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76篇
农学   32篇
基础科学   17篇
  37篇
综合类   246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84篇
园艺   41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在高产奶牛养殖中,若饲养管理技术落实不到位会对奶牛质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奶牛养殖效益,因此养殖人员要不断提高饲养管理技术,以此保证奶产品质量。现从奶牛选择开始谈起,针对其饲养管理技术展开详细分析,希望给当前高产奶牛的饲养管理带来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82.
如何预防毒蘑菇中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多次发生食用毒蘑菇中毒事件,造成多人死亡和重大经济损失。为什么会发生毒蘑菇中毒呢?一是采蘑菇的人不认识有毒蘑菇,自食或卖出后引起中毒。二是仅凭经验之谈、民间传说,未能正确鉴别有毒蘑菇,致使误食而发生中毒。毒蘑菇又叫毒蕈,是人或动物食后产生中毒反应的一类大型真菌。含有毒素的野生蘑菇有近500种,而极毒可致人死亡的有l00多种,  相似文献   
83.
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全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病虫害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一种频发性的自然生物灾害,对森林资源和林业建设危害极大,被称之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从根本上讲,抓森林病虫害防治,就是抓造林。在森林保护方面,“三防”(防火、防病虫害和防乱砍滥伐)工作同等重要,因此,一定要像抓防火那样抓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和林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直接的关系,病虫害防治工作要从造林抓起,需要林业生产的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84.
【目的】为贵阳市主城区绿化带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环境评价与健康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仪,选择离子模式对贵阳市6个主城区,共计30个绿化带土壤样品进行PAHs含量检测。【结果】主城区绿化带土壤中PAHs主要源于外源性污染。其中6种PAHs符合国家建设用地风险筛选值标准,但土壤整体受到污染程度比例较高;夜市功能区中,因烧烤与油炸2种主要方式产生大量PAHs,使邻近绿化带土壤富集量明显高于其他功能区。特征比值法评价结果显示,燃煤等生物质燃料燃烧在家居小区的排放贡献源中占有一定比例,学校功能区主要排放贡献源为机动车排放的石油燃烧尾气。评估结果表明,其健康风险以皮肤接触致癌风险为主。【结论】贵阳市主城区绿化带土壤受PAHs污染比例较高,且4~6环高分子量PAHs含量均高于2~3环低分子量PAHs。土壤中PAHs对儿童与成人均有潜在致癌风险。因此,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污染源,降低主城区绿化带土壤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85.
根据2010—2020年我国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农作物产量、播种面积、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药、农膜、柴油使用量等统计数据,估算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碳收支情况,以期为实现我国农田固碳减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持。结果表明:2010—2020年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涨幅约18%;玉米对碳吸收贡献最高,约为总量的30%~36%;2010—2020年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先上升后下降,总降幅约8%;各碳源对碳排放量的贡献为化肥>农膜≈柴油>农药>灌溉;2020年不同省市自治区的碳吸收及碳排放差异明显;2010—2020年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明显大于碳排放,表现出较强的碳汇功能,且净碳汇逐年增加;2020年各省市自治区农田生态系统均表现为碳汇,净碳汇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86.
四川海子山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样线法,调查海子山自然保护区鸟类的组成和群落结构,经调查确认保护区内有鸟类16目48科210种,以留鸟和夏候鸟为主,鸟类区系成分复杂,古北界种类略占优势。根据鸟类栖息地的生境类型,将保护区鸟类划分为5个群落。调查得知,不同群落的优势种、常见种有较大差异;同一群落类型的物种组成、数量、遇见频次的季节差异明显。运用Shannon Weinner指数计算各群落的多样性;采用E=H/Hmax。计算群落中各群落物种的均匀度;用百分率相似性数(index of percent similarity)对各群落做相似性比较。结果表明:保护区内鸟类群落结构与各群落类型内部的空间异质性程度密切相关,群落的空间结构越复杂,则物种多样性就越高;湿地鸟类群落的均匀度指数最高,而高山灌丛鸟类群落的均匀度指数最低;各群落类型百分比相似性指数均较低;鸟类群落结构具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7.
研究区域耕地土壤养分的空间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可为土壤养分的有效保持和耕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以江西省峡江县为例,运用地统计学方法与GIS技术,对土壤养分的空间特征与空间自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土壤各养分与地形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峡江县土壤养分分布均符合正态分布,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效磷(56.64%)速效钾(37.69%)碱解氮(26.67%)有机质(22.60%)。(2)峡江县土壤养分总体呈现中部低,四周高,东部含量大于西部的特点,桐林乡土壤养分含量较高,巴邱镇含量较低,空间分布不均匀。经空间自相关分析可知,土壤养分H—H型聚集主要集中于研究区东部,L—L则位于研究区西部。(3)高程与土壤养分之间均为显著正相关关系;坡度与有机质、有效磷、碱解氮均呈现显著负相关;坡向与有机质、速效钾显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碱解氮则显现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曲率和地形起伏度与土壤养分均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坡度变率与土壤养分均显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8.
为明确云南省条锈菌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水平,利用19个中国鉴别寄主和11对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标记引物对采自云南省大理、曲靖、文山、昭通4个市的88个菌系进行了毒性表型分析和分子基因型分析。毒性表型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条锈菌群体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7,Kosman指数为0.22,云南省条锈菌群体毒性结构复杂;菌系以Hybrid 46类群(77.3%)和贵农22类群(17.0%)为主,并且均不能侵染鉴别寄主中四和Triticum spelta album。分子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条锈菌整体上香农信息指数为0.63,分子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大理市菌系香农信息指数为0.64,分子遗传多样性最丰富;文山市菌系香农信息指数为0.35,分子遗传多样性最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西部大理市菌系明显不同于云南省东部曲靖市、昭通市、文山市的菌系,昭通市菌系和曲靖市菌系毒性结构和基因型结构基本相同,表明云南省东、西部条锈菌群体遗传分化程度较高,是2个相对独立的流行区域。  相似文献   
89.
南方丘陵区耕地土壤养分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省峡江县为研究对象,采集样点,获取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等土壤养分数据,借助地统计软件对土壤养分的各类因子进行空间变异性分析与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峡江县耕地土壤养分分布符合正态分布,碱解氮含量总体丰富,有机质与速效钾含量属于中等水平,有效磷含量偏低。有机质、有效磷均属于中等变异性,速效钾属于强烈空间变异性,碱解氮空间变异性较弱。研究区西部耕地土壤养分含量总体低于东部。研究区高程较高区域有较高的土壤养分含量,坡度、坡度变率、土壤侵蚀程度较大区域土壤养分含量较低。成土母质中砂质岩类风化物分布区土壤养分较高,酸性结晶岩类风化物分布区土壤养分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9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方法,研究了不同控氮比掺混肥(非控、半控和全控)和运筹方式(基施、基施和追施结合)对土壤硝态氮、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控氮比52.5%掺混肥在基施的运筹方式下,不仅有利于玉米生育前期对土壤硝态氮的需要,而且满足其后期氮素供应,也能降低其在田间土壤中的累积残留,并能达到高产稳产,与其他控氮比掺混肥和运筹方式相比其增产幅度在6.45%~19.70%之间,提高氮素利用率最高能达到65.38%,是玉米种植实践中最佳控氮比掺混肥和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