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48篇
  免费   1799篇
  国内免费   2542篇
林业   1740篇
农学   1411篇
基础科学   1269篇
  2622篇
综合类   13520篇
农作物   1956篇
水产渔业   1120篇
畜牧兽医   4303篇
园艺   1975篇
植物保护   1173篇
  2024年   226篇
  2023年   571篇
  2022年   1218篇
  2021年   1268篇
  2020年   1138篇
  2019年   1103篇
  2018年   809篇
  2017年   1299篇
  2016年   865篇
  2015年   1286篇
  2014年   1380篇
  2013年   1689篇
  2012年   2370篇
  2011年   2376篇
  2010年   2213篇
  2009年   1865篇
  2008年   1995篇
  2007年   1808篇
  2006年   1504篇
  2005年   1249篇
  2004年   806篇
  2003年   405篇
  2002年   490篇
  2001年   456篇
  2000年   413篇
  1999年   16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5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研究双酰胺类杀虫剂四唑虫酰胺对斜纹夜蛾的室内生测和田间药效试验。【方法】采用人工饲料混药法测定四唑虫酰胺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毒力,采用机率值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用SAS统计分析系统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和LD50。用喷洒药剂悬浮液的方法进行田间试验,使用邓肯新复极差法(DMRT)对不同处理防治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四唑虫酰胺对斜纹夜蛾的LD50为0.58 μg/g,氯虫苯甲酰胺对斜纹夜蛾的LD50为1.12 μg/g,四唑虫酰胺的杀虫活性较高,但与氯虫苯甲酰胺的差异不显著。药后3 d,18%四唑虫酰胺悬浮剂7.5和10 mL/667m2处理对斜纹夜蛾的防效分别为85.00%和87.87%,显著高于5.0 mL/667m2 药剂处理,与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45 mL/667m2处理差异不显著。药后7 d,18%四唑虫酰胺悬浮剂 3个浓度处理对斜纹夜蛾的防效与5%氯虫苯甲酰胺 45 mL/667m2处理差异不显著。药后 14 d,18%四唑虫酰胺悬浮剂10 mL/667m2处理的防效显著高于5.0和7.5 mL/667m2药剂处理,但与5%氯虫苯甲酰胺 45 mL/667m2处理差异不显著。【结论】18%四唑虫酰胺悬浮剂对斜纹夜蛾具有良好的的防治效果,且随着浓度增高其防效增大。  相似文献   
992.
为探究清远市龙塘镇电子垃圾拆解区内土壤重金属污染扩散程度及其潜在生态风险,本研究在白鹤塘、大坑寮、松源塘、对面岗4个村庄,采集荒地、旱地、水田土样共44个,分析土壤样品中As、Cd、Cr、Cu、Ni、Pb、Zn、Hg的含量,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风险评估,采用反距...  相似文献   
993.
为鉴定本实验室前期筛选的一株纤维降解菌,并优化其发酵白酒糟的条件,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并结合菌株形态和部分生理生化方法进行菌株鉴定,随后利用该菌进行白酒糟发酵试验.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然后根据发酵后白酒糟营养成分变化,确定用于正交试验的各因素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确定最适发酵条件,最...  相似文献   
994.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针对人工田间麦穗计数及产量预测效率低的问题,基于深度学习提出了一种高分辨率的小密集麦穗实时检测方法。对麦穗图像数据集进行图像分割、标注、增强预处理,基于Tensorflow搭建YOLOv4网络模型,调整改进后对其进行迁移学习;与YOLOv3、YOLOv4-tiny、Faster R-CNN训练模型进行对比,对改进模型的实用性与局限性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影响麦穗检测模型性能的关键因素。通过图像分割的方式,证明了通过改变图像分辨率确定麦穗所占图像最优像素比,可以提高前景与背景差异,对小密集麦穗有显著效果。通过对改进模型的测试,表明该模型检测精度高,鲁棒性强。不同分辨率、不同品种、不同时期的麦穗图像均类平均精度(mAP)为93.7%,单张图片的检测速度为52帧·s-1,满足了麦穗的高精度实时检测。该研究结果为田间麦穗计数以及产量预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5.
构建合理的跨区域多农机调度服务作业系统可以减少传统农机作业调配方式的成本,避免多区域作业农机的盲目流动,提升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目前,跨区域多农机调度服务作业是我国农业的主要作业方式,智能调度模型和优化算法被广泛应用到农机调度中.针对基于时间窗的农机智能调度技术的特点,综述了农机调度与传统车辆调度的区别,以及国内外学者...  相似文献   
996.
为探究清道夫受体3(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a member 3,Scara3)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抵御病原微生物过程中的作用,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克隆得到罗非鱼Scara3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Scara3在健康尼罗罗非鱼组织分布及细菌、病毒感染后...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明确不同生态位风景游憩林的优势树种和结构特征,可揭示风景游憩林构建的规律和存在的问题。  方法  采用群落生态学的方法,以900 m2样方为单元,分别在佛山千灯湖公园(20个样方)、文华公园(40个样方)、平洲公园(20个样方)设置风景游憩林群落样地,结合高分遥感影像,进行每木调查。先对径级、高度级和冠面积划分等级,再进行不同类型风景游憩林的差异分析。  结果  ①千灯湖公园的大径级、大高度级和大冠面积等级的主要树种为非洲楝Khaya senegalensis,均比文华公园和平洲公园单一;②在3个样地的有林地和建筑旁林地中,中径级乔木占相对优势明显,大径级乔木占比最少,疏林地和亲水林地小径级乔木占相对优势明显,大径级乔木占比最少;③在3个样地的有林地和建筑旁林地中,中层乔木占比最多,上层乔木占比最少,疏林地和亲水林地下层乔木相对优势明显,上层乔木占比最少;④在3个样地的风景游憩林中,中冠面积等级乔木占比最多,大冠幅等级占比最少。  结论  3个样地森林群落均具备热带或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植物区系特征。3个样地的有林地和疏林地(核心林地)、亲水林地和建筑旁林地(边缘林地)内部径级分布均表现出差异。风景游憩林所在位置由城市核心区、次核心区、城郊的过渡,其高度级分布差异逐渐变小。由于树冠是受人为干扰影响最强的生长指标,须开展长期的动态冠面积监测才能反映真实的分布趋势。图3表4参20  相似文献   
998.
农田有机碳库是唯一可在较短时间尺度上通过合理利用而进行适度调节的碳库,农田土壤有机碳高精度制图对进一步明析地理环境背景,提升区域土壤固碳潜力,促进碳交易、碳中和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广东省为研究区,在中大空间尺度区域综合特征分区的基础上,基于地理探测器确定农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异的变量结构,分区构建分层多元复合模型,根据208 503个土壤采样点数据编制研究区高精度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耦合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引入多距离空间聚类进行中大空间尺度综合特征分区,能够显著收敛样本离散程度,土壤有机碳样本标准偏差均值、方差均值较未分区前分别下降0.55、3.53,Moran''s I指数上升0.08。受自然环境与人为扰动双重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变量众多,且不同综合特征分区内变量结构差异较大,年均降水量、海拔高度、地形坡度等变量在不同特征分区的影响力存在显著差异,土地利用方式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变量对不同特征分区均存在较大的影响力。基于地理探测器构建的分层多元复合模型,较好地解决了中大尺度和复杂情景下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异规律与空间突变的同步表达矛盾,抑制了多变量插值噪声增加,其综合精度较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K)、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和普通克里格(OK)分别提升6.45%、10.45%和7.50%。在大密度样本集支持下,综合区域综合特征分区、地理探测器、分层多元复合模型等技术手段编制的广东省高精度农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图,预测结果准确,空间细节表达清晰,为编制大空间尺度的土壤有机碳分布图探索了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99.
在乡镇尺度厘清商品粮生产基地的撂荒耕地问题,对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产GF-1号遥感影像,耦合撂荒耕地的影响因子及影像波谱信息,以撂荒耕地问题较为突出的四川省武胜县为案例区域,探索应用MaxEnt模型提取常年性、季节性撂荒耕地信息的潜力,揭示撂荒耕地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MaxEnt模型识别撂荒耕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均大于0.9,混淆矩阵总精度大于80%,季节性撂荒耕地面积与统计年鉴的相对误差不超过10%。受高程影响,常年性撂荒耕地主要集中分布于海拔超过300 m的丘陵山区,少数零星分散于嘉陵江两岸地势低缓的地区;季节性撂荒耕地各镇均普遍分布,局部呈片状分布特征。在2015—2018年研究时段内,常年性、季节性撂荒耕地面积和撂荒耕地总面积均保持平稳态势。研究认为,MaxEnt模型在提取撂荒耕地信息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和优势;常年性与季节性撂荒耕地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前者归因于海拔、交通及灌溉条件,后者归因于海拔、耕作半径和灌溉条件。研究丰富了基于遥感影像提取撂荒耕地信息的方法,增强了撂荒耕地时空分异特征与归因的认知,为乡村耕地合理利用与管理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明确玉米秸秆生物炭对天人菊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和根际真菌群落等环境因子变化规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提高玉米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盆栽天人菊土壤中分别施入20、40、60和80 g/kg的玉米秸秆生物炭,以不添加玉米秸秆生物炭处理为对照(CK),于盛花期测定各处理天人菊根际土壤的速效养分(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和脲酶活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并分析玉米秸秆生物炭作用下天人菊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真菌群落结构间的相关性。【结果】与CK相比,土壤中施入20~60 g/kg玉米秸秆生物炭可显著提高天人菊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P<0.05,下同),极显著提高速效钾、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P<0.01,下同);在土壤酶活性方面,土壤中施入20~80 g/kg玉米秸秆生物炭对CAT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施入40 g/kg玉米秸秆生物炭极显著提高脲酶活性,但施入量达80 g/kg时极显著降低脲酶活性。即玉米秸秆生物炭能有效改变天人菊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且以施入40 g/kg的效果最佳。施入玉米秸秆生物炭能调控天人菊根际土壤的真菌群落结构,也是以施入40 g/kg的真菌物种相对丰度较高,生物炭作用效果最明显。在门分类水平上,各玉米秸秆生物炭处理天人菊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中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绝对优势菌门,其次是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和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在科分类水平上,优势菌科为子囊菌门的6个科[毛壳菌科(Chaetomiaceae)、小囊菌科(Microascaceae)、丛赤壳科(Nectriaceae)、毛球壳科(Lasiosphaeriaceae)、子囊菌科(Ascomycoceae)和毛孢壳科(Coniochaetaceae)]及接合菌门的被孢霉科(Mortierellaceae),且毛壳菌科、小囊菌科、从赤壳科、子囊菌科、被孢霉科及毛孢壳科等6个根际土壤优势菌科均表现为各玉米秸秆生物炭处理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CK。天人菊根际土壤理化特性指标与子囊菌门和接合菌门及子囊菌科、被孢霉科和毛孢壳科的相对丰度密切相关。【结论】玉米秸秆生物炭可活化天人菊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改变土壤真菌群落结构,进而提高土壤肥力,其中以施入40 g/kg玉米秸秆生物炭的作用效果最佳,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