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1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121篇
林业   68篇
农学   59篇
基础科学   59篇
  194篇
综合类   808篇
农作物   80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246篇
园艺   102篇
植物保护   8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以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为研究区,通过无人机遥测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对生态果园水土保持措施进行图斑化、信息化管理研究.结果表明:无人机遥测技术获取的不同阶段的航飞影像可用于生态果园改造的动态监测;利用Agisoft photoscan软件处理航飞影像可生成高分辨的数字正射影像(DOM)以及数字地表模型(DSM)数据;利用生成的DOM,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可获取生态果园水土保持措施的分布、数量、长度等信息,建立生态果园水土保持措施数据库,并输出报表和专题图.经与实际量测长度验证,基于DOM提取的长度平均精度为97.99%;与实测坡度验证,基于DSM数据提取的坡度平均精度为88.91%.无人机遥测技术能够快速、准确、自动获取地物的面积、长度、坡度等指标数据,可满足当前水土保信息化的要求,提升综合治理项目实施监测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施工监测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52.
潮土小麦和玉米Olsen-P农学阈值及其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磷农学阈值是指导不同作物磷肥用量并获取最佳经济产量的重要依据,然而,不同地区不同的耕作制度、土壤类型、作物种类、pH、温湿度条件下,作物的磷农学阈值不同。明确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典型潮土区小麦和玉米的磷农学阈值,并分析其差异。【方法】本研究基于“国家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站”25年的定位试验,选取氮、钾肥施用充足和磷肥用量不同的NK (不施磷肥)、NPK (施用氮磷钾化肥)、NPKM (氮磷钾化肥和有机肥配施)、1.5NPKM (高量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NPKS (氮磷钾化肥与玉米秸秆还田配施) 5个处理的试验数据,使用米切里西指数模型 (Mitscherlich exponential model) 拟合小麦和玉米的Olsen-P农学阈值,并通过对比不同土壤磷水平下两种作物的磷吸收利用特性,分析其阈值不同的原因。【结果】获得最大相对产量的95%时,潮土区小麦Olsen-P农学阈值为13.1 mg/kg,玉米Olsen-P农学阈值为7.5 mg/kg。玉米Olsen-P农学阈值低于小麦主要原因:1) 土壤磷水平较低时,小麦对磷缺乏更为敏感,而玉米可保持相对较强的吸磷能力,25年不施磷处理玉米吸磷量是小麦的1.4倍;2) 土壤Olsen-P含量达到玉米阈值,而未能达到小麦阈值时,可保障玉米籽粒、茎秆及小麦籽粒正常生长对磷的需求,但小麦茎秆磷浓度仅能达到相对最大磷浓度的68.9%,严重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生长和获取较高产量的能力;土壤Olsen-P含量提高到小麦阈值后,小麦茎秆磷浓度提高到相对最大磷浓度的80.5%以上,进而可保障小麦获得较高的产量;3) 土壤磷素养分充足时,小麦对磷的吸收量大于玉米,且主要是由于小麦茎秆磷浓度和吸磷量随土壤Olsen-P含量的增加而大幅度增加。【结论】小麦和玉米作为典型潮土区两种重要的粮食作物,Olsen-P农学阈值分别为13.1和7.5 mg/kg。由于两种作物的生理特性不同,小麦对磷素的吸收利用率较低,茎秆需要较高的土壤磷浓度维持正常生长,产量形成对磷养分需求更大。因此,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小麦的磷农学阈值更高,小麦季所需土壤磷供应量大于玉米季。为增强磷肥利用效率,减少磷肥投入量和土壤中磷素的过量累积,玉米季磷肥使用量应适当小于小麦季。当土壤Olsen-P水平高于作物磷农学阈值后,减少或短时间停止施用磷肥并不会对作物产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3.
潮土小麦碳氮含量对长期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潮土21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分析不同施肥模式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的地上部生物量、碳氮含量、碳氮比及碳氮积累量,探讨冬小麦碳氮含量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规律。【方法】试验包括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施氮磷肥(NP)、施氮钾肥(NK)、氮磷钾配施(NPK)、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NPKM)、施氮磷钾肥及玉米秸秆还田(NPKS)7个处理。在2011 2012年冬小麦生长季,分别采集越冬、拔节、灌浆、成熟四个生育时期地上部植株样品,利用Euro Vector EA3000型元素分析仪对小麦植株样品的全碳、全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NPK、NPKM和NPKS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各生育期小麦地上部干重,其中NPKM处理小麦地上部干重在越冬、拔节、灌浆、成熟期分别比CK提高了111%、194%、238%、206%,除越冬期外,等量氮肥条件下,NPK、NPKM和NPKS 3个处理间小麦同一生育期地上部干重无显著差异,说明与氮磷钾配施相比,有机无机配施与秸秆还田这两种措施并不能显著提高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小麦地上部碳含量受不同施肥影响很小,不同生育期小麦地上部碳含量平均值为410 g/kg;小麦成熟期地上部氮含量以N和NK处理最高,分别达到19.4和18.1 g/kg,其中N处理小麦地上部氮含量分别比NPKM和NPKS处理高52%和66%。随着生育期的推移,各处理小麦氮含量逐渐降低,总体表现为越冬期拔节期灌浆期≥成熟期;在整个生育期中各施肥处理碳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而氮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这就使得各施肥处理地上部分C/N比随生育期的推移呈逐渐增加趋势;不同施肥下小麦碳积累量差异性和地上部干物质重差异性规律一致,而不同施肥下地上部氮积累量差异性不同于干物质重的差异性,以NP处理最高,达545 kg/hm2,分别比NPKM和NPKS处理高61%和68%。【结论】施肥方式不能显著改变小麦碳含量但能影响氮含量,因此小麦生物量大小决定了其碳的积累量,相应地,C/N比大小则由氮含量决定。氮磷钾配施、有机无机配施及秸秆还田处理下,小麦具有较高的生物量从而具有较高的碳氮积累量,这有利于增加农田系统碳、氮积累,提升土壤碳、氮肥力。  相似文献   
54.
针对目前我国竹笋剥皮机械化程度低的问题,设计一种刀削结合滚动摩擦进料竹笋剥皮机。根据竹笋物理特性参数和人工剥笋原理,对竹笋剥皮过程进行力学与运动学分析,确定了影响剥皮效率、损伤率和剥净率的主要因素为刀片安装倾角、剥皮辊转速以及滚筒与剥皮辊轴心高度差,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竹笋剥皮机关键部件的设计依据。为获得样机最佳试验物料,以竹笋长度、基部直径作为试验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确定长度为300~320mm、基部直径为29~32mm的竹笋作为剥皮机正交试验物料样本。利用Design-Expert软件设计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并结合实际工作情况确定最优参数组合,结果表明:当刀片安装倾角为30.12°、剥皮辊转速为229.18r/min、滚筒与剥皮辊轴心高度差为15.43mm时,笋肉损伤率为6.81%,笋皮剥净率为94.59%。在该条件下开展验证试验,得到损伤率、剥净率分别为7.10%、93.22%,与优化参数基本一致,满足剥笋要求。  相似文献   
55.
淀粉的回生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淀粉的回生特性对于高含淀粉的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的品质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淀粉本身作为食品添加剂,其回生特性对相应加工食品的贮存期品质变化也有较大的影响.介绍了大米淀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薯类淀粉回生特性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6.
紫花苜蓿常压热风干燥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以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在牧草薄层干燥实验台上研究苜蓿的干燥特性和干燥条件对其品质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干燥温度与表现风速对苜蓿干燥速率呈正相关性;苜蓿湿基含水率在大于40%~45%左右时,其干燥速率较高;压扁处理的茎秆比未压扁茎秆的干燥速度快1.5~2倍,且营养成分的偏差不显著;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干草,适宜条件为热风温度在190℃~200℃,表现风速在0.2~0.3m/s。  相似文献   
57.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潮土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采用物理分组方法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条件下潮土有机碳组分变化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比较,长期氮、磷、钾平衡施用(NPK)、秸秆还田(NPKS)和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和1.5NPKM)均显著提高了潮土粗自由颗粒有机碳(cfPOC)、微团聚体内物理保护颗粒有机碳(iPOC)及矿物结合有机碳(mSOC)的含量,其中以粗自由颗粒有机碳增幅最高,达114.5%~278.9%,对施肥最敏感,能较好反映长期施肥下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矿物结合有机碳是潮土固存有机碳的主要形式,它占总有机碳的67.0%~80.4%。除偏施化肥(N和NP)外,其它施肥模式增加的总有机碳有49.1%~58.1%进入矿物结合有机碳组分;26.2%~31.7%进入粗、细自由颗粒有机碳组分;15.7%~20.9%进入物理保护有机碳组分。偏施化肥(N和NP)有利于自由颗粒有机碳的增加。综上分析,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或秸秆还田是提升潮土不同组分有机碳库的较好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58.
甘肃河西走廊节水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甘肃河西走廊荒漠与绿洲共存,水资源总量缺乏,低降水高蒸发,属典型的灌溉农业区和资源型缺水区域。由于水的供需矛盾突出,导致地下水位以0.57 m.a-1速率下降、防风固沙林衰败枯死、绿洲萎缩、沙尘暴增多。依据"限用地下水、适用地表水、用足天上水"、"开源节流、严防蒸发、提高水效益"的发展节水农业思路,采用"工程节水、农艺...  相似文献   
59.
沙漠地区3种工业用灌木的构造及酸碱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研究了3种沙生灌木的构造和酸碱特性。研究结果表明:①3种灌木材的纤维形态较好,纤维含量高,是生产纸浆、纤维板和刨花板的优质原料。②3种灌木材均呈弱酸性,pH值在5.27-5.48之间,酸性接近;3种灌木材总缓冲容量在0.469mmol-0.494mmol之间,其中酸缓冲容量在0.026mmol-0.028mmol之间,碱缓冲容量在0.441mmol-0.468mmol之间;脲醛树酯胶固化时间随3种灌木材的pH值和减缓容量的增加而增长。  相似文献   
60.
1125肥药双效剂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 112 5植物保护剂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喷施稀释 15 0×、30 0×、45 0×、6 0 0×、75 0×液后 ,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112 5可增加小麦茎粗 ,促进叶绿素的合成 ,增加叶面积、延长叶片功能期 ,增加穗粒数、千粒重 ,提高灌浆速度 ,降低小麦白粉病的发病率 ,产量比对照增加 1.32 %~ 9.80 % ,以喷施 30 0×液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 ,与对照的差异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其次是喷施 45 0×液的处理 ,与对照的差异性达到了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