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237篇 |
免费 | 1043篇 |
国内免费 | 138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193篇 |
农学 | 716篇 |
基础科学 | 605篇 |
1616篇 | |
综合类 | 8022篇 |
农作物 | 1158篇 |
水产渔业 | 901篇 |
畜牧兽医 | 2431篇 |
园艺 | 1365篇 |
植物保护 | 6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7篇 |
2023年 | 331篇 |
2022年 | 733篇 |
2021年 | 746篇 |
2020年 | 662篇 |
2019年 | 700篇 |
2018年 | 481篇 |
2017年 | 806篇 |
2016年 | 552篇 |
2015年 | 742篇 |
2014年 | 786篇 |
2013年 | 967篇 |
2012年 | 1413篇 |
2011年 | 1394篇 |
2010年 | 1323篇 |
2009年 | 1234篇 |
2008年 | 1185篇 |
2007年 | 1082篇 |
2006年 | 943篇 |
2005年 | 714篇 |
2004年 | 470篇 |
2003年 | 260篇 |
2002年 | 319篇 |
2001年 | 286篇 |
2000年 | 255篇 |
1999年 | 77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2篇 |
1981年 | 5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6年 | 5篇 |
1955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01.
采用放射配基结合法,利用GraphPad PRISM5.01软件计算出受体及其亚型的密度,从而比较α1肾上腺素能受体(α1-AR)亚型在大鼠输尿管各段中的分布情况。α1-AR在大鼠输尿管各段的结合位点是非均匀分布的,下段输尿管的Bmax为(14911±1253)pmol/g,明显高于上段(9077±211)pmol/g及中段(9164±158)pmol/g,上段与中段的分布差别不显著。粗制膜标本经过CEC预温育后,α1-AR与[125I]-HEAT的最大结合容量Bmax比对照组下降约64%。在有α1-AR亚型高特异性拮抗剂(5-MU,Cyclazosin,BMY7378)存在时α1-AR与[125I]-HEAT的最大结合容量Bmax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放射性配基结合试验结果显示,α1-AR在输尿管下段的密度要高于上段及中段,但Kd值及Hill系数并没有区别。通过单点竞争抑制反应表明,大鼠输尿管中存在3种α1-AR亚型,即α1A-AR、α1B-AR和α1D-AR亚型,但是α1D-AR亚型与α1A-AR亚型的分布要明显多于α1B-AR亚型,而α1D-AR亚型分布略高于α1A-AR亚型。 相似文献
102.
103.
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传递DNA疫苗诱导对新城疫病毒的免疫保护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探讨了以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茵为栽体传递新城疫病毒DNA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可行性。将含新城疫病毒(NDV)F48E9株融合蛋白(F)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F的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ZJ111株(ZJ111/pcD-NA3一F菌株),以10^8CFU进行首免,2周后二免,三免后4周攻击强毒株F48E9,观察其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同时设只含空载体pcDNA3的ZJ111/pcDNA3菌株对照及口服PBS对照。结果表明:重组ZJ111/pcDNA3-F菌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对强毒株攻击的保护率达64.7%。重组ZJ111/pcDNA3-F菌株不仅能诱导雏鸡产生NDVELISA抗体,而且诱导产生的法氏囊B淋巴细胞和胸腺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显著高于ZJ111/pcDNA3时照组。这些结果提示,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不仅可直接将NDVF基因呈递给鸡体细胞进行表达,产生抗NDV的体液免疫,而且还可诱导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04.
为进一步探讨家蚕伴性赤蚁(sch)致死的机理,比较了不同温度、湿度催青条件下,sch系统及其杂交F_1代和对照种黑蚁系统的孵化率、失水率、含水率、失水临界温度等。结果表明:伴性赤蚁sch系统在已_3至已_4期对温湿度敏感,受到高温和干燥的冲击,将获得“孵化不能”性状;温度、湿度因子对赤蚁sch孵化抑制均有较大的独立作用,sch表现出一定的“温度敏感性”和“湿度敏感性”;温度、湿度都能通过影响胚胎体内水分平衡失调而引起这种孵化不能;在不引起水分变化的情况下,温度还存在一条独立的抑制赤蚁孵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5.
为探索简化的核移植程序,本研究分析不同成熟培养时间、去核过程中紫外光照时间、融合电压强度、激活剂种类、不同培养方法对绵羊去透明带卵母细胞核移植的影响。结果表明:卵母细胞成熟培养18~19 h后去除透明带,其极体排出和附着效果最佳。采用1.9 kV/cm直流电压融合去核卵母细胞与颗粒细胞,融合率为88.2%,效果最好。离子霉素对重构胚具有较好的激活效果,卵裂率为82.1%,囊胚率为10.4%;压制WOW(s孔中孔)发育组卵裂率和囊胚发育率与四孔板培养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但卵裂率和囊胚发育率并不高;去除透明带的绵羊卵母细胞采用衰减1/4的UV照射10 s辅助去核后,卵裂率为35.6%,但重构胚未能发育至囊胚。结果显示,通过去透明带辅助显微操作去核的方法进行的绵羊体细胞克隆程序较易掌握。 相似文献
106.
AM真菌与根瘤菌对紫花苜蓿镰刀菌萎蔫和根腐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探究了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摩西管柄囊霉与苜蓿中华根瘤菌对紫花苜蓿尖孢镰刀菌萎蔫和根腐病的影响,以期为合理利用两类共生菌,提高苜蓿抗病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共8个处理,分别为接种或不接种AM真菌、根瘤菌和病原菌以及两两组合。与对照相比,AM真菌降低紫花苜蓿萎蔫和根腐病发病率80.13%(P<0.05)。AM真菌和根瘤菌互作促进苜蓿养分吸收、叶绿素合成,互作处理较对照叶绿素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 value,SPAD值)提高61.85%,茎叶N含量提高26.5倍、P含量提高54.3倍,紫花苜蓿茎叶干重提高23.4倍(P<0.05)。AM真菌促进了紫花苜蓿根瘤的形成,较对照根瘤数多111.73%;AM真菌与根瘤菌二者互作,进一步促进了紫花苜蓿生长、养分吸收,降低了紫花苜蓿发病率,同时显著影响紫花苜蓿根系相关生化指标。互作处理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41.05%,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活性33.9%,茉莉酸(jasmonic acid,JA)浓度23.32%,木质素(lignin)16.92%,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 2O 2)浓度分别降低26.68%,9.63%和25.26%,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降低24.57%。综上所述,摩西管柄囊霉与苜蓿中华根瘤菌互作,可有效减轻紫花苜蓿镰刀菌萎蔫和根腐病的发生,二者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07.
本研究对7 945窝大白母猪妊娠周期、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弱仔数、畸形数、死仔数、木乃伊及死胎数9个繁殖性状进行了最小二乘分析,分析了胎次、配种季节及妊娠周期分类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并利用动物模型REML(约束最大似然)方法估计动物繁殖性状的遗传力及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结果表明,胎次对畸形数(P=0.2619)和木乃伊(P=0.4639)影响不显著(P >0.05),对其他7个繁殖性状影响极显著(P <0.01);配种季节对妊娠周期、产活仔数、弱仔数、木乃伊、死仔数及健仔数影响极显著(P <0.01),对畸形数(P=0.3993)影响不显著(P> 0.05),对总产仔数和死胎数影响显著(P <0.05).妊娠周期对木乃伊影响显著(P <0.05),对其他7个性状影响极显著(P <0.01).妊娠周期遗传力最高,为0.34,其他繁殖性状遗传力都低于0.2,为低遗传力性状.总产仔数与妊娠周期之间存在负遗传相关(rg=-0.10),与产活仔数及健仔数之间存在较强的正遗传相关,遗传相关都超过0.80.妊娠周期与其他繁殖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较小,最高的为妊娠周期与畸形数之间的遗传相关为-0.17.由此得出结论,妊娠周期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妊娠周期不仅受到胎次、季节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总产仔数等繁殖性状的影响,妊娠周期可作为养猪生产的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108.
109.
110.
伊维菌素纳米乳透皮制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试验研制伊维菌素纳米乳透皮制剂,并对其理化性能、稳定性、体外药物释放及透皮性能进行评价。采用三元相图筛选不同载药量的纳米乳,确定最佳载药量;采用响应面优化设计筛选纳米乳处方,考察了伊维菌素纳米乳的平均粒径、电位、形态、pH、黏度等性能;分别采用透析袋法和Franz扩散池法比较伊维菌素纳米乳透皮制剂与市售伊维菌素皮肤涂剂的体外释放行为和透皮性能。结果显示,载药量为2.00%时,纳米乳区域最大、最稳定;获得的优选处方为聚氧乙烯蓖麻油 :二乙二醇单乙基醚 :油酸乙酯 :伊维菌素 :水=26 :12 :7: 2: 53;所得伊维菌素纳米乳的平均粒径为18 nm;伊维菌素纳米乳在室温条件和4 ℃冰箱中保存1年仍稳定;其24 h皮肤累积渗透量和滞留量分别是市售伊维菌素皮肤涂剂的3.24和2.05倍。研究结果表明,研制的新型伊维菌素纳米乳透皮制剂具有制备工艺简便、稳定性好、透皮性能好等优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