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900篇 |
免费 | 839篇 |
国内免费 | 181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88篇 |
农学 | 903篇 |
基础科学 | 718篇 |
1565篇 | |
综合类 | 7562篇 |
农作物 | 1366篇 |
水产渔业 | 828篇 |
畜牧兽医 | 2573篇 |
园艺 | 1219篇 |
植物保护 | 8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9篇 |
2023年 | 352篇 |
2022年 | 792篇 |
2021年 | 723篇 |
2020年 | 691篇 |
2019年 | 697篇 |
2018年 | 510篇 |
2017年 | 789篇 |
2016年 | 586篇 |
2015年 | 792篇 |
2014年 | 851篇 |
2013年 | 1024篇 |
2012年 | 1316篇 |
2011年 | 1470篇 |
2010年 | 1377篇 |
2009年 | 1101篇 |
2008年 | 1256篇 |
2007年 | 1089篇 |
2006年 | 857篇 |
2005年 | 634篇 |
2004年 | 448篇 |
2003年 | 229篇 |
2002年 | 229篇 |
2001年 | 228篇 |
2000年 | 241篇 |
1999年 | 79篇 |
1998年 | 7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4篇 |
1962年 | 4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基于GIS和RS的辽西地区土壤侵蚀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侵蚀是土地退化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以辽西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修正的土壤流失方程(RUSLE)计算了辽西地区的土壤侵蚀量,对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分级,同时对不同的土壤侵蚀强度在数量上、空间分布及与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关性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西地区的土壤侵蚀强度等级以轻度为主,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均有发生,但所占百分比不大;朝阳市是辽西地区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葫芦岛市次之,锦州市和阜新市土壤侵蚀状况一般;辽西地区的微度、轻度、中度侵蚀主要分布在旱地上,强度、极强度和剧烈侵蚀主要分布在中覆盖度的草地、有林地和疏林地上;增加林地、草地的覆盖度,减少坡耕地的分布是减少辽西地区土壤侵蚀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92.
993.
合适的造林树种能够提高生态系统恢复功能。为研究何种造林树种对退化砂石山地地区植被恢复较好,以山东省退化山地生态造林区为研究区,调查分析了生态造林对草本层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5种造林树种林分下共有草本植物64种,刺槐林下草本植物最少,且优势种明显;(2)5种人工林下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均为:坡下部 > 坡中部 > 坡上部,经济林高于用材林,混交林高于纯林,针叶林高于阔叶林;(3)5种人工林下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均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4)群落多样性与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且随着多样性的增加,生物量的增幅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4.
Xiu-mei DONG Jing TAO Ting-ting LI Ping ZHANG Yan ZHU Yu TANG Rui-hong SU Dong-fang SHI 《农业科学学报》2019,18(8):1936-1943
An agglutination test based on colored silica nanoparticles (colored SiNps) was established to detect serotype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Monodisperse colored SiNps were used as agglutination test carriers. The colored SiNps were prepared through reverse microemulsion with reactive dyes, sensitized with 11 kinds of mono-specific antibodies against P. aeruginosa, and denoted as IgG-colored SiNps. Eleven kinds of IgG-colored SiNps were individually mixed with P. aeruginosa on a glass slide. Different serotypes of P. aeruginosa could be identified by agglutination test with evident agglutination. The P. aeruginosa could be detected in a range from 3.6 × 105 to 3.6 × 1012 cfu mL?1. This new agglutination test was confirmed to be a specific, sensitive, fast, easy-to-perform, and cost-efficient tool for the routine diagnosis of P. aeruginosa.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铝对花生根系膜脂过氧化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铝对耐铝性不同的两个花生品种根系膜脂过氧化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铝胁迫下,桂花21根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不大,而桂花23的SOD活性呈下降趋势;两个品种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上升趋势,桂花21上升的幅度大于桂花23的;桂花21根系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升高后下降,桂花23的则下降;两个品种的脯氨酸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含量均增加,但与对照相比,桂花21的脯氨酸升高的量大于桂花23的,桂花21 O2-.升高的量小于桂花23的;桂花23的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而桂花21没有明显变化;两个品种根系电解质渗漏率均升高,桂花23上升的量大于桂花21的。 相似文献
998.
999.
不同管理方式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及去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随着氮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已有许多通过不同施氮水平调控,分析作物养分吸收,提高氮素利用率的相关研究,但是关于高产体系下作物花前花后氮素利用、转移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探讨传统(CT)和优化(YH)两种栽培体系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及去向的影响。分析高产条件下化肥氮的作物吸收土壤残留损失的新变化,解析小麦花前花后氮素利用、转移规律,探讨肥料氮、土壤氮与作物氮之间的关系。【方法】在传统和优化两种栽培体系定位试验中设置15N 微区,采用将15N 标记的尿素表施的方法,通过测定植株、土壤样品分析氮素利用特征。新鲜土壤 NH+4-N和NO-3-N 含量采用TRACCS 2000型流动分析仪测定。15N土壤及植物全氮用美国THERMO finnigan 公司的稳定同位素质谱仪Delta plusXP 测定。【结果】在该试验条件下,优化管理小麦籽粒产量和吸氮量均显著高于传统处理,分别比传统管理高35%和34%。优化管理15N利用率比传统管理高,差异达显著水平。小麦各器官中氮素的累积量及向籽粒中的转移量均表现为来自土壤氮高于来自肥料中的氮,说明土壤氮是小麦生长的主要氮源。传统管理籽粒氮素大部分来源于花前累积,转运氮的贡献率为81.65%,优化管理为62.14%。优化管理土壤硝态氮及15N含量显著低于传统管理;开花期传统管理土壤表层硝态氮及15N大量累积;收获后4060 cm土层15N 出现累积峰,氮肥随水向下运移。两种管理方式的小麦当季化肥去向均表现为土壤残留作物吸收损失;传统管理土壤氮肥残留率高达 69.33%,优化管理较低,为39.17%。【结论】在优化栽培体系中冬小麦施氮量为139 kg/hm2 时,小麦籽粒产量达到高产且氮肥高效利用。合理调控氮素投入量以及适度的水分胁迫可以实现水氮高效前提下的作物高产。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