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5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27篇
水产渔业   20篇
畜牧兽医   3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正由于现阶段应用于各种奶牛病毒病的化学免疫调节剂毒副作用大、应用效果也不佳,不少学者将其研究重心转移到天然植物多糖上来。研究表明,植物多糖作为饲料添加剂可显著提高奶牛的生长速度,提高奶品质及产量,促进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抵抗力,还可以作为免疫増强剂与疫苗配合使用,能显著的提高疫苗的保护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还能诱导干扰素的生成,产生抗病毒、抗肿瘤  相似文献   
22.
23.
为了筛选宽裂解谱禽源沙门氏菌噬菌体并分析其裂解性能,本试验首先对分离自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不同宿主来源的238株禽源沙门氏菌(C01~C238株)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和血清型鉴定,筛选出耐药率大于60.00%的抗生素;然后采用双层平板法测定50株沙门氏菌噬菌体(NP01~NP50)对238株禽源沙门氏菌的裂解谱并统计裂解率;最后选择裂解率最高的噬菌体,进一步统计其对筛选到的抗生素耐药的沙门氏菌菌株的裂解率及对不同分离年份、分离地区、宿主来源及血清型的沙门氏菌菌株的裂解率。结果表明:238株沙门氏菌对青霉素、阿莫西林、红霉素、利福平、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高,均大于60.00%;其中对红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88.24%;对头孢噻肟、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四环素的敏感率较高,为64.71%~86.13%。在238株被检沙门氏菌中,肠炎沙门氏菌有128株,鸡白痢沙门氏菌有95株,鼠伤寒沙门氏菌有6株,伤寒沙门氏菌有2株,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有1株,未定型沙门氏菌有6株。在50株沙门氏菌噬菌体中,有14株对238株沙门氏菌的裂解率在80.00%以上,有17株裂解率在20.00%以下;NP17的裂解率最...  相似文献   
24.
通过添加植物油(豆油和亚麻籽油)配制3种等氮但脂肪水平不同的日粮(Ⅰ组6%;Ⅱ组9%;Ⅲ组12%),研究其对罗氏沼虾生长、体组织常规组分及肌肉和肝胰腺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取质量(1.00±0.01)g的罗氏沼虾幼虾600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虾,网箱饲养60 d。结果显示:Ⅱ组和Ⅲ组罗氏沼虾体重、增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Ⅱ组和Ⅲ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系数则以Ⅰ组最高,且显著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日粮不同脂肪水平对罗氏沼虾全虾和肌肉中总水分、干物质中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罗氏沼虾肌肉中亚油酸、亚麻油酸含量低于它们在肝胰腺中的含量,n-3 PUFA>n-6 PUFA;而花生四烯酸、EPA和DHA在肌肉中的含量高于其在肝胰腺中的含量,并且n-3 PUFA0.05);n-6 PUFA中,C18:2n-6(亚油酸)和C20:4n-6(AA)均无显著变化(P>0.05);HUFA含量随日粮脂肪水平增加递减,且Ⅲ组显著低于Ⅰ、Ⅱ组(P<0.05)。肝胰腺中亚油酸(C18:2n-6)和亚麻油酸(C18:3n-3)含量逐渐增加,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而SFA(C14:0、C16:0、C18:0)、EPA及DHA含量则明显下降(P<0.05)。结果表明,日粮脂肪水平对罗氏沼虾生长及肌肉和肝胰腺脂肪酸组成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5.
6月21日,烈日炎炎,热气逼人。在江苏省新沂市瓦窑镇街集村东农民刘祥荣种植的西甜瓜大棚旁,老刘告诉笔者:"我们这一片大棚甜瓜早就被苏果超市订购了。销路一直畅通,每个棚赚上2  相似文献   
26.
中国东南沿海日本鳗鲡幼体的发育时相及其迁徙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2008年1—3月采自中国广东至江苏沿海9个河口的534尾日本鳗鲡幼体鉴定发育时相,分析了其中104尾玻璃鳗的日龄、柳叶鳗龄和抵岸龄。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玻璃鳗的柳叶鳗龄平均为102(90~112)d,并呈现出地域性的从南至北逐步增大的趋势。Scheffe′s多重比较可将9个群体按柳叶鳗龄的大小归为3个组,南部的新会和汕头归为第1组;中间的福清、宁德、温州、台州归为第2组;北面的慈溪、九段沙和大丰归为第3组。同样,群体的R-聚类和个体的Q-聚类分析也显示出与上述分组相一致的结果。研究表明,从产卵场随北赤道洋流迁徙至菲律宾东北部并进入黑潮接近中国东南沿海的柳叶鳗,分成3个群体迁徙。变态最早的进入了南方的水域,抵达广东沿海;变态较早的进入了中部的东海水域,抵达闽浙沿海;变态最晚的则被送到长江口及其以北的沿海河口。结果还显示,最北部大丰的平均柳叶鳗龄[(106.00±3.22)d]比最南部新会的平均柳叶鳗龄[(91.87±1.36)d]大14.13 d,其与黑潮流速(约96 km/d)的乘积(1 350 km)同两地的距离大致相等,研究表明,我国沿海的玻璃鳗在柳叶鳗阶段是随着黑潮暖流自南向北被动地迁移。  相似文献   
27.
正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As)属于气单胞菌属,形态为短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其在淡水与海水环境中广泛存在,之前研究认为其不能在37℃生长,是嗜冷无动力型气单胞菌,但近期的一些山羊和人类的病例表明其可能为人-畜-鱼共患病原菌。目前已发现多个亚种,即典型亚种1种(杀鲑亚种),不典型亚种4种(无色亚种、杀日本鲑亚种、产果胶亚种及史氏亚种)。该菌最早由德国  相似文献   
28.
长江口银色鳗的形态指标体系及其雌雄鉴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和分析了2007年和2008年的10-11月间采自长江江苏靖江段(32?01′27″N,120?25′56″E)的153尾银色鳗的形态学性状,建立了雌雄个体的判别模型。对16个直接测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17项标准化比例性状的R-聚类分析,均显示长江口银色鳗的个体差异主要集中在体形大小和头部特征,吻部前端细部特征,以及眼径和胸鳍大小等3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通过逐步判别法从75尾样本的17项标准化比例性状中筛选出5个比例性状,即丰满度、垂直眼径/头长、体高/体长、水平眼径/头长和吻形,所建立的判别方程,对群体识别的正确率为89.3%。利用其余78尾银色鳗样本对这一判别方程进行识别验证,识别的正确率达的88.5%。ANOVA分析显示,除了吻形,组成判别方程的其他4个标准化性状在两性群体间均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P<0.001),表明长江口银色鳗的雌性个体比雄性更为丰满,体型较高,但眼较小。  相似文献   
29.
中国东南沿海日本鳗幼体的发育时相及其迁徙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弘艺  魏凯  唐文乔  李辉华  谢正丽 《水产学报》2012,36(12):1793-1801
对2008年1—3月采自中国广东至江苏沿海9个河口的534尾日本鳗鲡幼体鉴定发育时相,分析了其中104尾玻璃鳗的日龄、柳叶鳗龄和抵岸龄。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玻璃鳗的柳叶鳗龄平均为102(90~112)d,并呈现出地域性的从南至北逐步增大的趋势。Scheffe′s多重比较可将9个群体按柳叶鳗龄的大小归为3个组,南部的新会和汕头归为第1组;中间的福清、宁德、温州、台州归为第2组;北面的慈溪、九段沙和大丰归为第3组。同样,群体的R-聚类和个体的Q-聚类分析也显示出与上述分组相一致的结果。研究表明,从产卵场随北赤道洋流迁徙至菲律宾东北部并进入黑潮接近中国东南沿海的柳叶鳗,分成3个群体迁徙。变态最早的进入了南方的水域,抵达广东沿海;变态较早的进入了中部的东海水域,抵达闽浙沿海;变态最晚的则被送到长江口及其以北的沿海河口。结果还显示,最北部大丰的平均柳叶鳗龄[(106.00±3.22)d]比最南部新会的平均柳叶鳗龄[(91.87±1.36)d]大14.13 d,其与黑潮流速(约96 km/d)的乘积(1 350 km)同两地的距离大致相等,研究表明,我国沿海的玻璃鳗在柳叶鳗阶段是随着黑潮暖流自南向北被动地迁移。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基于物联网的自动化灌溉控制系统,为规模种植区域自动控制精确灌溉提供可借鉴模式。【方法】通过ZigBee网络实现园区土壤墒情信息的共享,根据采集到的土壤墒情信息制定灌溉决策。选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作为核心控制器,分多种控制方式对灌溉进行控制,同时对首部输水管道进行恒压控制。通过建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人机界面的交互平台,对灌溉模式进行选择并监控灌溉全过程,若系统发生故障进行报警提醒。【结果】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自动化灌溉控制系统,该系统界面友好且操作简单,与沟灌、波涌灌相比节约用水50%以上,与常规滴灌相比对灌水量、灌水时间以及施肥量的控制更为精确,节省了大量劳动力。【结论】基于物联网的灌溉控制系统将远程监控、精确灌概、数据共享、智能报警、自动控制统一起来实现节水灌溉,在规模化种植区有一定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