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9篇
农学   40篇
基础科学   8篇
  17篇
综合类   106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8篇
园艺   57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61.
7种杀虫剂防治荔枝蝽象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寻找出对荔枝蝽象(Tessaratoma papillosa Drury)高效、持效、安全的杀虫剂,通过室内毒力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研究7种杀虫剂对荔枝蝽象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敌百虫乳油1000倍液和5%锐劲特悬浮剂2000倍液对荔枝蝽象成虫的杀虫效果最好、药效最稳定,室内施药后72 h时30%敌百虫乳油1000倍液对荔枝蝽象成虫的校正死亡率达到100%、5%锐劲特悬浮剂2000倍液对荔枝蝽象成虫的校正死亡率达到98.35%,田间施药后1、3和7天此2种杀虫剂对荔枝蝽象的虫口减退率和田间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其次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2.25%农地乐乳油2000倍液和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也表现出对荔枝蝽象良好的防治效果,室内施药后72 h时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对荔枝蝽象成虫的校正死亡率为96.65%、52.25%农地乐乳油2000倍液对荔枝蝽象成虫的校正死亡率为95.00%、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对荔枝蝽象成虫的校正死亡率为93.35%;田间施药后3、7天此3种杀虫剂对荔枝蝽象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62.
民勤绿洲农田荒漠化对土壤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揭示农田荒漠化程度对土壤养分、机械组成、温度、水分以及玉米生物量的影响,在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选择5种不同荒漠化程度的农田为样地,即:正常农田、轻度荒漠化、中度荒漠化、重度荒漠化、极严重荒漠化。对土壤性质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农田荒漠化程度的加重,土壤机械组成呈现粗粒化特征,土壤养分、机械组成等均呈现下降趋势,玉米生物量也随着下降。其中极严重荒漠化与正常农田相比,其土壤粘粒、有机质、水分、全养分、速效养分、电导率、水溶液提pH、生物量、粒数分别下降27.3%、29.78%、24%~39%、1.9%~46.8%、63.4%、3.8%、0.98~52.2 g、223粒,土壤表层0 cm处的温度高6℃,0~30 cm处,土壤含水率下降4.81%。严重荒漠化农田土壤性质以及生物量都低于其他荒漠化农田。  相似文献   
163.
以石羊河下游的典型区—民勤退耕地为研究对象,对石羊河下游地区不同恢复年限退耕地土壤养分变化情况及其养分与退耕时间之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中N肥含量随退耕年限的增加呈波动式上升趋势,但在同一年限退耕地中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小,退耕后1~10 a,N含量变化的幅度较小;15~30 a,N含量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大;50 a后,趋于稳定;P含量在各个演替阶段土壤层次上均呈A(0~10 cm)B(10~20 cm)C(20~30 cm)D(30~40 cm)规律性分布,退耕后1~10 a,A、B两层P含量的差异较大,C、D两层受退耕时间的影响较小;15~50 a间,A、B、C、D四个土层P含量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小;K的含量表现出和P同样的规律性;有机质含量在退耕后1~7 a间变化幅度较大,10~50 a间变化幅度较小。1~5 a间,A、B、C、D四层含量变化呈逐层递减的趋势;7~50 a间,A层变化较大,B、C、D三层趋于稳定。2养分与退耕年限相关性分析表明:退耕1 a,速效磷、有机质含量与退耕时间呈显著负相关;5~10 a间,各养分与退耕时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差异不显著;15~20 a间,各养分与退耕时间之间存在显著差异,30~50 a间,速效钾、速效磷、有机质含量与退耕时间差异不显著,50 a时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4.
民勤绿洲退耕地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利用植被资源,以石羊河下游的典型区——民勤县退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石羊河下游地区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恢复年限土壤养分变化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中N肥含量退耕年限的增加呈波动式上升的趋势,但在同一年限退耕地中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小,退耕后1~10年,群落中大多为1年生草本植物和宿根植物,其根系较浅,土层N含量变化的幅度较小;15~30年,1年生草本逐渐被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所代替,植物根系深度达到20~40 cm N含量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大;50年后,趋于稳定。(2)P含量在各演替阶段土壤层次上均呈A>B>C>D规律性分布的特点,退耕后1~10年,A、B 2层P含量的差异较大,C、D 2层受退耕时间的影响较小;退耕15~50年后,A、B、C、D 4个土层P含量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小。(3)在不同年限退耕地土壤各层次中,K的含量表现出和P同样的规律性,即A>B>C>D的总体规律,退耕后1~30年间,C、D层K的含量随着退耕年限增加而波动式减小,而A、B层规律性不明显;退耕50年后,K的含量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65.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根脉,更是文化的传承与积淀。为促进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传统建筑的茶室改造与应用入手,以慈溪市鸣鹤古镇为研究对象,结合茶室建筑的现状,探究并提出对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应用模式,为现传统建筑中茶室的改造与应用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6.
水稻稻瘟病抗性变化及抗性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植抗性品种是预防水稻稻瘟病最有效、最经济和环保的方式之一。目前农业生产上推广种植的抗病品种在数年内抗性减弱,甚至丢失,这可能与寄主体内的抗性基因丧失或相对应的无毒基因发生变异有关。本文综述了稻瘟病菌的致病机理、稻瘟病菌发生变异的原因、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发现与克隆以及稻瘟病的相关防治策略,以期为稻瘟病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7.
【目的】通过分析梭梭幼苗光合作用对风沙流胁迫的响应规律,从光合生理角度揭示风沙流对梭梭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以盆栽梭梭幼苗为研究对象,在风洞模拟不同强度的风沙流胁迫条件(5,11和17m/s,持续吹袭20min),于胁迫后1h采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测梭梭同化枝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计算水分利用效率和气孔限制值,并分析上述参数对风沙流胁迫的响应规律.【结果】随着风沙流胁迫强度的逐渐增大,梭梭幼苗同化枝的净光合速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水分利用效率和气孔限制值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结论】较轻程度的风沙流胁迫可引起梭梭幼苗净光合速率升高,水分利用效率略微下降,由气孔因素占主导地位.随着风沙流胁迫程度的增大,梭梭幼苗的光合器官受到损伤,非气孔因素的作用逐渐增强,引起梭梭幼苗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68.
正瓜实蝇又被称为瓜蛆,是苦瓜、冬瓜、南瓜、黄瓜、丝瓜等瓜类蔬菜重要害虫,在湖南尤以苦瓜、丝瓜受害更为严重。瓜实蝇以成虫产卵管刺入幼瓜表皮内产卵,一个瓜实蝇雌虫可产卵数十粒至百余粒,幼虫孵化后即在瓜内取食为害,使受害瓜刺伤处局部变黄,畸形下陷,果皮变硬,最后全瓜腐烂变臭,剖开瓜可看见瓜内有数条蛆虫(瓜实蝇幼虫),瓜条完全丧失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是在瓜实蝇成虫在瓜条  相似文献   
169.
脂质过氧化普遍存在于植物的发育及其与环境互作过程中,而脂肪氧化酶是催化脂质过氧化的关键酶,也是一种多功能酶,催化多种生理反应。综述了植物脂肪氧化酶的生理特性及其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70.
用苏云金芽孢杆菌蜡螟变种81—6菌株的晶体毒素感染菜青虫幼虫和家蚕离体细胞 感染早期两类细胞的线粒体都发生内脊膨大鼓起,随后细胞质内出现较大的空泡,感染后期线粒体膜和细胞质膜都发生溶解和破裂,细胞解体死亡。研究结果表明:离体细胞和活体细胞在感染苏云金芽孢杆菌晶体毒素后,细胞的病变过程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