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7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林业   369篇
农学   162篇
基础科学   123篇
  146篇
综合类   1061篇
农作物   178篇
水产渔业   204篇
畜牧兽医   664篇
园艺   218篇
植物保护   9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4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蓝果树是重要的乡土彩叶树种之一。为全面了解其种群数量时空动态变化规律,采用空间代时间法和匀滑技术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结果表明:蓝果树种群径级结构处于稳定状态。死亡率和损失率2个死亡高峰分别出现在第3,4和8龄级,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Ⅱ型。生存分析4个函数曲线表明,蓝果树种群具有前期衰退,中后期稳定的特点。该研究可为蓝果树的经营管理和种群未来动态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2.
以不同玉米杂交种与单倍体诱导系为材料,对从杂交种中诱导双生苗的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农大108、高油5598、郑单958与CAUHOI-1的杂交当代籽粒中,双生苗的平均频率为0.15%,显著低于单倍体的平均诱导频率3.38%,而在自交籽粒中没有发现双生苗。利用45个双列杂交组合为母本分别与两个诱导率不同的诱导系(CAUHOI01和CAU79)进一步杂交,在杂交籽粒中发现26对双生苗,其中有23对来自于CAUHOI-1的杂交后代。本研究结果表明双生苗诱导与单倍体诱导一样,不仅与诱导系有关,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母本基因型影响,而二者诱导能力表现趋势不一致。对双生苗类型的观察结果表明,双生苗主要为二倍体-二倍体类型,少数为单倍体-单倍体类型,没有发现单倍体-二倍体类型。SSR分析表明每个双生苗两个体间基因型一致,但部分双生单苗田间生长存在着差异。双生苗的发生与单倍体诱导机理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3.
近年来,木材非法采伐和相关贸易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林产品消费主要市场,美国于2008年颁布《雷斯法修正案》,禁止非法来源于美国或其它国家的林产品贸易;欧盟于2010年10月颁布《欧盟木材法案》,要求贸易商开展木材来源合法性的尽职调查,从而使非法木材投放市场的风险降到最低。澳大利亚于2011年出台了木材非法采伐禁令。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林产品生产和消费国,受到国际社会的误会和指责。美国和欧盟是我国林产品出口重要市场,占林产品出口总额的40%左右。欧美及澳大利亚出台的法规将对我国林产品国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为了在国际谈判中更好地保护发展中国家和我国的利益,应对国际上针对中国利用非法木材的诉讼,实施全球林业战略,提高我国在世界林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国家林业局资助下,国家林业局林产品国际贸易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了《应对木材非法采伐策略研究》项目。本栏目将对该研究部分成果作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4.
通过不同种植密度设计,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西农单交2号玉米品种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在2000-4000株/667m^2范围内,西农单交2号产量表现与种植密度呈抛物线关系,以3200株/667m^2种植密度处理产量最高;适宜种植密度为3000-3500株/667m^2;不同种植密度对是空秆率、千粒重、行粒数、秃尖长度影响较大,对穗行数影响较小;行粒数、千粒重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5.
介绍了一种使用简单装置分离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技术,该技术利用黄曲条跳甲成虫趋光、趋上的生物学特性,能够较好地完成田间所获黄曲条跳甲成虫与杂物及其他非目标昆虫的分离工作。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明确吡唑醚菌酯等杀菌剂对火龙果溃疡病的室内抑菌活性和田间防效,为火龙果溃疡病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吡唑醚菌酯等5种杀菌剂对火龙果溃疡病菌菌丝生长的室内抑菌活性;利用田间植株喷雾法评价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125.0、166.7和250.0 mg/kg,250 g/L嘧菌酯悬浮剂250.0 mg/kg,430 g/L戊唑醇悬浮剂215.0 mg/kg,10%己唑醇悬浮剂60.0 mg/kg和400 g/L氟硅唑乳油133.3 mg/kg对火龙果溃疡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己唑醇、戊唑醇、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对火龙果溃疡病菌菌丝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0749、0.2325、0.5277和1.8572μg/mL,而嘧菌酯的抑制作用稍弱,EC50为18.5655μg/mL.田间小区防治试验结果证明,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对火龙果溃疡病有很好的防效,施药3次后,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125.0、166.7和250.0 mg/kg对茎溃疡病的防效分别在60.0%、70.0%和80.0%以上,对果实溃疡病的防效分别在65.0%、75.0%和85.0%以上.250 g/L嘧菌酯悬浮剂250.0 mg/kg和430 g/L戊唑醇悬浮剂215.0 mg/kg对火龙果溃疡病也有较好的防效,分别与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166.7和125.0 mg/kg的防效相当.10%己唑醇悬浮剂60.0 mg/kg和400 g/L氟硅唑乳油133.3 mg/kg的田间防效较差.[结论]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和戊唑醇对火龙果溃疡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效,可作为防治火龙果溃疡病的药剂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7.
多重PCR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分子生物学技术,它是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同时扩增多个核酸片段的PCR技术,具有高效快捷、成本低廉、适合大量样本分析与鉴定等优点.就多重PCR技术原理及其在植物种质、转基因植株、植物病害、抗病基因和植物育种检测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栽培茄和水茄杂种F1不育株系花药不同处理方法对愈伤组织和植株再生诱导效果。[方法]以栽培茄和水茄杂种F1的花药为再生培养对象,配制不同激素浓度组合处理,研究对杂交F1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增殖、分化及再生的影响。[结果]诱导愈伤组织最合适的激素配比为MS+1.0 mg/L 2,4-D+0.5 mg/L 6-BA;愈伤组组织增殖最合适的激素配比为MS+1.0 mg/L KT+0.1 mg/L NAA;诱导不定芽的最佳激素配比为MS+2.0 mg/L6-BA+0.3 mg/L NAA;生根率最高的激素配比为MS+0.3 mg/L IAA,因为根的诱导相对较难,生根率仅为37.5%。[结论]该研究为提高茄子远缘杂交育性及基因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9.
[目的]为了解甘蔗低氮胁迫响应的性状变化特点,确定低氮胁迫评价关键性状。[方法]以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28份甘蔗种质为材料,开展低氮胁迫盆栽试验。[结果]甘蔗低氮胁迫响应随性状、种质不同而异。根据低氮胁迫指数,可将性状低氮胁迫响应分为低氮胁迫上升、低氮胁迫变化不明显、低氮胁迫下降不一致和低氮胁迫一致下降4类。种质聚类分类表明,评价低氮胁迫最重要的性状是蔗产量低氮胁迫指数。蔗茎含氮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质的含氮量存在较大差异,且与蔗产量低氮胁迫指数、低氮胁迫的蔗产量和有效茎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结论]蔗产量低氮胁迫指数是评价低氮胁迫最重要的性状。蔗茎含氮量越低,甘蔗种的低氮适应潜力越好。  相似文献   
110.
<正>土壤酸度的变化是指土壤中氢离子浓度的变化,而土壤酸化则是土壤中氢离子增加的过程或者是土壤酸度由低变高的过程。这种过程实质上是土壤形成过程中一种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2010年,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从上世纪80年代早期至今,几乎在中国发现的所有土壤类型的pH值都下降了0.13-0.80,土壤的不断酸化还有发展的趋势。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认为,这种大规模的土壤pH值下降,通常需要几十万年的时间。也就是说,由于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的影响,大大加速了我国土壤酸化,将会给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造成重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