mg·kg~(-1)时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对照组的0.37倍、4.27倍. 相似文献
1000.
为研究外源TDZ和6-BA对芜菁离体再生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影响来阐明TDZ在促进芜菁离体再生方面比6-BA更为有效的原因,采用不同浓度的TDZ和6-BA分别配合不同浓度NAA诱导芜菁带柄子叶离体再生.结果表明:适合芜菁带柄子叶离体再生的外源激素浓度组合分别是TDZ 4·0 mg·L-1+ NAA1·0 mg·L-1和6-BA5·0 mg·L-1+ NAA1·0 mg·L-1;在这2种组合诱导下的不定芽再生率分别是80·4 %和30·2 %.分别测定在这2种外源激素组合诱导下带柄子叶外植体内源生长素(IAA)、玉米素(Z)、赤霉素(GAs)和脱落酸( ABA)的绝对含量,并计算IAA/ABA和IAA/Z之间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TDZ 4·0 mg·L-1+ NAA1·0 mg·L-1的激素组合诱导带柄子叶外植体产生内源IAA和Z的水平峰值显著高于6-BA5·0 mg·L-1+ NAA1·0 mg·L-1的激素组合;而在2种外源激素组合诱导条件下,内源GAs和ABA的含量差异不显著;IAA的绝对含量左右了IAA/ABA和IAA/Z的变化趋势.综合内源激素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TDZ比6-BA更好地诱导芜菁分化效果的关键因素是由于TDZ诱导外植体产生了更高水平的IAA含量和IAA/ABA比值.TDZ和6-BA诱导产生不同水平的内源Z和IAA/Z的作用还不明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