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2篇
林业   30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8篇
  29篇
综合类   130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81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化肥减量对麦田土壤微生物量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化肥减量和有机培肥配施对冬小麦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单施常量化肥(表示为NPK,分别施尿素、磷酸二铵和硫酸钾251.8、255.7和375.2kg.km-2)为对照,设置不同化肥(不减量、减量30%、减量50%和减量70%)和有机肥(18 000、25 500和34 500kg.km-2,分别用LM、MM和HM表示)配施处理,采用系列稀释平板法和氯仿熏蒸培养法分别测定了不同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以及微生物区系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增加了麦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以及细菌、固氮菌、放线菌等微生物数量,但不影响土壤真菌数量。施肥效果在化肥不减量时随有机肥施用量增加呈上升趋势,在化肥减量时以50%NPK+MM处理最佳。说明化肥适度减量和配施有机肥能够改善土壤微生物量,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52.
为探索冬小麦抗寒性的分子机制,以168个花培3号×豫麦57的双单倍体株系为作图群体,利用已构建含有324个SSR标记的遗传图谱,对电导法测定低温(−18℃)处理后的叶片膜透性进行QTL定位。利用完全区间作图法,在3种环境下共检测到21个与叶片膜透性相关的加性QTLs,分布于1B、2A、3A、3B、5B、6A、6B、6D、7B和7D染色体上,其中4个位点(qCMP-1B-1、qCMP-3B-2、qCMP-5B-1和qCMP-5B-4)遗传贡献率大于10%,属主效基因,其余QTL的遗传贡献率较小,属微效基因。3种环境条件下在5B染色体的Xgwm213–Xswes861.2区间检测到共同位点,与Xswes861.2的遗传距离为0 cM,其中qCMP-5B-1 (环境1)和qCMP-5B-4 (环境3)的贡献率高达17.5%和14.0%。研究结果对于小麦抗寒标记选择和抗寒育种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3.
有机培肥化肥减量对夏玉米含碳率及固碳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施肥措施对玉米固碳能力的影响,以传统施肥为对照,设置化肥减量增施有机肥和秸秆6个处理,在玉米抽穗期、吐丝期和成熟期取样,分析不同器官含碳率和固碳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玉米植株器官含碳率有差异,地上器官(叶、茎、籽粒等)含碳率显著高于地下器官(根)。化肥减量30%增施有机肥和化肥减量30%增施秸秆2个处理相对化肥减量50%和化肥减量70%处理能有效提高玉米全株含碳率。化肥减量增施有机肥不仅提高植株收获物籽粒的含碳率,还增加还田产物茎和叶器官的含碳率。对不同处理玉米区域固碳量分析表明,玉米地上部分固碳量显著高于地下部分,化肥减量增施有机肥各处理平均区域固碳量高于化肥减量增施秸秆处理。  相似文献   
54.
3个构树无性系幼龄材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工培育的3个构树无性系幼龄材为试验材料,对其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和分析,并揭示不同构树无性系幼龄材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构树1号木材的纤维长度和长宽比最大,分别为684.95 μm和57.51,构树3号木材的纤维长度和长宽比最小,分别为482.65 μm和34.73;3个构树无性系木材的纤维...  相似文献   
55.
为缓解西北风沙区冬季地面裸露、风蚀严重的问题,以3种油菜类型共20个油菜品种为试材,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于油菜成熟期分析油菜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干质量、主根长、主根直径、直径小于2mm的总根长、根尖数等根系指标及油菜根际土的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质量分数的差异,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旨在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品种油菜根系差异以及根系对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进而为选择出根系发达的油菜类型和油菜品种增加相应的实践经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油菜、同一类型不同品种油菜间的根系指标及根际土养分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1)甘蓝型和白菜型油菜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尖数、直径小于2mm的总根长普遍大于芥菜型,其中甘蓝型油菜的根表面积相对芥菜型提高15.10%~94.00%;芥菜型油菜的根体积和根干质量最大,其中芥菜型油菜平均根体积分别比白菜型、甘蓝型油菜平均根体积提高11.26%、12.39%,平均根干质量分别减少49.77%和43.14%;芥菜型和甘蓝型油菜的主根长和主根直径普遍大于白菜型油菜。(2)3种油菜类型根际土壤全氮、速效钾、有机质质量分数大体上符合芥菜型白菜型甘蓝型的趋势,速效磷质量分数表现为白菜型芥菜型甘蓝型。(3)油菜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尖数、直径小于2mm的总根长与各养分指标呈负相关;油菜根表面积、根长、根尖数越大,养分吸收越多;芥菜型油菜主根发达,生物量大,可在土壤贫瘠、易风蚀的区域种植用于防风固土,培肥地力;甘蓝型油菜根系表面积大,可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方种植用于收获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56.
试验旨在研究热应激情况下镁、硒、铬联合添加对肉仔鸡血清生化指标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选用240只1日龄AA肉公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T1为常温对照组,T2、T3、T4为热应激组。T1、T2饲喂基础日粮,T3、T4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镁、硒、铬2000、1.5、1.5mg/kg和4000、3.0、3.0mg/kg。结果表明:T3、T4组热应激鸡只死亡率显著降低,血清TP、ALB、GLOB、HDL水平显著升高(P0.05),GLU、BUN、TC含量显著降低(P0.05)。同时,T3、T4组的GPT、CK酶活力及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表明,联合添加镁、硒、铬能有效改善热应激肉鸡的血液生化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减轻热应激对机体的损伤,从而降低鸡只死亡率。  相似文献   
57.
 以小桐子油枯为基本原料进行高温堆肥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玫瑰废弃物与小桐子油枯(1∶1,1∶2,1∶5)混合堆肥体系中温度、总氮(TN)、水溶性NH+4-N,水溶性NO-3-N和游离氨基酸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纯小桐子油枯(对照)的NH+4-N, NO-3-N,游离氨基酸在堆肥进程中的浓度最高,以配比1∶5,12,1∶1的顺序浓度依次增加。适当加入玫瑰废弃物(1∶5),能使TN损失最少,也能增加一定的NH+4-N,NO-3-N,游离氨基酸浓度。  相似文献   
58.
采用癸、C172种培养基进行了9 a的小麦花药培养脱分化试验,共计接种杂交组合505个。结果表明,癸培养基愈伤组织平均诱导率为5.36%,C17培养基为4.38%,癸培养基比C17培养基的诱导率提高了22.4%,且愈伤组织诱导率较稳定,二者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试验表明,癸培养基是适宜于黄淮麦区的小麦花药培养的脱分化培养基。  相似文献   
59.
60.
【目的】研究牛胎儿睾丸支持细胞对牛早期胚胎的体外发育是否有促进作用。【方法】从屠宰场采集5~7月龄胎牛睾丸,经原代和传代培养制备牛胎儿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SCs)饲养层,对比原代和传代胎牛睾丸SCs与牛体外受精卵共培养时受精卵的发育情况;分别以4×104,2×104mL-1两个密度接种传代胎牛睾丸SCs与牛受精卵体外共培养,并以培养液中无牛胎儿睾丸SCs饲养层为对照,研究体外牛胎儿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 cells,SCs)对牛受精卵体外发育的影响。【结果】与牛受精卵体外共培养时,接种密度为2×104mL-1传代胎牛睾丸SCs饲养层共培养组的卵裂率(79.3%)高于原代牛胎儿睾丸SCs饲养层共培养组(69.2%),但差异不显著(P>0.05);囊胚发育率(41.3%)极显著地高于原代SCs饲养层共培养组(16.7%)(P<0.01)。接种密度为4×104mL-1传代牛胎儿睾丸SCs饲养层共培养组的卵裂率大于接种密度为2×104mL-1传代牛胎儿睾丸SCs饲养层共培养组和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胚胎发育率极显著地低于接种密度为2×104mL-1传代牛胎儿睾丸SCs饲养层共培养组和对照组。【结论】制备的传代牛胎儿睾丸SCs饲养层,能有效促进牛体外受精卵的体外发育,提高囊胚发育率;接种的传代牛胎儿睾丸SCs饲养层密度过大,将严重影响牛体外受精卵的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