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2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3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选择人工繁育已实现规模化的澜沧江中上游土著鱼光唇裂腹鱼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野化及放流技术研究,探索光唇裂腹鱼人工繁殖鱼苗野化及增殖放流关键技术。结果表明,停食野化组放流前10 d减少喂食且放流前5 d停食效果最佳;流水野化组放流前10 d加大流水野化效果最佳;放流规格组以全长3~8 cm时效果最佳;放流方式组以平衡水温放流方式效果最佳。试验结果可为提高澜沧江野生土著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的鱼苗成活率和增殖放流效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2.
黄淮麦区不同生态型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目前河南省生产上推广的小麦品种和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新培育的小麦品种为材料,用Logisitic方程对黄淮麦区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拟合;用变异系数法分析了各灌浆参数的变异大小,用相关分析研究了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旱地各灌浆参数变异系数均大于水地,水旱地品种均为T3、R3的变异系数较大,其次是R1和R;水地品种间Tmax和T差异小,相对稳定;旱地品种R2和T相对稳定。水地品种中,最大灌浆达到时间Tmax、最大灌浆速率Rmax、平均灌浆速率R和各阶段灌浆速率是影响其粒重的主要因素,其中R对粒重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而对旱地品种,与粒重显著相关的灌浆参数为R3、R、T2。针对河南省豫西丘陵地区小麦灌浆后期常有干热风的气候特征,通过栽培措施协调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灌浆速率与持续时间的矛盾,针对不同灌浆特点选育不同用途小麦品种,从而达到增加粒重、获得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3.
依据1990-2006年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结果,分析了17年来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对照种和区试中居前三位的品种(系)在产量、成产三因素方面的变化趋势,并主要依据所有参试品种(系)的平均值,分1990-1998、1999-2006两个阶段来分析育种目标的演变。结果表明,在1990-2006年17年中.成产三因素的变化趋势是:在争取提高产量的基础上,穗数比较稳定,穗粒数逐渐增加且趋于稳定,千粒重略微增加;两个阶段育成的品种(系)表现为:产量变化从每公顷4482kg增加到5192kg.每公顷穗数稳定在520万左右,穗粒数由28.4粒增加到31.1粒,千粒重稳定在39g左右。依此提出今后旱地小麦的育种目标为:产量达到每公顷6000kg,穗数稳定在520万-540万/hm^2,穗粒数达35粒左右,千粒重40g左右,同时应注重旱地优质小麦新品种(系)的培育。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不同灌溉次数对小麦子粒产量、子粒营养品质和子粒加工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灌水次数(3个水平),副区为品种(2个水平).共6个处理,重复3次。灌水次数为:W0全生育期不浇水;W1全生育期浇1水(拔节水);W2全生育期浇2水(拔节水+开花水)。小麦品种分别为郑麦7698和新麦26。[结果]灌水次数对强筋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不尽相同,但总体趋势基本一致,即随灌水次数的增加,产量水平逐渐增加,并达显著差异水平。郑麦7698产量W1和W2极显著高于W0,且W1高于W2,但差异不显著。新麦26产量W2极显著高于W1和W0,W1和W0之间无显著差异。灌水次数对不同品种蛋白质舍量的影响不同;新麦26的蛋白质含量各灌水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郑麦7698蛋白质含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W2高于W1、W0,并达极显著差异水平,W1又高于W0,但没有达到显著差异。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湿面筋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郑麦7698湿面筋含量W0和W1极显著高于W2,W0和W1间无显著差异;新麦26湿面筋含量各灌水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稳定时间表现,郑麦7698的W2显著高于W0和W1,W0和W1间无显著差异;新麦26的W0显著高于W1和W2,W1和W2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该研究可为我国黄淮麦区小麦的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理论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5.
AMMI模型在旱地小麦区域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中基因型和环境互作现象普遍存在,AMMI模型作为一种分析G×E互作关系的方法,可非常有效的补充现有区域试验分析方法的不足。AMMI模型中双标图和特殊互作效应值Dge的引人,为直观地、定量地估计试点对品种的分辨力及品种对试点的特殊适应性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通过时2001~2002年度黄淮旱地小麦区试结果进行分析,三条显著的主成分轴共解释了82.56%的互作平方和,品种洛旱2号和晋麦47属高产穗产型品种,天95-3产量校高但穗产性差,济旱6001、Q92-3074穗产性好但产量轻低,临旱619、小山211产量低而不穗;从AMMI双标图及互作效应值可看出高产类型品种中,洛旱2号除天水、黄骅、绛县试点外,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天95-3则仅对天水、长武、成县试点有特殊适应性,长6154对铜川、鹤壁、绛县、洛阳有特殊适应性。  相似文献   
26.
本文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对参加2000-2001年度国家黄淮旱地小麦区试的旱地小麦新品种进行高产稳产性分析,并对各试点的鉴别力进行评判。结果表明:区试品种间丰产性稳产性存在显著差异,洛旱2号、晋麦47号是丰产性最佳品种,稳产性好的有临优9751、临远993、晋麦47;洛旱2号丰产性稳产性相对较好;试点对品种的鉴别力存在很大差异,具有较高分辨力的试点有鹤壁、晋城、黄骅、绛县、成县、济源、分辨力最好的试点是鹤壁、有86.7%的差数为显著。  相似文献   
27.
<正>洛旱7号于2007年同时通过国家和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分别为:国审麦2007018,豫审麦2007010。洛旱7号的突出特点:1.高产稳产。该品种一般  相似文献   
28.
干旱对冬小麦粒重形成的影响及灌浆特性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以豫西地区种植的6个主要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用Logistic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拟合,,并推导出一系列次级参数,用相关与逐步回归等分析方法对不同灌浆参数与粒重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旱条件下,冬小麦的平均灌浆时间T相对缩短,平均灌浆速率R相应增加,籽粒灌浆速率对小麦粒重形成作用显著,而灌浆持续时间与粒重形成无显著相关关系;提高渐增期和快增期灌浆速率对提高粒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9.
小麦新品种豫麦48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新品种豫麦48的选育沈东风高海涛冀天会吴少辉(河南省洛阳市农科所471022)洛阳市农科所1986年以稳产早熟,抗旱性突出,穗子较小的豫麦8号为母本,与半矮秆、茎秆粗壮,穗子短粗的泗阳936杂交,F1在干旱环境下,抗旱性较好,F2在水肥条件下选繁...  相似文献   
30.
针对河南省高产小麦生产上面临的气候问题,利用河南省2005—2017年13 a间的小麦良种区域试验产量及相关性状数据,分析了河南省半冬性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产量相关性状和亲本利用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河南省高产小麦区试历年产量整体呈逐步上升趋势,由接近7 500 kg/hm~2提升到7 500 kg/hm~2以上;相关性分析表明,2008年以前区试高产品种产量构成三要素中,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对产量贡献大,说明该阶段育种更注重穗部性状,而2008年以后区试高产品种产量构成三要素中,公顷穗数和千粒质量对产量贡献突出,说明这一阶段河南把公顷穗数作为育种的重点;进一步对13 a的参试品种亲本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以周麦系列品种作亲本参试品种的比率与区域试验中参试品种平均增产幅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771 839,达极显著水平,说明在这一时期利用周麦系列品种作为亲本,对河南冬小麦高产育种和品种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