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7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施钾水平为主处理,补水时期为副处理,研究了补充供水和钾素处理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量、补水时期及其交互作用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在施钾量(K2O)90 kg/hm2、苗期补水的条件下,产量达到36324.97 kg/hm2,水分利用效率达到94.2 kg/(mm·hm2),比不施钾、不补水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32.24%、30.7%.  相似文献   
32.
在甘肃河西走廊高海拔冷凉区以茎用莴苣"太原笋"为试材,研究不同密度和播期栽种对莴苣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莴苣的株高、茎粗、茎长、单株重逐渐降低;以5 445株/667m2密度下产量最高.随播期推迟,莴苣生育期缩短,抽薹率增加,产量降低.河西走廊高海拔冷凉区莴苣适宜播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适宜播种密度为5 445株/667m2.  相似文献   
33.
马铃薯是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特色作物和主栽作物之一,如何提高其降水利用效率是发展该区域马铃薯产业的重点问题。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不同的覆盖方式和沟垄种植方式为处理,测定马铃薯生育期的土壤水分含量及其分布和产量,计算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地不同覆盖和种植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采用草-膜二元覆盖垄种技术,能够有效地积蓄自然降水,草-膜二元全地面覆盖保墒、垄沟有效地聚集和保持了土壤水分,尤其在伏旱阶段的块茎形成期,0-10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全膜覆盖处理。因此,高垄膜覆盖沟覆草垄播使得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其它种植模式分别提高8.39%~58.38%和8.46%~67.97%,是一项适合于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马铃薯高产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4.
种植方式与密度对旱作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与密度对旱作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结果表明,地膜穴播处理的产量较露地沟播与露地条播籽粒产量分别增加25.8%、32.5%,水分利用效率较露地沟播与露地条播分别提高11.1%、14.2%。在不同的播种方式下,地膜穴播、露地沟播和露地条播的最适宜密度分别为13.9、22.9和22.1万株/hm2。  相似文献   
35.
以春小麦"陇春27"为试材,研究半干旱区旱地全膜覆土穴播对土壤水热效应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裸地平作(CK)相比,全膜覆土穴播(PM)和全沙覆盖平作(SM)增温效果呈"挂钩型",增温效果在小麦拔节期前最为明显,PM 0-25 cm土壤平均温度较CK提高1.8 ℃,全沙覆盖平作提高1.4 ℃,拔节后PM和SM的增温效果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而在成熟期又呈现较弱的增温效果。PM和SM能提高小麦出苗后耗水速度并加大耗水量,其中,小麦拔节到扬花期耗水量增加最多,分别较CK平均增加54.93%和31.54%,且此阶段越是干旱,促进耗水作用越明显,PM促进作用大于SM。PM和SM能显著提高小麦阶段性水分利用效率(WUEb),其中PM以苗期提高最多,2a平均较CK提高365.17%,SM拔节期提高最多,2年平均较CK提高119.00%。PM和SM在增温、促进耗水作用下使小麦各生育期提前并增加单株干重,产量较CK分别平均增加432.28%和375.82%, 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平均增加351.51%和338.29%,而且越干旱年份增产效应愈加明显。可见,PM和SM在越为干旱的年份促进耗水、增产和提高WUE的作用越显著,PM效果强于SM。  相似文献   
36.
37.
通过研究建立以小流域分区系统治理为核心的生态环境治理高泉模式;创新研究形成以春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为核心的作物抗旱丰产栽培新技术;研究证明作物旱后复水补偿与超补偿效应,建立集水高效农业技术体系;形成以发展草畜、马铃薯、中药材、食用菌产业化生产为主的农业及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之路等方面回顾了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定西试验站从事旱农生态研究20余年对区域旱农生态技术研发和学科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并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研发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38.
结果表明,小麦蘖芽出现与伸长跟母茎出叶或叶龄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关系。主茎形成蘖芽数为冬性>半冬性>春性,导致蘖芽数变化的主要栽培因素是播期。决定分蘖和有效分蘖数多少的先决条件为播期。而确定分蘖、蘖芽有效率的主导因素是个体营养条件。主茎和有效蘖出叶数在冬前冬后的分配上具有规律性。通过分析表明争取有效分蘖必须采取措施,建立分蘖的冬前营养体,并需改善个体营养条件。  相似文献   
39.
陇中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陇中半干旱区旱地进行了10个马铃薯品种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L9901-10和L0032-19的产量高,薯块以中薯为主,而且平均穴薯数超过5个,穴薯重超过560 g,商品率较高,综合表现良好,适合在陇中半干旱区旱地大面积推广种植,但其他品种还有待于进一步试验。  相似文献   
40.
水肥对旱区马铃薯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施钾水平为主处理,补水时期为副处理,研究了补充供水和钾素处理对马铃薯不同层次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生育期耗水主要集中在80cm土层深度内,80cm土层以下土壤含水量变化不明显,基本不被马铃薯吸收利用。在氯化钾为150kg/hm2及苗期补水条件下,群体水平和产量水平水分利用率(WUE)均最高,分别为41.71和94.21kg/(mm.hm2),单叶水平WUE最低,但产量均为最高值(36324.97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