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2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农学 | 113篇 |
2篇 | |
综合类 | 89篇 |
农作物 | 12篇 |
畜牧兽医 | 1篇 |
园艺 | 1篇 |
植物保护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7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河北省棉区黄萎病菌系基于RAPD的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研究对23个棉花黄萎病菌系,其中19个为河北省棉区不同致病群(VGs)的代表性菌系,用25个可揭示菌系遗传多态性的随机引物进行RAPD扩增,研究了病菌的遗传分化及与其来源和致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菌系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在0.442~1.000之间,但大多数菌系间的同源程度较高。基于89个RAPD标记的聚类分析表明,供试菌系被划分为2个RAPD群(RGs)和8个RAPD亚群(RSGs),其中河北省棉区黄萎病菌系的遗传分化程度较小,95%的菌系归属于同一RAPD群(RG1),仅1个菌系属于RG2。RAPD类群与病菌地理来源有一定相关性,但与病菌致病群(VGs)相关性不大。进一步分析表明,RAPD亚群(RSGs)与VGs间存在一定关系,其中RSG1中的8个菌系全部为强致病力的VGⅠ菌系;RSG2中66.7%的菌系为VGⅡ菌系。RGs和RSGs与菌系是否与落叶型无关。 相似文献
112.
113.
114.
利用1962-2009年河北省南部4个气象站气象资料,采用线性气候倾向率、小波分析及Mann-Kendall检测方法对冬小麦越冬前主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冀南麦区冬小麦越冬期推迟,冬前热量资源更加丰富;冬小麦冬前≥0℃积温和越冬开始日期变化在1987年前后存在突变点;冬小麦冬前日照时数及均一化干湿指数变化不明显,没有突变现象发生;冬小麦越冬开始日期存在6-7年和12-16年两类尺度周期变化规律;1962-1988年冬前≥0℃积温存在6-8年周期变化规律,1989-2009年存在8-10年周期变化规律;冬前日照时数具有明显多时间尺度周期变化特征,但近20年来逐渐呈现10-12年周期变化规律;均一化干湿指数变化存在4-6年和14-16年2类尺度周期变化。综合分析表明,河北省南部麦区冬前≥0℃积温及越冬始期变化明显,可适当调整小麦播期以适应气候变化;近10年来,麦区干湿特征呈现变湿趋势,冬小麦发生冻害概率减小,但年际间干湿变化较大,冬前灌溉仍为减轻小麦越冬冻害风险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5.
116.
转基因抗虫棉黄萎病田间消长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和2009年利用田间病圃研究了17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黄萎病田间消长模式。基于各品种在不同调查时间点的2年病情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可将供试品种划分为4种类型。分析发现,同一类型中不同品种的黄萎病田间消长模式相似,而不同类型间表现出明显差异。第Ⅰ类品种表现为在调查的前、中、后期病情指数较低,且其病指低于其它3类;第Ⅱ类品种在整个调查时期病情指数也较低,但全年有2个发病高峰;第Ⅲ类品种在调查前期病指较高,中期病指略有降低,后期病指快速上升,发病高峰期病指较高,其病指在整个调查时期高于第Ⅱ类;第Ⅳ类品种调查前期病指较高,中期病指降低,后期病指最高,全年有2个明显的发病高峰,且其病指在8月20日前的几个调查时期均显著高于其它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7.
基于Linux+Apache+MySQL+PHP的棉花分子生物学数据库系统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课题组积累的数据信息和网上公用数据库中有关棉花分子生物学数据,采用MySQL为后台数据库,以Apache+PHP为环境,在Linux操作系统下实现了棉花分子生物学数据库系统的构建和wwwBLAST的本地化服务。在脱机状态下使用blast进行同源性比对,使得数据查询和序列比对更加方便、快捷、稳定和安全,而且增强了针对性。数据库最终以局域网的形式发布,通过授予权限可向同行提供利用。本课题组在棉纤维品质、黄萎病抗性等相关基因的克隆研究中使该数据库得到初步应用。 相似文献
118.
大豆脂氧酶分析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大豆脂肪氧化酶分析鉴定技术是将大豆种子中分离与纯化的脂肪氧化同工酶,利用遗传分析、免疫、色谱分析、显色等方法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检测品种的脂氧酶缺失类型。随着无腥味大豆育种研究的深入,现已育成品种的商品化生产,食品加工业的蓬勃发展,对大豆脂肪氧化酶鉴定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和改进。笔者综述了大豆脂肪氧化同工酶的生物特性、遗传学特点及其各种分析鉴定技术的优缺点、灵敏度和适应范围,并且认为,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以选择有益材料培育新种质、新品种的辅助育种和食品加工的鉴定为目的,使用最经济有效的检测手段是快速准确筛选缺失品种的合理策略。进一步讨论了大豆脂肪氧化酶分析鉴定技术运用于辅助育种所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9.
去穗和萘乙酸涂切口对小麦体内光合产物和磷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英砂和营养液相结合的培养方法,对小麦CA9325进行去除部分小穗及在切口处涂萘乙酸(NAA)处理。结果表明,成熟期籽粒干物质和磷分配最多,旗叶最少。供磷处理中,除去1/3穗的各器官干重低于对照外,去1/4和1/5穗的各器官干重高于对照,各去穗处理的根干重、根/冠比、千粒重和籽粒磷均补偿性增加,去1/4穗的植株和籽粒重及磷含量最高。植株磷素吸收量与籽粒磷利用效率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NAA增加去穗处理的籽粒重及磷含量,说明NAA对小麦籽粒的建成、库的潜力、同化物和磷在体内的运输及向籽粒的积累有正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0.
根据测序获得的1条261 bp cDNA片段,通过电子延伸、设计引物,从小麦Mardler/7*百农3217(Pm2)的cDNA中扩增获得1条651 bp的cDNA片段,通过同源比对发现其包含小麦LTP1 完整的编码序列.该片段包含基因的5'非翻译区42 bp,3'非翻译区261 bp,开放阅读框348 bp,编码115个氨基酸.预计蛋白的分子量为11.2 kD,等电点为9.46.此基因有8个位置保守的半胱氨酸(C)残基及25个氨基酸的信号肽,为典型的植物脂质转运蛋白基因.其基因序列数据库(GenBank)登录号为AY796184(基因)和AAV65513(蛋白).通过疏/亲水性分析,发现肽链分子具有较大范围的疏水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