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甘蓝型油菜双主茎材料苗期抗旱相关基因的cDNA-AFLP差异显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南本地芥菜型油菜文山大脚黄(母本)与甘蓝型油菜品种花油5号(父本)杂交F1小孢子培养获得的DH群体中分离出双主茎材料,其田间表现具有良好的抗旱性.利用cDNA-AFLP技术分析七叶期甘蓝型油菜双主茎材料在干旱和对照条件下基因差异表达情况.共筛选了512对引物组合,获得56个干旱诱导上调表达的差异片段.对36个大于100 bp的片段克隆测序、同源比对、结果归并为30个非重复的TDFs,对已知功能的18个TDFs功能预测表明这些片段参与了细胞形态建成与降解、代谢、能量、细胞周期、蛋白质合成、蛋白质修饰、蛋白质结合、运输途径等相关过程.本试验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对于了解油菜苗期抗旱性形成的调控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以非洲菊叶柄基部的愈伤组织为起始材料,通过匀浆将其切割成小细胞团,再利用该小细胞团为外植体进行农杆菌介导的GUS基因转化。标记基因GUS的转化及转化愈伤组织的X-Gluc染色证明了该方法可以高频率地(〉80%)获得转化愈伤组织;通过对转化愈伤组织的再生培养,获得了8株X-Gluc染色阳性植株;转化植株的PCR检测和Southern分子杂交检测进一步表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入非洲菊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5.
16.
17.
灌溉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土壤Eh值〈-150mV时甲烷大量产生,甲烷排放速率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加大,与稻田水层温度的相关系数r=0.966,水稻整个大田生长期的甲烷平均放能量为182.18mg.m^-2d^-1。通过控水晒田可迅速提高土壤Eh值,使土壤水溶解的的甲烷量和排放量骤然下降,其下降幅度在90%以上。稻田耕层土壤水溶解的甲烷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上升,土怪为5cm、10cm和15cm的溶解甲烷量、分别为0.4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AGGM标记对甘蓝型油菜大籽粒材料进行聚类分析。[方法]根据18个拟南芥籽粒发育相关基因,并结合同源油菜EST序列,设计开发44对ACGM引物。选择其中18对引物对16份大籽粒材料和4份小籽粒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这18对引物分别稳定扩增出2-6条特异条带,扩增差异明显,多态性丰富,重复度高,表明优化的ACGM标记在甘蓝型油菜中具有良好的通用性。聚类结果显示20份材料在相似系数0.6处分为A、B、C3个类群,其中A、B类又可在相似系数0.67处分为A1、A2、A3、B1、B2五个亚群。[结论]为下一步利用这些材料进行育种及相关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游易涝区翻秋早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中游易涝区是洪涝灾害多发区 ,早熟早稻翻秋种植是一种有效的避灾减灾措施 ,为提高翻秋早稻产量和发展翻秋早稻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及实用技术 ,对翻秋早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赣早籼 37、赣早籼 4 5是 2个早熟、秧龄弹性较强的适种品种。这 2个品种播种期为 7月 2 0日 ,秧龄 15d ,移栽密度 16 .7cm× 13.3cm ,每穴 7~ 8本较为适宜 ,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分析结果 ,翻秋早稻米质优于早稻米质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游及分洪区种植结构调整与减灾避灾种植制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江中游及分洪区主要包括江汉平原、鄂东沿江平原、洞庭湖平原及鄱阳湖平原,跨越三省,涵盖61个县市,土地总面积10.5817万km2.该地区位于北纬28°03′~30°08′,东经111°04′~117°34′,平均气温15,5~17.9℃,≥l0°的年积温达5203~569l℃,稳定通过≥10℃的起始日期为3月15~25日,稳定≥23℃的终止日期为9月15~20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天数为227~249d,无霜期237~282d.全年日照时数1726~2098h,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44.4~47.7万J/cm2,年降雨量1333~1801 mm.雨量充沛,水、热时空基本同步的优越光热资源适宜亚热带作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