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078篇 |
免费 | 613篇 |
国内免费 | 103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313篇 |
农学 | 1305篇 |
基础科学 | 759篇 |
1515篇 | |
综合类 | 4481篇 |
农作物 | 624篇 |
水产渔业 | 487篇 |
畜牧兽医 | 1800篇 |
园艺 | 704篇 |
植物保护 | 7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161篇 |
2022年 | 392篇 |
2021年 | 478篇 |
2020年 | 444篇 |
2019年 | 491篇 |
2018年 | 306篇 |
2017年 | 451篇 |
2016年 | 384篇 |
2015年 | 533篇 |
2014年 | 556篇 |
2013年 | 663篇 |
2012年 | 833篇 |
2011年 | 959篇 |
2010年 | 899篇 |
2009年 | 832篇 |
2008年 | 793篇 |
2007年 | 814篇 |
2006年 | 638篇 |
2005年 | 560篇 |
2004年 | 305篇 |
2003年 | 225篇 |
2002年 | 210篇 |
2001年 | 211篇 |
2000年 | 226篇 |
1999年 | 189篇 |
1998年 | 171篇 |
1997年 | 130篇 |
1996年 | 119篇 |
1995年 | 121篇 |
1994年 | 112篇 |
1993年 | 88篇 |
1992年 | 94篇 |
1991年 | 47篇 |
1990年 | 47篇 |
1989年 | 50篇 |
1988年 | 46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2篇 |
1962年 | 1篇 |
1956年 | 3篇 |
195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61.
环丙沙星对实验性猪支原体性肺炎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环丙沙星及对照药物对猪肺炎支原体的最小抑菌浓度,其中环丙沙星的抗支原体活性最强,最小抑菌浓度为0.01μg/ml。通过给18头健康猪气管内接种含有猪肺炎支原体的病肺悬液,复制具有典型症状的猪支原体性肺炎疾病模型,并进行环丙沙星2.5、5.0mg/kg肌注给药对实验性猪支原体性肺炎的疗效实验及血浆药物浓度监测,两组治愈率分别为83.3%(5/6)和100%(6/6)。治疗组多剂量给药期间,第1、3、5、7、9次给药后0.5及6h的血浆药物浓度,在2.5mg/kg剂量组平均为0.41μg/ml和0.17μg/ml,5.0mg/kg剂量组平均为0.71μg/ml和0.28μg/ml。两剂量组环丙沙星均无蓄积作用。 相似文献
62.
63.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由介入政策过程的诸因素构成。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相互约束的逻辑关系。根据介入政策过程的不同环节,将政策系统分为环境系统、过程系统、政策领域和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64.
采用瞬时取样法对圈养的2对蓝鹇和2组白鹇繁殖期行为的时间节律进行了初步研究,分别选择蓝鹇和白鹇繁殖行为较为明显的时期,各记录15 d,即蓝鹇为2008年3月30日~4月15日(12、13日因故未观察),白鹇为2008年4月16~30日;每天观察12 h,即从7:00~19:00。结果表明第一组蓝鹇和白鹇的繁殖行为都明显少于第二组蓝鹇和白鹇,蓝鹇和白鹇的繁殖行为的发生次数随日期出现波动,两物种繁殖行为的高峰多在早晚时段。蓝鹇和白鹇的产蛋周期分别为3~4 d和1~3 d;两物种雌性个体在产蛋前均有较多繁殖行为发生;两物种的繁殖对配对个体日间发情的同时性要求均不高,白鹇的繁殖与配对个体繁殖行为发生的绝对频次多少也无关,蓝鹇的繁殖与配对个体繁殖行为发生绝对频次多少的关系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65.
沙地一年生植物五星蒿的构件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甘肃省古浪县鸣沙咀,对典型沙生植物五星蒿Bassia dasyphylla形态及生物量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冠幅、地径、根深、根幅、侧根数量与长度均与高度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其中地上部形态指标与高度的相关程度相对地下部较高;枝条分枝数量较多,一级分枝数为30.40个,二级分枝数达到了260.87个。五星蒿单株平均生物量为75.21 g,其中地上生物量为67.83 g,地下生物量仅为7.38 g;地上生物量集中于1030 cm,占地上生物量的77.64%,各构件依生物量的大小依次为:枝条、果实、叶片;地下生物量集中于010 cm,占地下生物量的76.29%,侧根较主根发达;不同层次间各构件鲜、干生物量的差异性基本相似,地上部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020、2030与3040、4050 cm之间,地下部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010与1020、2030 cm之间,其他各层次相互之间的差异相对不显著。 相似文献
66.
67.
为科学准确地评判河西走廊苜蓿主产区紫花苜蓿饲草生产中施肥措施对其产品质量及生产收益的影响,本研究以“甘农3号”紫花苜蓿为材料,通过2016、2017年2年田间试验,以该区域紫花苜蓿饲草生产的平衡施肥推荐方案(N 103.5 kg·hm-2、P2O5 105 kg·hm-2、K2O 90 kg·hm-2)为对照,探讨了不施肥及3种不完全施肥(缺氮偏施、缺磷偏施、缺钾偏施)处理下紫花苜蓿的生产性能,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其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肥措施各处理均显著提高紫花苜蓿产量、蛋白总量,降低其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提高了相对饲用价值,从而改善了紫花苜蓿品质,并有效增加了经济效益;与氮、磷、钾平衡施肥相比,各偏肥处理的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均显著低于平衡施肥,尤以缺磷偏施的降幅最大,2016、2017年2年的产量和蛋白总量降幅分别达到25.9%、25.7%和33.4%、33.1%。因此,磷是河西荒漠灌区紫花苜蓿饲草生产的养分限制因子,氮、磷、钾对该地区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影响顺序为:磷>氮>钾。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分析出河西荒漠灌区紫花苜蓿的施肥效应为氮、磷、钾平衡施肥的经济效益最优,为DEA有效;不完全施肥的3个评价单元及不施肥评价单元为DEA无效,其中,不施肥经济效益最低,3个不完全施肥评价单元中的缺磷偏肥的紫花苜蓿经济效益比缺氮偏肥和缺钾偏肥更低;另外还以DEA模型推算出不同施肥措施下紫花苜蓿饲草生产经济效益改进的具体方案,其中,不施肥的紫花苜蓿饲草生产需调整的幅度最大,调整额度达10678.88 CNY·hm-2,各施肥措施需调整的幅度排序为:不施肥>缺磷偏施>缺氮偏施>缺钾偏施。 相似文献
68.
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与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调查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环境与传染源构比,找出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和场所,进一步揭示流行规律,为制定血防对策提供依据.调查范围为鄱阳县及两乡四村.结果,草洲钉螺占99.4%,90%以上牛上洲放牧,人粪流放率31%,其中渔民78%,牛粪流放率78%,其中64%直接污染草洲水体,野粪构比中牛占92.8%,传播粪量牛占98.85%,人占0.96%,其中渔民占0.12%.结论认为湖区疫情重,主要传染源是牛,主要感染途径是接触疫水,疫水形成的主因是牛上洲放牧,主要感染场所是草洲及周边水体.增加血防投入,稳定队伍,实施查治病和"四个突破"为主体的防治策略,控制畜源性传染源,净化环境与草洲,切断传播途径,才能有效控制血吸虫病. 相似文献
69.
高温条件下湿度对肉用仔鸡干物质和能量采食量及代谢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4~5周龄艾维茵肉用仔鸡216只和6~7周龄180只分两阶段进行了试验,第1阶段同在32℃气温下设置30%,60%,90%相对湿度,第2阶段,同在30℃气温下设置30%,60%,90%相对湿度,分别测定对干物质及能量的采食量和表观代谢率.每个处理设6个重复,每阶段试验期为2周.结果表明,高温条件下,相对湿度显著影响4~5周龄肉仔鸡的干物质采食量和能量采食量(P<0.05),而对6~7周龄肉鸡无显著影响;高温条件下6~7周龄高湿组的干物质代谢率和能量代谢率较高(P<0.05),而4~5周龄阶段这一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0.
细叶百合低温解除休眠过程中鳞茎内糖分及相关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低温处理打破细叶百合鳞茎休眠,探讨细叶百合鳞茎解除休眠过程中的糖类化合物及蔗糖、淀粉代谢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鳞茎休眠解除过程中伴随着旺盛的糖类代谢活动,淀粉含量下降,淀粉酶活性升高。内层鳞片在冷藏60 d时可溶性糖含量达到峰值,贮藏前期,蔗糖含量,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上升,SPS和SS协同控制蔗糖代谢及转运。冷藏条件下鳞片及顶芽内淀粉向可溶性糖方向代谢过程中促进了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活性的增加。各种淀粉代谢相关酶在鳞茎冷藏不同时期和不同部位的作用规律不同。鳞茎各个部位总可溶性糖含量与蔗糖、葡萄糖含量及淀粉磷酸化酶(SP)、SS、α-及β-淀粉酶活性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糖类代谢成为鳞茎休眠解除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