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3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134篇
林业   152篇
农学   57篇
基础科学   111篇
  169篇
综合类   850篇
农作物   104篇
水产渔业   78篇
畜牧兽医   289篇
园艺   154篇
植物保护   5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对白绒红蛋鸟巢菌[Nidula niveotomentosa(P.Henn)Lloyd]发酵液的正丁醇提取物进行抑菌试验,结果显示:正丁醇提取物对土曲霉、绳状青霉、产黄青霉、宛氏拟青霉和青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处理时,提取物对霉菌的抑制作用呈极显著差异。且抑菌作用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结果还显示:提取物对细菌和植物病原菌无抑菌活性。且提取物对土曲霉、绳状青霉、产黄青霉的MIC为6.25 mg/mL,对宛氏青霉和青霉的MIC为12.5 mg/mL。  相似文献   
52.
丁香油抑菌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滤纸片法和固体稀释法对丁香油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丁香油对5种植物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抑菌成分为丁香酚。丁香油对白菜黑斑、小麦纹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625mg/mL,对玉米大斑、葡萄炭疽、番茄黑霉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3125 mg/mL。  相似文献   
53.
4种木霉对核盘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峙培养以及对木霉菌(Trichoderma spp.)次生代谢物对病原菌的抑菌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供试哈茨木霉(T.harzianum)、绿色木霉(T.viride)、康氏木霉(T.koningii),以及一株未知种名的木霉菌株TY(Trichoderma sp.)均对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对峙培养中,木霉菌菌落与核盘菌的菌落相向生长一定时间后,挑取核盘菌菌落内部的菌丝进行镜检,发现有木霉菌孢子存在,且核盘菌发生菌丝变形,如原生质浓缩,菌丝断裂,或菌丝消解等现象.并发现不同种木霉所产生的次生代谢物的活性不同,对核盘菌的抑制作用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4.
土壤有效磷含量在评价土壤肥力、指导作物磷肥施用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常规测定方法(碳酸氢钠浸提-人工钼锑抗比色法)步骤复杂、费时费力,提高常规方法测试效率和准确性是测土配方施肥研究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选取4组不同有效磷含量的土壤为样品,探究基于碳酸氢钠浸提-全自动化学分析仪测定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此方法有效磷含量在0.00~2.0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为1;用于测定土壤样品中有效磷含量,测定结果与常规方法接近,相对误差在0.00%~2.07%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用于测定土壤标准物质(NSA-2)中有效磷,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0.37%,加标回收率为99.00%~101.00%。采用全自动化学分析仪测定土壤有效磷准确度高、精密度好,测定结果达到土壤有效磷的检测要求;同时该仪器操作简单、测试效率高,可用于大批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分析测试。  相似文献   
55.
2003~2004年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氮、磷、钾不同施用水平对苇状羊茅鲜草产量的影响,获得优化回归模型为y=3426.86 623.07x1 220.75x3;主效应分析表明,增施氮、钾肥的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而增施磷肥的作用很小。经模拟寻优,获得年产鲜草4 864kg/667m2的施肥方案为每667m2施纯N 50kg、纯K2O 55kg。  相似文献   
56.
在2002~2005年对吉林西部游禽资源进行了考察,共记录到游禽49种,隶属于4目4科17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7种,皆为二级,占我国重点保护鸟类的1.22%,占吉林省西部地区鸟类总数的13%。同时对吉林省西部游禽的区系组成、生态类群及数量进行了研究,并对游禽的资源保护和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7.
选取同一种饵料设置4个饲喂频率水平(分别为1次/d、2次/d、4次/d、6次/d),采用静水连续充气养殖系统,在盐度为26.0~27.0、温度为26.8~24.5℃的条件下对黑鲷成鱼和鱼种进行为期40d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1)摄食率不受饲喂频率的显著影响,饲喂频率影响黑鲷的生长是由饲料转化率的改变引起的。(2)黑鲷成鱼和鱼种的水分含量随饲喂频率的增高而增加,黑鲷成鱼脂肪含量随饲喂频率的增高而下降,黑鲷鱼种脂肪含量随饲喂频率的增高而增加。(3)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饲喂频率随着黑鲷鱼体重的增加而提高,黑鲷鱼种的适宜饲喂频率为2次/d,黑鲷成鱼的适宜饲喂频率为4次/d。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不同烤烟品种(系)上部叶叶面积相关性状的配合力及其杂种优势表现,为选育上部叶开片良好的烤烟杂交种提供亲本选配依据和组合选择技术.[方法]以叶面积差异明显的8个烤烟品种(系)为亲本,采用NCⅡ遗传设计组配16个杂交组合,打顶前测定各亲本及杂交组合的自然株高和自然叶片数,打顶后7 d测定株高及顶上部往下5片烟叶的叶长和叶宽,计算叶面积,并分析上部叶叶面积相关性状的遗传及其杂种优势表现.[结果]亲本间和杂交组合间的上部叶叶面积及相关性状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叶面积与自然叶片数、叶长和叶宽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6、0.87和0.94;烤烟自然叶片数、叶长、叶宽及叶面积性状的广义遗传率高,分别为83.91%、66.33%、52.22%、50.67%,其中叶长和叶面积主要受加性效应基因的影响,而叶宽和叶片数受非加性效应基因的影响较大.对于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自然叶片数性状中最大的分别是南江3号(3.64)和G28×南江3号(5.70);叶宽性状中最大的分别是G28(7.06)和G28×韭菜坪2号(10.91);叶面积性状中最大的分别是毕纳1号(12.54)和G28×韭菜坪2号(13.63).G28×韭菜坪2号的叶宽和叶面积性状及G28×南江3号的自然叶片数均表现为正向的超亲优势和超标优势.[结论]通过优势育种改良烤烟上部叶开片时要重视上部叶片叶宽和自然叶片数2个性状的有效利用.毕纳1号、G28和南江3号是改良烤烟上部叶开片度的优良亲本,G28×韭菜坪2号、G28×南江3号和Va116×毕纳1号的特殊配合力、超亲优势和超标优势值大,是上部叶开片较好的优良杂交组合,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9.
近年在海南各植桑区均发现桑小头木虱(Paurocephala sauteri Enderlein)严重为害,桑园被害株率达100%。在我国,该木虱仅记录于台湾省,为我国大陆新入侵害虫。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27±1)℃、RH (70±5)%、12L∶12D],采用45日龄桑树扦插苗和离体叶片饲养,对桑小头木虱的发育与繁殖特性及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开展观察。结果表明,桑小头木虱生活史包括卵、1~5龄若虫和成虫期。各龄期主要形态特征为:卵呈水滴形,带短的卵柄,端部具细长的端丝,初产时乳白色,待孵化时可见淡红色眼点;1龄若虫头、胸部乳白色,复眼和腹部橘黄色,无翅芽;2~5龄若虫黄绿色,随着龄期增加,体长增加,翅芽随之变化。2龄翅芽出现,稍突起;3龄翅芽较小,呈三角形;4龄和5龄翅芽长椭圆形,其中5龄超过腹部第1节。各龄若虫和初羽化成虫均可分泌白色球形蜡质。雌雄成虫以两性生殖方式繁殖后代,羽化3 d后体色由黄绿色逐渐变为黄褐色并开始交配,交配时间为0.5~3 h,结束交配18~21 h后开始产卵,产卵量为20~42粒。卵单个散产于叶片背面叶脉处,偶尔可见产于新抽嫩叶正面边缘,5~7 d后孵化,孵化率为98.19%,雌性百分率为70.44%。若虫期12~18 d,完成一代的时间为18~24 d。本研究将为桑小头木虱的准确识别与监测,以及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前提条件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0.
较高浓度的EGCG才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通过纳米化和EGCG与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是提高EGCG生物活性的重要策略。本研究将EGCG和伐地那非(VD)同时包埋于β-乳球蛋白(β-Lg)纳米载体中,制备出EGCG-VD-β-Lg纳米粒(EVβ-NPs),体外试验证实,EVβ-NPs能提高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中Caspase-3活性,使HepG2细胞在S期产生明显的阻滞,诱发细胞核分裂,从而导致HepG2细胞凋亡。研究结果表明,将EGCG与微量的VD联合使用,并通过纳米化包埋可以显著提高EGCG的抗癌活性。这一方法在EGCG抗癌制品的开发方面具有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