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36篇
农学   44篇
基础科学   14篇
  17篇
综合类   240篇
农作物   36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90篇
园艺   28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21.
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是三酰甘油合成的限速酶,在植物油脂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明确禾谷类作物DGAT基因家族的表达特征,利用已知DGAT成员序列对主要禾谷类作物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其亚型差异及表达特点。结果表明,DGAT蛋白具有高脂肪、碱性和不稳定性。系统发育树中DGAT成员聚类为4个亚族,不同亚族成员间平行进化。DGAT基因结构具有组内保守性和组间多样性,基序存在多种类型,不同亚型成员具有特异的结构域组成。DGAT上游序列中,存在植株发育和胁迫响应等多种类型顺式作用元件,说明DGAT广泛参与不同生物学过程。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DGAT广泛存在于不同组织中。在遭遇干旱和低温等不同非生物胁迫时,DGAT受到不同程度诱导,具有时空表达差异性。本研究可为禾谷类作物DGAT基因家族成员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22.
丰花月季新品种——‘深圳红’的栽培管理及园林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深圳红’月季Rosa ‘Shenzhen Red’为2019年丰花月季新品,在深圳地区的栽培试验及应用实践表明:通过对水肥、病虫害、修剪,以及度夏等关键环节上实施有效的管理策略,‘深圳红’月季各项园艺指标优异,抗性特征良好,能安全度夏,在圳地区的适应性强;在园林应用探索中,以其为主体花卉,通过花坛、花带、花境等园林应用形式得到了出色的表现。  相似文献   
523.
文章概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审美思想,包括山水比德,道法自然,风水学、诗情画意、涵蕴意境等方面的美学观念。中国古典园林中水体的形态包括湖、池、沼、溪、涧、泉等。理水的艺术手法包括对水形、水色、水声以及理水布局、动静结合等方面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24.
【背景】 食欲和饲料转化率的提高构成了现代肉鸡快速生长的生理基础。胆囊收缩素A型受体(CCKAR)是介导胆囊收缩素(CCK)饱食信号和消化调节作用的关键受体。鉴于CCK信号在能量平衡调节中的重要作用,CCKAR的表达水平与鸡的生长性能密切相关。然而,CCKAR水平调节鸡生长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目的】 通过研究阐明CCKAR基因表达水平和序列变异与鸡饲料转化率的关系,为鸡生长性状遗传调控研究和饲料转化率选育奠定基础。【方法】 测定略阳乌鸡12—16周龄料肉比(公鸡n=62,母鸡n=67)和26—30周龄料蛋比(n=150)。用PCR-RFLP法检测CCKAR基因内两个同义突变(g.73206714T>C和g.73209189C>T)的基因型。以性别为固定效应,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g.73206714T>C和g.73209189C>T与料肉比的关联性,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2个SNP与料蛋比的关联性。用JASPAR数据库预测g.73206714T>C对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产生的影响。以g.73206714T>C为标记,选取10只杂合子(CT)公鸡,用PCR-RFLP法检测CCKAR基因在g.73206714T>C位点等位基因间的表达差异。选取30只带有采食量和料肉比记录的公鸡,用qPCR检测CCKAR基因在下丘脑、脑垂体、胰腺、胆囊和十二指肠中的表达水平,分析CCKAR表达水平与采食量和料肉比的相关性。【结果】 性别效应对略阳乌鸡料肉比有显著影响(F=29.44,P<0.0001),公鸡的料肉比(5.41±0.76)显著低于母鸡(6.62±1.00)。在两个同义突变中,只有g.73206714T>C与料肉比显著关联(F=8.44,P=0.0004),其中,TT型的料肉比(5.18±0.63)显著低于CC(6.37±1.1)和CT型(6.17±0.95)。CC型和CT型的料肉比无显著差异。g.73206714T>C与性别的互作效应对料肉比的影响不显著。G.73206714T>C对28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有潜在影响。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试验显示,T等位基因的转录本丰度显著高于C等位基因,表明CCKAR在等位基因间的表达差异很可能是构成g.73206714T>C与料肉比关联性的遗传基础。略阳乌鸡26—30周龄的平均料蛋比为2.85±0.41。g.73206714T>C和g.73209189C>T的基因型效应对料蛋比的影响均不显著。在5个组织中,CCKAR基因在胰腺中的表达水平最高,且与采食量呈负相关(r=-0.45, P=0.017)。但是,在其他组织中,CCKAR的表达水平与采食量的关联性均不显著。对于料肉比性状,CCKAR基因在胰腺(r=-0.41,P=0.03)和脑垂体(r=-0.57, P=0.0018)中的表达水平越高,料肉比越低。在其他组织中,这种负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 研究发现CCKAR基因表达水平上调有利于提高鸡的饲料转化率。G.73206714T>C的T等位基因是一个与CCKAR基因高表达活性和高饲料转化率显著关联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525.
[目的] 研究不同林龄欧李在生长季(4-9月)对坡面土壤水分动态及时间稳定性的影响,为欧李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对欧李不同坡度标准径流小区土壤水分长期定位观测,利用Origin Pro软件对土壤水分进行计算分析。 [结果] ①欧李栽植后,土壤储水量有所下降,但不明显,有逐渐恢复的态势,不同坡度土壤储水量差异不明显。 ②在生长季,5°和10°小区0-40 cm和100 cm以下土层土壤含水量较低,表现为弱变异,40-10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较高,表现为中等变异;15°小区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年际之间相差较大,120 cm以下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较高,均处于中等变异区间。 ③随着欧李林龄增加,不同坡度坡面土壤水分的时间稳定性逐步增强,其中15°小区最明显。 [结论] 结合欧李在坡面的生长状况,研究认为“欧李+水平阶”的坡面治理模式在黄土高原沟壑区10°以下坡面上配置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526.
为更新相关农机、培育配套甘薯品种、促使农机农艺融合,从而提高浙中丘陵地区甘薯生产的机械化应用水平,特进行了甘薯生产中品种、农机、农艺融合应用研究,即研究了机械不同起垄清沟次数的具体效果,不同类型甘薯品种在机械化生产条件下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收获效果等。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本,起垄清沟2次即能满足甘薯机械化生产操作的相关要求。大甘薯品种的结薯数相对较少,平均单薯质量相对较重,产量较高,且蔓长较长,影响了杀秧效果,从而影响收获机的应用;迷你甘薯品种的结薯数相对较多,平均单薯质量相对较轻,产量较低,且蔓长较短,提高了杀秧效果,从而提高了收获机的收获效率。  相似文献   
527.
为了解浙薯956在浙江地区的整体种植表现及其最适的栽培模式,为后续推广作理论基础,对浙薯956进行为期3年、6个试点、3种栽培模式的试验。结果表明,浙薯956结薯早,抗逆性较好,产量高,667 m2最高产量2 978.5 kg,平均667 m2产量为2 646.1 kg。6个试点均比对照中薯3号增产,增产幅度在13.3%~27.2%。本试验总结了金华地区浙薯956的表现,同时筛选了适宜机械化操作的宽行窄株高垄覆膜栽培及免耕覆膜高密促早栽培两套高效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528.
【目的】对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研究有助于解析其与植物生长和防御反应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在粳稻品系FI135胚培养过程中获得了1个类病斑突变体lmm7(lesion mimic mutant 7)。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的表型鉴定、农艺性状考查、超微结构观察、生理学特性分析,阐明LMM7基因对植物生长的调控。通过病原菌抗性鉴定,明确lmm7对植物防御反应的影响。利用9311B与突变体lmm7杂交所得F2群体对该突变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基因精细定位。【结果】该突变体苗期表型正常,分蘖初期,植株基部叶片从叶尖开始不断出现褐色斑点,并向整株扩散,且斑点数目随植株生长不断增加。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株高、穗长、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及剑叶长宽都显著降低,但籽粒性状和抽穗期没有显著性差异。遮光处理表明,突变体lmm7的表型受到光照诱导,抽穗期突变体lmm7叶肉细胞严重失绿,光合色素含量显著降低。组织化学分析表明,突变体病斑处的H2O2含量显著升高。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突变体lmm7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数目减少,叶绿体类囊体片层结构严重受损,细胞器肿胀解体,并出现大量嗜锇小体,同时病斑内部和周围区域积累了大量的ROS。抗性鉴定结果显示突变体lmm7稻瘟病抗性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遗传分析表明lmm7的突变表型受单个隐性基因控制。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目的基因被定位于水稻第7染色体短臂两InDel标记7B35和7B43之间,区间范围约260 kb。测序结果表明该区间内候选基因LOC_Os07g0203700第2891位碱基T发生了单碱基缺失,导致后续移码突变及翻译提前终止。【结论】lmm7spl5互为等位基因,其突变抑制了植株的生长,同时增强了对稻瘟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