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篇
  10篇
综合类   33篇
畜牧兽医   36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71.
为确定河西走廊菘蓝高产优质栽培的最佳播期。2014 年在甘肃省民乐县开展了菘蓝的分期播种试验,对不同播期菘蓝农艺性状,药材产量和品质及其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播期延后,菘蓝出苗期和全生长期均显著缩短,抽薹率显著降低,5 月22 日较4 月12 日播种出苗天数缩短15 天,生长期缩短42 天,抽薹率下降30%;出苗率却随播期延后而显著增加,4 月12 日播种出苗率最低[(40.57±0.56)%],5 月2 日以后播种出苗率均在95%以上;4 月22 日播种板蓝根产量(5000.25 kg/hm2)和(R,S)-告依春含量[(0.083±0.0012)%]均达最高水平,5 月2 日播种大青叶产量最高(2034.37 kg/hm2),但播期对板蓝根药材含水量、浸出物和灰分影响不显著。河西走廊菘蓝的最佳播期以4 月下旬至5 月上旬为宜,早播和晚播均不利于药材产量的增加和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72.
郭凤霞  陈垣  张荩凤  白刚 《草地学报》2017,(6):1324-1332
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是药材川贝母的基原植物之一,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以自然授粉为对照,采用观察和7种花器操作对漳县荒坡地驯化栽培暗紫贝母开花物候和传粉方式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其传粉结实特性,探寻繁种策略,为野生驯化扩繁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仿野生农田环境条件下,暗紫贝母株型多样化趋势明显,2013年采用鳞茎播种的暗紫贝母次年3月下旬返青,返青株以单叶株为主,多叶株少量,开花株稀少。随栽培年限延长,多叶株和开花株比率提高,单株开花数增多。开花株5月上旬现蕾,下旬进入盛花期,6月中旬蒴果成形,7月中下旬种子成熟倒苗,花蕾期茎叶持续生长,株高10.18~19.26cm。自然结实率75.0%,去雄套纸袋不结实,人工异交率80%以上,自然异交率70%,自交率低于30%,单果结种子(110±22)粒,百粒鲜重(94.53±53.62)mg。访花昆虫有蜂类、蝇类、蜘蛛和蚂蚁等。说明这种小株植物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属异花授粉类型,部分自交亲和,传粉媒介以虫媒为主,风媒为辅,暗紫贝母特有的物候、株形多样化和传粉特性是其长期适应高寒恶劣多变环境的结果。  相似文献   
73.
连作障碍是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与根际微生态失衡有直接关系,导致病原微生物富集,土壤从抑病型转向导病型,造成植物生长变弱、病虫害爆发、产量和品质下降。植物化感自毒物质在根际微生态破坏方面具有直接作用。自毒物质具有选择性培养基的作用,伴随植物生长不断积累,刺激根际病原菌生长而抑制有益微生物生长,导致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病原菌增加,植物病害爆发。自毒物质和根际微生物的互作关系从四个方面总结综述,包括自毒作用、自毒物质、自毒物质与根际微生物互作及植物根际促生菌缓解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74.
菘蓝是药材板蓝根和大青叶的基原植物,依赖种子繁殖。通过田间观测和人工授粉实验,对民乐县栽培菘蓝开花时序和传粉生物学系统进行研究,旨在为其种子繁育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科学和技术依据。研究表明,菘蓝为无限花序,单株表现异向开花习性,花序从植株顶部向下,单花从花序基部向上依次开放。花两性,雄蕊6,4枚长,2枚短,花萼和花瓣均为4,花萼绿色,花瓣黄色,子房上位,1室。单花寿命6~7 d,异常气候可缩短至3~4 d,群体开花期30 d左右。即将开放的花蕾柱头已成熟,花瓣刚露出花萼后开花当天,花粉鲜黄而散,末花期子房膨大,花粉干枯。短角果结种子0~2粒。自然结籽率95.0%,不去雄和去雄套纸袋均不结实,同株异花去雄授粉结籽率仅4.0%,去雄套纸袋异株异花授粉结籽率72.0%,去雄不套袋结籽率53.3%,自交不亲和指数为0.96~1.00。不去雄套网袋结籽率5.0%,去雄后提高至13.7%,访花者主要有食蚜蝇、黑蜂等。说明菘蓝具有较强的自交不亲和性,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属典型的异花授粉类型,需传粉者,传粉媒介以虫媒为主,风媒为辅。  相似文献   
75.
3种叶面肥对党参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市售化控叶面肥对党参成药期地上部的影响,选用膨根宝(G)、党参奇肥(Q)和甲哌鎓(M)叶面肥,以清水为对照(CK),在党参始花期开始每隔15 d喷施1次,共喷施3次,研究叶面肥对党参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叶面肥均可抑制党参地上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抑制效应因叶面肥种类和党参生长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异。与CK相比较,叶面肥对党参植株的矮化效应大小依次为G>Q>M,喷施G和Q使党参株高分别显著降低4.3 cm和4.0 cm,藤长分别极显著缩短43.1 cm、30.3 cm,节间长分别缩短5.33 mm和9.98 mm,盛花期花蕾数分别极显著减少51枚和57枚,单果产种量分别极显著减少  79.8%和79.0%。G、Q和M均显著提高了党参叶绿素含量,较CK分别提高23.0%、15.8%和  19.2%。G和Q较CK日均净光合速率分别显著提高15.4%和19.8%,M对党参地上部抑制作用较小,对光合促进效应也较弱。叶面肥对党参增产效应依次为Q>G>M,喷施G和Q使党参鲜产量分别提高  36.3%和23.2%,浸出物和炔苷含量降低,灰分含量升高,M对党参的增产效应不显著。说明叶面肥对党参生长发育的抑促效应明显,使党参植株矮化,繁殖系数降低,光合特性改善,根部产量提高,但降低了药材品质,具有植物生长调节剂类似的效应,为了确保中药材品质及生产源头安全性,不提倡在中药材生产上施用,建议通过选育株型优异的新品种和生态有机栽培调控途径提高党参栽培成效。  相似文献   
76.
冬播和春播育苗对党参苗栽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肃省陇西县首阳镇对白条党参采用冬播和春播育苗对比试验,通过定期测定土壤含水量、苗栽产量和质量指标,旨在揭示党参冬播和春播育苗效应的差异性,探寻其最佳播种季节,为党参规范化育苗操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陇西县气候条件适宜党参育苗。冬播和春播育苗条件下,党参种子出苗进程变化趋势均呈“S”型曲线,符合 Logistic 方程,快增期在春播后46~48 d。与春播田相比较,冬播育苗田0~20 cm 土层含水量高,党参种子提早6 d 出苗,苗栽产量提高47.8%,个体质量优异。春播育苗田出苗率较冬播田提高27.3%,但苗栽个体小,商品性差。以上说明,党参冬播育苗对规避春季干旱具有一定意义,建议党参规范化育苗按比例采用冬播和春播育苗方法,以降低春季遇严重干旱造成的春播种子不发芽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冬播,还是春播进行党参育苗时,播种后均应及时采取保墒措施,以覆盖小麦秸秆为佳。  相似文献   
77.
在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选用人工栽培5年的麻花秦艽种株,在盛花期挂牌标记发育一致的花序,自开花后每隔3 d测定千粒重和发芽率,对种子灌浆及发芽特性系统研究,旨在为确定其种子适宜采收期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结果表明,麻花秦艽种子鲜重在开花后第34天达最大,随后迅速下降,至灌浆末期接近干重的水平。籽粒干重的变化趋势呈“S”型曲线,符合Logistic方程,快增期在花后13~34 d,开花后60 d灌浆基本结束。灌浆速率呈“慢-快-慢”规律,因降雨2次低谷,籽粒脱水速率随灌浆进程的递进而持续加快,含水量先上升后稳定下降。种子发芽率在花后43 d达到较高水平,但受阴雨天气影响。种子发芽质量指标与千粒干重和灌浆持续期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脱水速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种子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以上说明麻花秦艽种子成熟度和灌浆末期天气对种子发芽质量具有显著影响,采收期应在花后52~55 d(9月上中旬),种果欲裂,种子含水率在10%左右时为宜,选晴天根据成熟情况分批采用布袋或尼龙袋采收。  相似文献   
78.
依据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技术方案,通过套样方踏查和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宕昌县野生湿生扁蕾资源全面调查,旨在揭示其资源现状及蕴藏量,为其动态监测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该县7个生态区,53个样地,265个套方,1060个样方中,发现分布有野生湿生扁蕾居群的生态区有3个,占调查总生态区的42.86%;样地有3个,占调查总样地的5.66%;套方有11个,占调查总套方的4.15%;样方有26个,占调查总样方的2.45%。分布面积约1.27 km2,药材蕴藏量3474.36 kg,经济量2605.77 kg,年允收量912.02 kg。植株性状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2.11~2.86,农艺性状差异大,10个性状变异系数变幅23.08%~61.83%,侧根数变异最大,叶对数变异最小,单株鲜重和干重、花朵数、基部节间长等性状变异程度也均高于平均值。在海拔2234~2699 m范围内,随海拔升高,株高、茎粗、花朵数、单株重均呈增大趋势。湿生扁蕾受威胁及优先保护综合评价级别系数为0.60,受威胁级别为二级,保护等级为II级。以上说明宕昌县域内野生湿生扁蕾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丰富,但资源分布稀少,分布区域狭窄,需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79.
甘肃贝母种子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用5年生甘肃贝母种株,在盛花期挂牌标记开花一致的植株,从开花后第5天开始测定籽粒千粒鲜、干重和含水量,对种子灌浆特性进行研究,旨在为其种子标准化采收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结果表明,甘肃贝母种子千粒鲜重在开花后66d达到最大,随后迅速下降到接近干重的水平。籽粒干重变化的趋势呈“S”型曲线,符合Logistic方程,快增期在花后41~66d,至花后97d灌浆结束。灌浆速率呈“快-慢-快-慢”规律,因降水出现1次低谷,籽粒脱水速率随灌浆进程而加快,含水量持续下降,籽粒含水量下降最快的时期为灌浆高峰结束期。籽粒干重与脱水速率和灌浆持续期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籽粒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甘肃贝母种子灌浆速率受天气的影响大,籽粒脱水加快、干重趋于稳定是种子成熟的标志,采收期应在花后77~82d(7月底-8月初),种果尚未开裂,种子含水率在40%以下,茎杆尚未完全枯黄时为最佳。  相似文献   
80.
马瑞丽  陈垣  郭凤霞  武睿  焦旭升 《草地学报》2019,27(5):1291-1300
为了明确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生殖分配随不同物候期的分配规律,以人工栽植6年生及以上处于生殖生长阶段的甘肃贝母植株为试验材料,在各物候期测定植株各器官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生殖分配。结果表明:甘肃贝母在各物候期的生殖分配分别为13.2%,7.2%,10.1%,10.3%;在整个生殖生长阶段,生殖器官表型可塑性呈现出先减弱后增大趋势;氮和磷元素在生殖器官中的组成百分比在盛花期较现蕾期显著降低,随果实的生长,在果实成熟期显著大于盛花期,而钾元素在整个生殖生长期间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综合分析表明甘肃贝母种群对有性生殖投资的比例较小,大部分用于营养生长,其有性生殖是各器官生物量积累和消耗各器官营养元素主要保证鳞茎正常生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