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27篇
农学   6篇
  7篇
综合类   46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将含水量为3.19%的白皮松种子超干贮藏,然后对其最佳引发条件进行筛选,筛选结果表明:引发处理对白皮松种子的各项发芽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作用,其中,在20℃的温度下进行24h的处理,是对超干贮藏后的白皮松种子引发的最佳条件。而各GA_3浓度在-0.3 MPa的KNO_3溶液中并没有对种子的萌发起到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
间作对板栗林地土壤养分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北京市怀柔区,以板栗早熟品种—"燕山早丰"为研究对象,采用花生和红薯为间作物,以清耕栗园为对照,通过测定分析土壤N、P、K、有机质和果实可溶性糖、淀粉、蛋白质、脂肪等指标的动态变化,研究了间作物对板栗林地土壤养分、叶片营养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间作地还是对照,5~9月土壤0~50 cm的N、P、K和有机质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间作花生的土壤养分含量在7月之后,下降趋势逐渐变缓并明显高于对照。而间作红薯的土壤养分含量始终低于对照;红薯与板栗对养分竞争激烈,而豆科类植物与板栗间作更有利于提高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和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93.
“燕山早丰”板栗叶片DRIS营养诊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3个代表性栗园叶片矿质营养分析,采用诊断施肥综合法(DRIS)对迁西板栗 燕山早丰(Castanea mollissima cv. zaofeng)进行叶片营养诊断,旨在为迁西燕山早丰的营养诊断和平衡施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迁西燕山早丰叶片N、P、K、Ca、Mg、Fe、Mn、Cu、B的适宜含量分别为 (1.9970.169)%、(0.1300.012)%、(0.5710.059)%、(1.2950.112)%、(0.6790.075)%、685.87576.159 mg/kg、593.780131.690 mg/kg、 12.7261.507 mg/kg、 43.4187.889 mg/kg。 2)初步制定了DRIS指数分级标准,提出了燕山早丰板栗园N、P、K、Ca、Mg、Fe、Mn、Cu、B的DRIS指数适宜范围分别为: -2.267 ~1.894、-2.157~ 2.108、-2.080~ 2.450、-1.719~1.224、-3.960~2.962、-1.807 ~1.510、 -3.002~4.079、 -0.826~0.943、 -2.127~2.773。3)不同地区代表性栗园的养分需求顺序不同,养分不平衡指数(NII)与板栗园产量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迁西县西北和西南地区的板栗园普遍存在Mn缺乏的问题。4)相关分析显示,7月中旬叶片矿质元素间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是夏季追肥的理想时期,可避免因元素间拮抗作用导致的肥效损失。  相似文献   
94.
以13年生‘3113’板栗为试验对象,在河北省迁西县板栗种植园内两种主栽密度下(密度Ⅰ,株行距3 m×4 m;密度Ⅱ,株行距4 m×6 m)分别进行3种修剪强度试验,分别是P1、P2、P3,每平米树冠投影面积留母枝数为8、10、12个;测定了板栗冠层不同部位叶片的叶绿素质量分数、比叶质量和光合特征(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两密度中冠层各部位叶绿素质量分数均随着修剪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由小到大的顺序均表现为P1、P2、P3。密度Ⅰ中比叶质量、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均随着修剪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由大到小的顺序为P1、P2、P3;密度Ⅱ冠层各部位比叶质量最高值均出现在P2中,达到了140.55 g· m-2,在冠层上部P2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显著高于P1、P3。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差异较小,密度Ⅰ中P1冠层中部与内膛最低,其他部位无差异;密度Ⅱ中,除内膛无差异外,P3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处理。  相似文献   
95.
封口材料与砧穗种类对板栗幼砧嫁接成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北省迁西县板栗‘燕山早丰’芽苗和1年苗为砧木,‘燕山早丰’、‘大板红’和‘2005-1’为接穗,采用Parafilm封口膜、塑料条、铝箔和中性密封胶为封口材料,进行单芽砧、双芽砧及1年砧嫁接试验,研究了封口材料与砧穗不同组合对嫁接愈合时间、成活率及新梢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板栗品种中,以‘燕山早丰’为接穗时成活率最高,达到78.1%;Parafilm封口膜更有助于接口愈合,成活率达到81.4%,且愈合仅为17.3d,比其它材料缩短愈合时间3~6d;1年幼砧嫁接成活率高达91.1%,新梢生长量为19.4cm,显著优于芽砧嫁接,双芽砧显著优于单芽砧嫁接,但后期生长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6.
以河北省迁西县板栗主栽品种‘燕山早丰’为研究对象,人工授粉后定期采集子房,并采用HPLC法分析子房内源多胺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燕山早丰’ב大板红’子房中腐胺(put)含量总体略有降低.在授粉后第8天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授粉前的水平,其余时间含量均较低,而对照子房中Put含量始终低于授粉前Put含量;2)亚精胺(Spd)、精胺(Spm)、总多胺(PAs)含量变化趋势相似,授粉后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燕山早丰’ב大板红’子房中spd、spm、PAs含量在授粉后第13天达到最大值,而对照在授粉后第19天达到最高值;3)(Spm+Spd)/put比值呈现增加趋势,‘燕山早丰’ב大板红’子房在授粉后第19天达到最大,而对照在授粉后第23天达到最高.结合座苞率和结实率进行分析可知,较高的Spd、Spm、PAs含量和(Spm+ Spd)/put比值有利于板栗‘燕山早丰’授粉受精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97.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分析法、Taylor幂指数法对怀柔区试验地板栗林内栗瘿蜂虫瘿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栗瘿蜂虫瘿在板栗林内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点,而且种群在一切密度下都是聚集的,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栗瘿蜂虫瘿数量在树冠东、西、南、北4个方向上的分布差异显著,以南方向最多,北方向最少.树冠上、中、下层虫瘿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以下层分布最多,上层最少.采用Iwao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方位、不同层次分布特点和空间分布形式.结果表明:各个方向、不同层次上虫瘿分布普遍呈现聚集分布的特点.根据Iwao提出的新序贯抽样理论,列出了试验地区的序贯抽样表,为林间抽样调查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8.
【目的】研究板栗胚轴的临界含水量,探索板栗种子低温保存技术和胚轴超低温保存技术,为板栗等顽拗性种子设施保存提供参考。【方法】以采自山东济南的‘烟泉’品种板栗种子为试验材料,剥取其胚轴,使用硅胶快速脱水至目的含水量,测定不同含水量胚轴的萌发率。基于差示扫描量热技术(DSC),分析不同含水量胚轴的热力学特征,根据胚轴含水量和对应热焓关系测算胚轴临界含水量。运用低温密封保存法保存板栗种子,采用直接冷冻法、程序冷冻法、玻璃化冷冻法和程序玻璃化冷冻法对不同含水量板栗胚轴进行超低温保存测定。【结果】1)含水量从初始的61%降至25%时,胚轴萌发率未明显下降;当含水量降至20%时,萌发率降至82.1%;当含水量降至10%,萌发率降至25.6%。2) DSC热分析显示,随着胚轴含水量降低,结晶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和热焓均呈规律性下降趋势,二者显著正相关。当含水量降至25%时,结晶起始温度降至-37.2℃,峰值温度降为-44.1℃,热焓值降为5.0 J·g~(-1)dw;当含水量降至20%时,冷却结晶和加热熔融阶段均无结晶峰出现。3)以胚轴含水量和对应热焓测算,‘烟泉’品种板栗胚轴的萌发率开始显著下降的脱水临界含水量为23.9%。4)将板栗种子密封保存在2℃低温环境下6个月,种子萌发率、胚根和胚芽长度无显著性变化(P0.9)。5)在4种超低温保存方法中,程序玻璃化冷冻法和玻璃化冷冻法的胚轴萌发率高于直接冷冻法和程序冷冻法,程序玻璃化冷冻法效果最好。【结论】板栗胚轴含水量降至20%及以下会对胚轴萌发活力产生影响,属于典型顽拗性种子。基于差示扫描量热技术,结合不同含水量胚轴萌发情况,可有效确定板栗等顽拗性种子的临界含水量,‘烟泉’品种板栗胚轴的临界含水量为23.9%。板栗种子在2℃低温密封保存条件下可有效保存6个月以上,其萌发率、根胚胚芽长度无显著变化。加入冷冻保护剂PVS2可提高板栗胚轴超低温保存后的萌发率。  相似文献   
99.
  目的  合理施肥与地表覆盖是干旱地区板栗高产优质的必要措施,本研究依据河北省迁西县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一个优化的行间覆草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土壤管理模式,并进行效果验证,旨在为其改进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8年生板栗品种‘燕山早丰’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行间覆草(GC)和清耕(CT),副处理为4个施肥处理,即单施无机肥(F)、单施有机肥(M)、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F + M)和不施肥(CK),于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研究覆草?施肥模式对板栗叶片功能性状与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处理28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最佳土壤管理模式。  结果  (1)各施肥处理的新梢长度和粗度、叶面积、百叶干质量、百叶厚以及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且GC(F + M)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地表覆草和不同施肥处理均可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增量最为明显的是GC(F + M)处理,分别比GC(CK)提高了6.00%、20.13%和44.87%。(3)有机无机肥配施(F + M)对于提高板栗坐果率、出实率、单粒质量和单株产优于单一施肥处理,其中GC(F + M)和CT(F + M)处理的单粒质量分别可达到10.32和9.92 g,较CT(CK)分别提高了26.01%和21.12%。(4)不同覆草?施肥模式处理的单株产量增幅为4.95% ~ 45.21%,GC(F + M)处理的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较CT(CK)处理分别提高了13.04%和36.57%。(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GC(F + M)处理综合得分最高,其次为GC(F)处理,然后是CT(F + M)和CT(F)处理,说明有机无机肥配施比单施无机肥更有利于板栗枝条和叶片的生长发育,以及光合性能和果实产量品质的提高。  结论  在迁西干旱地区板栗栽培中,地表覆草?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是该地区板栗提质增产的最适土壤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00.
[目的]筛选影响不同栽培区‘燕山早丰’板栗坚果品质的关键气候因子,建立‘燕山早丰’板栗栽培关键气候因子评价体系,为‘燕山早丰’板栗品种科学种植和引种区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8个不同栽培区‘燕山早丰’板栗品种为研究对象,将坚果品质指标与气候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并构建坚果品质指标与关键气候因子的非线性回归方程。[结果]‘燕山早丰’在浙江金华坚果横径(33.63mm)、坚果纵径(26.98 mm)、果形指数(0.73)和单粒质量(10.86 g)均高于其他栽培区,在河北迁西可溶性糖含量(19.01%)和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值(1.69)均高于其他地区;影响‘燕山早丰’坚果品质的关键气候因子为温度因子、光照因子和水分因子,且温度因子中生长季均温日较差对坚果品质影响最大;‘燕山早丰’在生长季均温日较差25.89℃的生态区域坚果品质表现最佳,其品质指标优化值为:可溶性糖含量25.63%、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值1.93、蛋白质含量8.32%。[结论]日照时数越长、平均温度越大、生长季均温日较差越大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燕山早丰’甜糯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