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43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26篇
  27篇
综合类   238篇
农作物   32篇
水产渔业   19篇
畜牧兽医   124篇
园艺   54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采用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溶液浸泡水稻种子,通过观察种子的生长状况,研究不同浓度硒污染对水稻萌发过程的生物效应。研究表明:(1)低浓度硒污染对种子发芽有促进作用,其发芽的中毒阈剂量约为6.25mg·L-1;(2)硒污染明显影响水稻的胚芽和胚根发育,其中胚根长随硒溶液浓度升高降低的幅度高于胚芽;(3)在硒溶液中,水稻胚芽、胚根生物量也随着硒浓度的升高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胚根的降低幅度高于胚芽。经回归分析,随着硒浓度增加,水稻种子发芽各项指标均受到抑制,硒浓度与各项指标的相对抑制率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92.
陇南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小麦白粉病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志强  陈俊  樊明  马敬霞  尹翔  魏邦宪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931-16936
根据陇南山区1971~2009年气象资料和相应的小麦白粉病流行资料的对比分析,得出:陇南各地各时段平均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十分明显,与1971~2000年平均值比较,2001~2009年年平均气温上升0.6~0.9℃;其中,春季增温最为显著,为0.9~1.1℃,尤以2~3月增幅最大,月平均气温增幅为1.2~1.7℃,由于陇南春季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与上年9月~次年3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所以,近10年冬末春初显著增暖趋势与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逐年加重趋势相一致,由于气候偏暖,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相比,陇南山区冬小麦种植高度及白粉病越冬越夏高界明显提高了100~300m,致使小麦白粉病危害范围扩大,早春发病平均病田率上升10%~20%,发病高峰期由5月上旬提前到4月中、下旬。而陇南各地各时段降水量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因此,与90年代以前相比,90年代后降水量的变化对小麦白粉病流行的影响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3.
徽两优6号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俊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3):69-69,176
介绍徽两优6号在芜湖地区示范所表现的特征特性、经济性状和产量的情况,以及其在生产过程中应采用的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94.
为了解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在贵州的流行特点,2007年3月至2009年10月对贵州省PRRS的流行地区、流行季节、感染猪群及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贵州省9个地区均有PRRS疫情的发生,但主要集中在中部和邻近省市的周边县;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5-10月)多发,其发生率达82.0%;不同猪群均可感染发病,以仔猪和怀孕母猪较多;猪群接种PRRS疫苗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效果,但抗体阳性率不高,且在临床健康猪群中存在PRRS隐性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出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全身出血和母猪流产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剖解可见气管、肺、心、肝、脾、肾、淋巴结以及膀胱、胃、肠道等呈现明显的病变。可为贵州省PRRS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5.
为了解雷山县小香羊寄生虫感染的情况,随机抽取雷山县桃江、达地和望丰3个乡镇的小香羊25只进行体内外寄生虫调查。结果表明,在25只小香羊中共鉴定出体内外寄生虫22种,其中线虫9种、吸虫5种、绦虫4种、蜘蛛昆虫3种和原虫1种。该结果对雷山县小香羊寄生虫病的预防控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6.
山西省葡萄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是我国主要的落叶果树树种之一,其适应性强,结果早,效益高,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葡萄的种植,葡萄栽培和加工已成为许多地区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7.
蓝莓不同多酚物质的分离与抑制细胞氧化损伤功能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兴安岭野生蓝莓为原料,通过Folin-Ciocalteu法、pH示差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蓝莓中的总酚、总花色苷和维生素C(Vc)等功能成分的含量;采用XAD-7大孔树脂、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对蓝莓中的不同多酚组分进行分步纯化;以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AAPH)诱导HepG-2细胞氧化损伤为评价模型,比较不同蓝莓多酚组分对抑制细胞氧化损伤的功能,并探讨组分间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每100g蓝莓鲜果中含有459mg总酚、277mg花色苷和2 721μg VC;在多酚类物质中,蓝莓主要以花色苷和酚酸为主,分别占总酚的40.21%和38.27%,其次为黄酮类,占4.45%;在蓝莓多酚的3个组分中,花色苷、酚酸和黄酮对HepG2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最大清除率分别为37%、49%和53%,且组分间在清除细胞内ROS时存在加和作用,但无协同增效效果。综上所述,大兴安岭野生蓝莓富含多酚类物质,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除花色苷外,酚酸也是蓝莓中的主要抗氧化活性物质;因此,蓝莓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与其丰富的总酚含量密切相关,这为利用大兴安岭野生蓝莓开发功能性食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
为了提高广东省水稻产业的品质与产量,让优质稻品种优质与高产趋于高水平统一,以高产品种齐粒丝苗为母本,特优质中间材料丰艮占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的手段,经过系普选育、辅以病区和接种遴选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等育种技术,育成感温型优质常规水稻新品种齐丰占,于2009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区域试验结果表明,齐丰占于2006、2007两年平均每667 m2产量分别为365.19、360.62 kg,比对照种粤香占减产5.22%和6.81%,米质特优,达国标、省标优质1级.据统计,2009-2012年广东省的种植面积累计超过4万hm2.该品种适宜广东稻区粤北以南的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相似文献   
99.
运用涡度相关(Eddy covariance,EC)开路系统和微气象观测系统,于2007年对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永定河沙地杨树(Populus euramertcana)人工林与大气间碳、水和能量交换进行了连续测定.通过分析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蒸发散(ET)以及水分利用效率(WUE=GEP/ET)随相对土壤含水量(REW)的变化趋势,探讨杨树人工林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对气象因子以及下垫面因素的响应,为杨树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当REW<0.1时,GEP和ET受到严重水分胁迫的影响维持在较低水平,环境因子对GEP、ET和WUE的影响较小;当0.1<REW<0.4时,GEP和ET随着土壤体积含水量(VWC)的增加而增大,WUE随VWC的增大而减小;REW>0.4时,气象因子是影响碳固定和水分损耗的主要原因,由于ET对气象因子变化的响应较GEP更为敏感,因此,WUE随空气饱和水汽压差(VPD)的增大而减小.沙地土壤保水能力较差,不能保证土壤水分被植物有效利用,因此当VWC处于5.2%-8.8%(0.1<REW<0.4)范围时,碳固定与水分消耗达到最高效率.研究表明杨树人工林WUE随降水变化而变化,未来气候变化和变异有可能影响杨树林耗水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0.
基于ISSR标记初选格鲁桑类型桑树核心种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心种质可以用最少份数的种质资源代表该物种及生态类型的遗传多样性。以收集自我国黄土高原的73份格鲁桑类型桑树种质资源为材料,利用15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129条带,其中多样性条带为115条,多态性比率为89.15%。根据ISSR分子标记聚类结果和树型图,利用逐步聚类随机取样法和属性约简启发式算法对73份种质资源进行核心种质构建研究,2种方法分别初选出21份和16份格鲁桑类型桑树核心种质,核心种质样本的比率分别为28.77%、21.92%。利用统计软件SPSS 13.0,结合分子标记多态性位点数、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对2组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和t检验,结果显示:采用2种方法初选出的21份和16份格鲁桑核心种质都能很好地保存初始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结构,但采用属性约简启发式算法所得16份核心种质的代表性要优于采用逐步聚类随机取样法所得的21份核心种质。最终确定以属性约简启发式算法初选的16份样本作为格鲁桑类型桑树核心种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