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3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为探究南方稻区优质晚粳稻适宜的断水及收获时期,2014~2015年以常规粳稻镇稻11号及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为材料,探讨了不同断水时间(抽穗后28、35、42、49 d)、不同收获时期(抽穗后35、40、45、50、55 d)对晚粳稻籽粒充实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每延迟1 d断水,镇稻11号及甬优2640产量分别增加21~23 kg/hm^2及31~35 kg/hm^2;每延迟1 d收获,两个品种产量分别增加63~66 kg/hm^2及102~104kg/hm^2。断水(或收获)时期延迟,晚粳稻出糙率、精米率及整精米率增加,垩白粒率及垩白度降低,胶稠度及直链淀粉含量增加。抽穗后42~49 d断水或抽穗后50~55 d收获,晚粳稻产量及千粒重差异均不显著,稻米品质也差异不显著。可见,在江西中部稻区,晚粳稻抽穗后42~49 d断水及抽穗后50~55 d收获较适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入侵物种福寿螺在武汉地区的繁殖情况,探索其生物防治的新途径.[方法]采用肉眼观察法和望远镜、数码单反相机等工具辅助观察法,调查武汉园博园福寿螺的繁殖时间和天敌捕食情况.[结果]福寿螺在武汉地区已实现全年繁殖.黑水鸡是捕食福寿螺的一种鸟类新天敌,平均每小时捕食1只福寿螺,但不捕食其卵块.[结论]黑水鸡繁殖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播种密度对玉米自交系种子活力的影响。[方法]以郑58和Ph6wc这2个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设置7个播种密度处理,对收获种子进行有关活力指标测定。[结果]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2个玉米自交系种子的芽长、苗鲜重、活力指数、ADH和CAT活性,以及郑58的发芽势、Ph6wc的根长、干重和发芽指数,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浸泡液电导率基本呈下降趋势,平均发芽日数郑58各处理无显著差异,Ph6wc以135 000株/hm2处理最小。[结论]该研究初步认为,两个玉米自交系均以135 000株/hm2处理的种子活力较好。  相似文献   
14.
黄颡鱼抗菌肽hepcidin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RT-PCR方法,从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肝脏中克隆获得了hepcidin cDNA序列,并对其进行序列测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hepcidin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和不同细菌感染后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颡鱼hepcidin的cDNA片段(GenBank登陆号EU257703)长为282bp,编码93个氨基酸,由信号肽(23个氨基酸)、前肽(45个氨基酸)和成熟肽(25个氨基酸)组成,成熟肽含有8个保守的半胱氨酸(cys)残基,可形成4个链内二硫键。与已报道的其他鲶形目鱼类hepcidin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80-82%,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69-71%。RT-PCR半定量分析显示黄颡鱼hepcidin基因在不同组织中普遍表达,其中肝脏表达水平最高,头肾、肠道、肌肉、脑、胃、鳃、心脏、卵巢表达次之,皮肤、脾脏、肾脏表达较低。感染嗜水单胞菌和腊样芽孢杆菌的黄颡鱼,肝脏hepcidin mRNA水平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5.
油菜新品种浔油10号是利用玻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5A与恢复系C42配制的三系杂交组合。该品种具有株型好、抗性强、芥酸含量(零)低等特点,2017年9月通过农业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介绍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6.
中华蚊母是陕南地区常用的盆景材料,具有终年常绿、叶片规整、树姿优美、耐修剪的特性,以往皆采取山采方式来满足盆景制作的需求。近年来,受封山育林以及资源衰竭的影响,山采已不能完全满足盆景制作的需要。采用圃地育苗来满足中华蚊母盆景的生产已成当务之急。本项目从盆景树材育苗着手,对中华蚊母不同的育苗方法进行试验,力争总结出一套适合于快速制作盆景的中华蚊母盆景苗抚育方案,使该树种的盆景制作从采挖野生苗转向人工集约化育苗,既有利于安康盆景快速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汉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喷施多效唑来达到高产所需的足穗,解决南方晚粳稻有效穗数不足的问题。【方法】设计以品种为主区、多效唑浓度为副区的裂区试验。以镇稻11和甬优2640为晚粳稻材料,以晚籼稻H优518为对照;多效唑浓度(以有效成分计)分别设A1(0 mg/L)、A2(84 mg/L)、A3(120 mg/L)、A4(156 mg/L)和A5(192 mg/L)共5种施用水平。2014—2015年评估了不同浓度多效唑对南方晚粳稻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随多效唑浓度增加,2年各品种秧苗苗高均逐渐降低;H优518及甬优2640秧苗叶龄及SPAD值逐渐增加,而镇稻11却先增后降;三品种秧苗单株根长、根数、分蘖数以及有效穗数、结实率、籽粒充实度和产量均随苗期喷施多效唑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其中H优518及甬优2640两品种的上述指标均在A4时最高,镇稻11在A3表现最佳。【结论】喷施适宜浓度多效唑可显著提高水稻秧苗素质、有效穗数及产量。其中,H优518及甬优2640以A4(156 mg/L)时产量表现最好,而镇稻11却在A3(120 mg/L)时产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