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玉米秸秆稀酸预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玉米秸秆稀酸预处理条件对木糖得率和纤维素酶水解性能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用正交试验法对稀酸预处理条件进行优化.在固液比1∶10、硫酸质量分数0.75%、温度150℃条件下处理30min,木糖得率最大为85.64%.100g玉米秸秆经稀酸预处理和纤维素酶水解后,可得到最大总糖量49.74g.分析结果表明,木糖得率最大影响因素为酸浓,酶解得率最大影响因素是温度.温度对综合指标的影响极显著,酸浓影响显著,时间影响不显著.预处理破坏了玉米秸秆的纤维素结构. 相似文献
12.
采用抑菌圈法和琼脂二倍稀释法,测试了12种天然柠檬醛衍生化合物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12种天然柠檬醛衍生化合物对4种细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其中,异丁酸香叶酯对大肠埃希菌抑菌效果最佳,抑菌圈直径为14.83 mm,最低抑菌浓度为8 mg·L-1;橙花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抑制效果最佳,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80和14.33 mm,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8和16 mg·L-1;香叶醇对绿脓杆菌抑制效果最佳,抑菌圈直径为15.00 mm,最低抑菌浓度为16 mg·L-1。经天然柠檬醛衍生物处理后,食品腐败细菌细胞膜的相对渗透率升高,表明这些化合物可能对细菌细胞膜具有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3.
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总产油量最高、栽培面积最广的木本油料作物。为促进我国普通油茶良种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本研究使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巢式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以及变异系数、表型分化系数、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探究560份普通油茶良种资源的表型性状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使用熵权TOPSIS法对560份普通油茶良种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结果表明,560份普通油茶良种资源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4个表型性状的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为0.05~2.35,均值为1.06,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3.02%~53.33%,均值为23.25%。普通油茶良种资源34个表型性状种源间和种源内的方差分量均值分别为53.591%和32.382%,说明普通油茶良种资源表型性状种源内相似性较高,其分化主要来自种源间。随着纬度的升高和年平均温度的降低,普通油茶良种资源平均单果质量、种仁含油率及饱和脂肪酸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现上升趋势,表明纬度和年平均温度是限制普通油茶生长的主要因子。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和排序结果显示,长林4号综合得... 相似文献
14.
15.
16.
玉米秸秆蒸汽爆破降解产物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质联用(GC-MS)色谱技术对玉米秸秆蒸汽爆破降解产物进行分析.玉米秸秆经蒸汽爆破预处理后,其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损失分别为9.60%、47.98%和17.55%.采用HPLC对碳水化合物降解和分解产物定量分析,100g玉米秸秆预处理后,产生甲酸2.10g、乙酸2.00g、乙酰丙酸0.10g、5-羟甲基糠醛0.08g和糠醛0.13g.采用GC-MS对木质素和提取物降解产物定性分析,共检测出14种芳香类化合物、22种脂肪酸类化合物和5种呋喃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通过Illumina HiSeqTM 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芳樟和杂樟(对照)叶片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分析,并对所涉及的Unigene在GO、Nr、Nt、Pfam、KOG、Swiss−prot和KEGG中进行分类、功能注释和Pathway注释。结果表明:2类樟树叶片转录组检测共产生34.45 GB clean数据,组装了312 457个Unigene。其中,11 685个Unigenes鉴定为芳樟叶和杂樟叶的差异表达基因,在芳樟中6 481个被鉴定为上调的Unigenes和5 204个为下调Unigenes;对其进行GO功能富集发现并鉴定了编码萜类合成酶Unigenes 39个,包括单萜生物合成6个,二萜生物合成7个,倍半萜和三萜生物合成12个,萜类骨架合成14个。对萜类合成酶TPS14基因进行转录组FPKM和q−PCR验证发现,其表达量在芳樟中较杂樟更低,可能与其转录过程的选择性剪切有关。通过SSR位点分析,从88 016个Unigene中共检测到134 851个SSR位点,其中单个SSR位点有103 478个Unigene,含2个及2个以上SSR位点有31 373个Unigene。 相似文献
18.
19.
选取10个形态学性状,应用数量分类学方法对江西省安义、安福、瑞金、婺源、铅山5个地区共151株古樟标本进行研究。将数量分类学中的Q聚类应用于5个地区共151份样本的分类,对选取的10个性状进行了R型聚类分析,且对这10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地区以及不同地区的古樟之间的差异性不明显,也即古樟在枝叶形态上的相似度很大,依据现有样本和条件暂时无法把古樟分出不同的类群。不过古樟从性状上有两大类型,叶片存在边缘波状和不波的两种情况,此性状在古樟叶片中表现出较强的规律性。本研究为今后利用枝叶形态探讨樟科植物的系统分类和演化方式提供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