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本研究对当阳市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了普查和数据分析。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完成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表的编制,从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种植品种、种植结构等3个方面阐述了当阳市近60年来的农业生产变化,分析了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为当阳市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不同茶树品种(系)的绿茶滋味分析及评价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客观准确地评价不同茶树品种(系)绿茶的滋味品质,该研究系统分析了25个茶树品种(系)绿茶的主要滋味成分含量及其Dot值,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茶树品种(系)绿茶滋味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并建立滋味品质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儿茶素、咖啡碱是不同茶树品种(系)绿茶苦涩味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gallate,EGCG)是所测样品中涩味的主要贡献物质,EGCG和咖啡碱为所测样品中苦味的主要贡献物质。氨基酸是不同茶树品种(系)绿茶鲜味、甜味差异主要因素,谷氨酸是所测样品中鲜味的主要贡献物质。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9.018%,并以前5个主成分的线性回归方程和贡献率构建了滋味品质评价模型,模型评价结果与感官审评结果较为相似,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为0.791;利用模型中各主成分的得分,能够较好的区分所测样品的苦、涩、鲜、爽等滋味特征。因此,该研究所建模型能够较好的评价所测样品的滋味品质及其主要滋味特征的差异,为各茶树品种(系)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不同茶树品种(系)绿茶滋味品质的科学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白三叶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丛枝菌根真菌粘屑多样孢囊霉(Diversispora spurca)、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和隐类球囊霉(Paraglomus occultum)对其叶绿素含量、根系构型及组织蔗糖和葡萄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85d后白三叶根系菌根侵染率为66.80%~82.51%。3种丛枝菌根真菌都增加地上部、地下部和植株总干物质量,其中地表球囊霉的效果最显著。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处理也显著地改善根系构型参数,如长度、投影面积、表面积、体积、根尖数、分支数和交叉数,但因真菌种类而异,其中地表球囊霉的效果最明显。丛枝菌根真菌接种同时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达36%~58%,也显著增加叶片和根系的蔗糖和葡萄糖含量,除地表球囊霉侵染的根系蔗糖含量下降外。菌根侵染率与叶片葡萄糖(r =0.852,P<0.01)、叶片蔗糖(r =0.722,P <0.01)和根系葡萄糖(r =0.884,P <0.01)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文章讨论了丛枝菌根-糖-根系构型三者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