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0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31.
为了有效控制甘薯茎线虫病的危害,通过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分别研究了不同种类硅肥及噻唑膦对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控效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单独施用硅肥对甘薯茎线虫病防治效果较差,但10%噻唑膦颗粒剂与不同种类硅肥联合使用后可显著降低甘薯种薯及薯苗受线虫侵染率,其效果优于单独使用等量的10%噻唑膦颗粒剂。田间施用噻唑膦后再增施硅肥,可使噻唑膦防治效果显著增高,甘薯受害率降低,甘薯产量提高。其中硅肥途保佳15 L/hm2与10%噻唑膦颗粒剂18 kg/hm2或22.5 kg/hm2联合使用后,对茎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均达到87%以上,显著高于10%噻唑膦颗粒剂22.5 kg/hm2处理。联合施用硅肥可以在减少噻唑膦用量情况下保持对茎线虫病较高防效,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2.
为明确不同土壤质地对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发生危害的影响,分别测试了6种土壤质地中禾谷孢囊线虫的侵染、发育及其种群动态。结果显示:在整个小麦生长季,不同土质中禾谷孢囊线虫2龄幼虫(J2)的种群变化趋势一致。冬前土壤中少量线虫孵化,11月下旬各种土质中J2种群密度达到10.8~14.2条/100 mL土壤;4月初为J2发生高峰期,其种群密度为54.6~77.1条/100 mL土壤,且土壤中含壤土比例越高J2数量越大;J2在壤土与砂土比为6:1和1:0土壤中侵入根系的数量最多,单株根系J2数量为672.7~685.0条,且土壤中砂土比例越大J2侵入数量越少,相应地根系内3龄幼虫和形成的孢囊数量也越少;不同土质中不同时期孢囊内虫口减退率不同,但在生长季末不同土质中孢囊内虫口总减退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土质对孢囊内虫口减退率无影响,土质沙性越大越不利于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33.
亚麻抗枯萎病性快速鉴定方法的研究陈书龙,刘信义,王金月,孙茜(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保定071000)张志铭(河北农业大学植保系,保定071001)关键词亚麻;枯萎病;抗病性鉴定ResearchontheQuickIdentificatio...  相似文献   
34.
不同药剂对甘薯茎线虫病病原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采用人工接种的方式研究1.8%阿维菌素乳油、20%辛硫磷乳油、25%毒死蜱乳油和20%丁硫克百威乳油对甘薯秧苗的保护作用,对甘薯茎线虫病的治疗作用及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持效期.结果表明,180μg/mL 1.8%阿维菌素乳油和2 000μg/mL丁硫克百威乳油对甘薯秧苗的保护效果最好,减轻线虫侵染,药后80 d的病情指数均为36,单株虫量1400多头,而对照的病情指数高于88,单株虫量达46 892头;同时上述2种药剂对甘薯茎线虫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遏制植株内线虫的繁殖,病情指数降低,单株虫量减少,药后45 d的病情指数分别为24、32,单株虫量分别为672、588头,而对照病指达到72,单株虫量为23 366头;180μg/mL 1.8%阿维菌素乳油和2 000μg/mL20%丁硫克百威乳油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持效期至少为50 d.根据试验结果,建议生产上以180μg/mL 1.8%阿维菌素乳油和2 000 μg/mL 20%丁硫克百威乳油浸根处理防治甘薯茎线虫病.  相似文献   
35.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病原线虫。为筛选对该线虫具有高效引诱活性的物质,本研究利用水琼脂平板法测试了不同真菌及其培养滤液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线虫对不同测试真菌趋性不同,其中对灰葡萄孢的趋性最强。在处理36 h后灰葡萄孢菌饼对线虫诱集率达到15%,其培养滤液对线虫的诱集率为8%,显著高于相应的禾谷镰刀菌、半裸镰刀菌处理与对照。灰葡萄孢对线虫的引诱作用随着处理时间延长而增加,处理96 h后灰葡萄孢菌片诱集到的线虫数为78头,引诱率为26%。经80℃加热120 min后灰葡萄孢菌饼对线虫的引诱能力未显著降低,说明灰葡萄孢中对线虫具诱引活性的物质对热稳定。灰葡萄孢正丁醇和乙醇提取物对线虫诱集率分别为11.6%和11.0%,显著高于石油醚提取物和甲醇对照。本研究可为开发马铃薯腐烂茎线虫防治新策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6.
河北省禾谷孢囊线虫种群密度和冬小麦产量损失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明确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对小麦的危害,于2011年10月—2012年6月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采用定量接种方法测定了其在不同接种密度下对冬小麦产量和线虫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禾谷孢囊线虫接种密度的增加,小麦的株高、穗长、小穗数、分蘖数和籽粒重均呈下降趋势。小麦产量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损失率增加,在接种密度大于29个卵和2龄幼虫/g土时,小麦产量损失率均达50%以上,接种密度为465个卵和2龄幼虫/g土时损失率最大,达到77.7%;当接种密度小于116个卵和2龄幼虫/g土时,禾谷孢囊线虫的最终密度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接种密度大于该值时,最终线虫密度则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且其繁殖系数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以小麦单株籽粒重为参数,利用Seinhorst模型拟合孢囊线虫密度与产量的关系,可知小麦对禾谷孢囊线虫的最低忍耐值为5个卵和2龄幼虫/g土,相对最低产量为0.23。  相似文献   
37.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侵入甘薯部位以及在植株内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采用人工接种的方式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侵入甘薯部位以及在甘薯植株内的种群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自甘薯秧苗的基部侵入,逐步向上迁移危害。在移栽后4周,线虫仅在地下茎下部3 cm部分危害;移栽后8周,线虫扩展到地下茎接近地面部位;移栽后10周,线虫扩展到地上茎部分;移栽后12周,线虫已转移到新结甘薯块根上危害;但未发现线虫侵入甘薯须根。在装有500 g沙壤土的塑料管中移栽甘薯秧苗,在接种量为每克土壤含1~2头线虫时,24 d后秧苗的发病率为40%,发病指数低于10,60 d后发病率达到100%,病指为20~24,120 d后的病指为52~60;在接种量为每克土壤含16~64头线虫时,24 d后秧苗的发病率为60%~80%,发病指数为20,60 d后发病率为100%,发病指数为40~48,120 d后的发病指数达60~100;在接种量为128~256头/克土时,24 d后的秧苗发病率已达100%,发病指数为20,96 d后其病指高达100。线虫在甘薯内的数量随接种时间的延长呈指数增长趋势。在低剂量接种处理,每克土壤含1~2头线虫时,线虫在移栽60 d以前,秧苗内线虫数量较少,单茎数量在49~56头之间,而此时高剂量接种处理线虫数量已达200头以上。在植株生长后期,其茎内的线虫数量又出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8.
为明确不同温度经历燕麦孢囊线虫的孵化特点,分别于10月初小麦播种时和土壤结冻前即12月底采集大量燕麦抱囊线虫孢囊,在室内离体条件下分别测试不同温度对其孵化的影响。小麦播种时采集的燕麦孢囊线虫经5℃恒温处理的孵化高峰期为处理后第10~12周,比15℃恒温处理推迟了约4周;前期置于5℃培养,然后再转至15℃处理的孢囊,5℃处理时间越长,孵化高峰期越滞后;此外,随着5℃低温处理时间的增加,其总孵化率具有增加的趋势。12月底采集的孢囊在5—30℃条件下均有孵化,其最佳孵化温度为20℃,在此温度下其总孵化率最高,且孵化期最短;25℃以上高温对卵的孵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9.
河北省甘薯茎腐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薯茎腐病是近几年在我国发现的一种新的细菌性病害,目前该病已在我国的福建、广东、江西、广西、海南、河南、重庆、江苏等地发生。2013年10月在对河北省甘薯病害的调查中在文安县发现了大量疑似甘薯茎腐病的病株,给当地的甘薯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经对疑似病株病原菌的分离纯化、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观察以及基于16SrDNA序列的分析,最终确定该病害为甘薯茎腐病,病原菌为达旦提狄克氏菌(Dickeya dadantii)。这是该病害首次在河北省被发现。  相似文献   
40.
为明确河北省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在自然环境下的侵染与发育特点,于2009-2012年分别采用漂浮法、浅盘法和酸性品红染色法在3个不同区域对土壤中孢囊和2龄幼虫(J2)以及根系内线虫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孢囊内卵的发育动态进行检测.在土壤中除6月上中旬未检测到J2外,周年均分离到J2.冬前J2出现小高峰,种群密度为12.3 ~18.6条/100mL土样;在4月上中旬J2大量发生,种群密度为52 ~ 65条/100 mL土样.冬前J2侵入小麦后能够发育至3龄幼虫,3龄幼虫发生高峰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4龄幼虫的发生高峰在5月中下旬,白雌虫形成高峰期在5月下旬,且1年后孢囊内卵孵化率达到86.5%.研究表明,燕麦孢囊线虫在河北省小麦上1年发生1代,关键侵染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